结构工程检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李博文
云南千岩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650000
摘要:在结构工程领域,检测工作是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关键环节。本文深度洞察检测流程,精准剖析检测技术层面设备精度欠佳、方法选取失准、新技术推行遇阻,人员管理方面人员素养不足、流程混乱、监督体系缺失,以及检测标准范畴内更新滞后、执行松懈、标准冲突等常见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旨在全方位提升结构工程检测的质量与效率,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关键词:结构工程检测;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引言
结构工程作为建筑领域的核心部分,其质量直接关乎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精准且高效的检测工作是确保结构工程质量达标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结构工程检测面临诸多挑战,诸如检测技术的更新迭代、人员管理的精细化需求、检测标准的动态调整等。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严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进而威胁工程整体质量。
一、检测技术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案
1.1 检测设备精度不足问题与应对
在结构工程检测中,设备精度至关重要。部分老旧设备因长期使用,关键零部件磨损,致使测量数据偏差较大。例如,超声检测仪的探头老化,在检测混凝土内部缺陷时,无法精确捕捉反射波信号,导致缺陷位置与大小判断失误。而且,一些检测机构为降低成本,选用精度等级较低的设备,在测量钢材厚度等关键参数时,难以满足高精度检测要求。应对策略上,检测机构应定期对设备进行全面校准与维护,依据设备使用频率与损耗情况,制定合理的校准周期。同时,加大设备更新投入,引入高精度、智能化检测设备,提升检测数据的精准度 。
1.2 检测方法选择不当问题及优化
不同结构工程的特性与检测需求各异,部分检测人员对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缺乏深入了解,易造成方法选择失误。如在检测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强度时,采用钻芯法虽能获取直观样本,但对结构损伤较大,且效率低下,此时若选用回弹法结合超声法的综合法,既能保证检测精度,又能减少对结构的破坏。此外,一些检测人员过于依赖传统方法,对新出台的高效检测方法了解不足。为此,检测机构需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方法研讨与案例分析活动,促使检测人员熟悉各类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场景,从而依据工程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检测方法 。
1.3 新技术应用障碍问题及突破
随着科技发展,诸如光纤传感技术、无人机检测技术等新兴检测技术不断涌现。然而,这些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障碍。一方面,新技术的相关设备与软件价格昂贵,检测机构采购成本高,限制了其普及。另一方面,检测人员对新技术的操作熟练度不够,缺乏系统培训,导致在实际检测中无法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为突破这些障碍,政府与行业协会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采用新技术的检测机构给予补贴或税收优惠。同时,设备厂商应联合专业培训机构,为检测人员提供全面的新技术操作培训,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提升检测人员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推动新技术在结构工程检测中的广泛应用 。
二、人员与管理层面问题及解决方案
2.1 检测人员专业素养欠缺问题与提升
部分检测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结构工程的力学原理、材料特性等基础知识理解不深,在检测过程中难以准确判断检测数据的合理性。例如,在进行钢结构焊缝检测时,无法依据焊缝的外观特征与检测数据,准确判断焊缝质量等级。而且,部分检测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存在数据造假、检测走过场等不良行为。提升检测人员专业素养,检测机构应严格人员招聘标准,优先录用专业对口、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同时,加强内部培训,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开展专业知识讲座与技能培训,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此外,建立健全职业道德考核机制,对检测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监督与考核,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 。
2.2 检测流程管理混乱问题及规范
当前,一些检测机构检测流程缺乏标准化与规范化,从检测任务下达、现场检测、数据采集到报告出具,各环节衔接不顺畅,常出现检测任务重复、数据丢失等问题。例如,现场检测人员采集的数据未能及时准确传递给数据分析人员,导致检测报告出具延迟。规范检测流程,检测机构需制定详细的检测流程手册,明确各环节的工作内容、责任人与时间节点。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检测流程进行全程监控与管理,实现检测任务的高效分配、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存储,提升检测流程的管理效率 。
2.3 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问题及构建
在结构工程检测中,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使得检测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部分检测机构内部质量监督人员配备不足,且监督人员缺乏专业权威性,无法对检测过程进行全面、深入的监督。同时,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频率低、力度不够,难以发现检测机构存在的深层次质量问题。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检测机构应加强内部质量监督队伍建设,选拔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人员担任质量监督岗位。建立内部质量监督考核机制,对监督人员的工作成效进行考核。外部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增加检查频率,采用随机抽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检测机构的检测质量进行严格监管 。
三、检测标准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案
3.1 标准更新不及时问题与跟进
建筑行业发展迅速,新的结构形式、材料与工艺不断涌现,而检测标准更新相对滞后。例如,随着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现行部分检测标准对其性能检测的规定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为跟进标准更新,检测机构应安排专人关注行业标准动态,及时收集与解读新出台或修订的检测标准。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与修订工作,反馈实际检测中遇到的问题,为标准更新提供实践依据。
3.2 标准执行不严格问题及强化
在实际检测工作中,部分检测人员为图方便,未严格按照检测标准操作。例如,在进行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时,试件的制作、养护与加载速率未遵循标准规定,导致检测结果偏差较大。强化标准执行,检测机构应加强对检测人员的标准宣贯培训,使其深刻理解标准要求的重要性。建立标准执行监督机制,在检测过程中,安排专人对检测操作进行监督,确保检测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3.3 不同标准冲突问题及协调
结构工程检测横跨建筑、土木、材料等多个领域,且涉及不同专业细分方向,这使得不同标准之间极易产生冲突。以建筑结构抗震检测为例,建筑行业标准侧重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与适用性,而地震行业标准更关注地震力作用下结构的响应与破坏模式,二者在部分检测指标与方法上大相径庭。比如在地震动参数的选取上,一个以建筑所在区域的抗震设防烈度为依据,另一个则基于地震地质构造的详细分析。这些差异给检测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带来极大困扰。协调不同标准冲突,行业主管部门应组织跨领域、跨专业的权威专家,对现行各类标准进行全面梳理与整合。
四、结论
结构工程检测中的常见问题严重影响检测质量与工程安全。通过解决检测技术精度、方法选择及新技术应用难题,提升人员专业素养与管理水平,完善检测标准更新、执行及协调机制,可显著提高检测质量与效率。未来,行业需持续关注新问题,不断优化检测体系,以适应结构工程发展需求,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推动建筑行业稳健前行 。
参考文献
[1]孟祥俊.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损伤检测技术要点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04):16-18.
[2]杜学亮.钢结构桥梁工程检测技术及评估策略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25,10(01):220-222.
[3]张海霞.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主体结构的检测关键及其技术探析[J].散装水泥,2024,(06):25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