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郭伟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获鹿中心校

引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语文学科的文化传承功能。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但当前教学中存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碎片化和形式化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认知。初中是学生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形成的关键期,本文旨在探索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方案。

一、立足文本细读 挖掘文化基因

文本细读是传统文化渗透的基础。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分析、意象解读、情感体悟等方式,深入理解教材中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讲授古诗词时,可聚焦诗词中的自然意象与人文精神。某教师在教学王维《使至塞上》时,引导学生关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象组合。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孤烟”象征边塞的苍茫,“落日”隐喻时光的流逝,而“直”与“圆”的对比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某学生在笔记中写道:“王维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塞外风光,让我感受到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文本细读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诗词的意境,更领悟到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作用尤为突出。例如,在讲授《论语》选段时,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儒家思想。某教师选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组织学生讨论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某学生提出:“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能死记硬背,思考也不能脱离实际。这种辩证思维在当今依然重要。”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文言词汇,更理解了儒家“学思结合”的教育理念。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比教材中不同篇目对同一主题的表述,如《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与《醉翁亭记》的“与民同乐”,分析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差异,从而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设计主题活动 体验文化魅力

主题活动是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载体。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如诗词创作、传统节日探究、文化名人访谈等,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例如,在讲授古代节日文化时,可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探究活动。某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春节、清明、端午等节日的起源与习俗,结合教材中关于节日的诗词(如王安石《元日》),制作节日文化手抄报。某小组在清明节手抄报中写道:“清明不仅是祭祖的节日,更是踏青赏春的时节。古人通过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通过插柳寄托对生命的敬畏。”这种活动使学生不仅了解了节日习俗,更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在诗词教学中,主题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例如,某教师在教学李清照《如梦令》后,开展“仿写古诗词”活动。学生需结合教材中关于诗词格律的介绍,尝试创作反映校园生活的作品。某学生写道:“课间铃声响,同学奔操场。篮球争高下,笑声满回廊。”这种仿写既巩固了诗词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创造力。此外,教师还可组织“诗词大会”活动,设置飞花令、诗词接龙等环节,使学生在竞赛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与意境美,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整合跨学科资源 拓展文化视野

跨学科整合是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可与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结合,引导学生从多维度理解传统文化。例如,在讲授古代建筑文化时,可结合历史教材中的都江堰、赵州桥等工程,分析其设计理念与文化价值。某教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中的赵州桥结构,结合历史知识讨论其“敞肩拱”设计的科学性。某学生提出:“赵州桥不仅美观,更体现了古人‘以人为本’的智慧。这种智慧在当今建筑中依然值得借鉴。”这种跨学科思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立体。

在诗词教学中,跨学科整合可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例如,某教师在教学白居易《琵琶行》时,结合音乐教材中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音乐描写。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比喻与琵琶曲的节奏变化高度契合,进而理解到诗词与音乐的共通性。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美术教材中的中国画技法,为诗词配图。某学生为《天净沙·秋思》绘制水墨画,通过枯藤、老树、瘦马的意象组合,再现了诗词中的孤寂意境。这种跨学科整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更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四、联结现实生活 传承文化精神

现实联结是传统文化渗透的关键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实生活结合,思考其当代价值。例如,在讲授诚信主题时,可结合教材中《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故事,组织学生讨论诚信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某学生提出:“陈元方‘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的回应,让我明白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无论是学习还是交友,我们都应坚守诚信原则。”这种讨论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古代故事,更明确了诚信的当代意义。

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现实联结可激发学生的践行意识。例如,某教师在教学《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引导学生联系校园生活中的矛盾案例,分析这句话的实践价值。某学生分享道:“有一次我和同学因借书发生争执,后来想到这句话,主动道歉并分享了书籍。现在我们的关系更好了。”这种现实联结使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从而增强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如书法展示、经典诵读等,使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五、构建评价体系 促进文化内化

评价体系确保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成长档案袋、文化实践报告、同伴互评等,全面评估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例如,建立“传统文化学习档案袋”,记录诗词背诵、活动参与、文化思考等。过程性评价关注知识掌握,更重视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形成。

评价标准应突出文化理解深度与传承创造性。例如,评价诗词创作时,不仅关注格律规范,更重视意象选择与情感表达的文化内涵。这种评价导向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促进传统文化的内化。

结束语

融入传统文化于初中语文教学,旨在传承中华文化并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通过文本分析、主题活动、跨学科整合、现实生活联系和评价体系构建等方法,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这不仅促进学生个人成长,也对民族文化未来至关重要。深植传统文化于青少年,有助于培养新时代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立新 .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J]. 语文建设 , 2023(6):45-48.

[2] 刘文娟 . 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结策略 [M].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23: 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