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陈琼芳

湖南常德澧县第一中学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提倡以主题为核心,语篇为基础的单元教学法,鼓励教师超越单一教学,重视单元内语篇的联系。译林牛津版教材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包含多种语篇形式,为整体教学提供资源。但教学实践中,语篇分离和活动零散的问题影响学生系统学习。本文以译林牛津版教材必修模块为例,探讨如何通过主题探究实现单元内容的深度整合和高效教学。

一、主题意义导向的单元内容统整

译林牛津版教材单元主题设计注重社会议题与文化内涵的结合,需通过以下路径实现内容统整:

(1) 主题情境主线贯穿

以必修教材中“环境保护”主题单元为例,该单元包含“塑料污染现状”“个人环保行动”“国际环保合作”等语篇。教师可创设“校园环保大使竞选”情境,将听力材料中社区垃圾分类调研(如教材中某听力文本提及“ 70% 的受访者支持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阅读文本中全球变暖应对策略(如“碳中和目标需各国协同努力”)、写作任务中环保倡议书等语篇串联,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题链。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需综合运用单元词汇(如“recyclable”,“carbon footprint”,“sustainable”) 及 句 型( 如“It is urgent that we...”,“The data showsthat...”)。

(2) 语篇功能互补分析

以“科技与生活”主题单元为例,教材包含科技产品评测(如“智能手表功能对比”)、科技发展史(如“互联网发展里程碑”)、科技伦理讨论(如“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等语篇。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各语篇功能 :评测类文本侧重语言客观性(如“This device scores 4.5/5 for batterylife”),议论文强调观点逻辑性(如“While AI boosts efficiency, it also risksjob displacement”),说明文注重信息准确性(如“The first email was sent in1971”)。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可理解科技主题的多维表达方式。

(3) 跨单元主题拓展

将必修教材中“职业规划”单元与“社会服务”单元联动,探讨“职业选择与社会贡献”主题。例如,对比“医生职业访谈”(教材中某阅读文本提及“救死扶伤的使命感”)与“志愿者服务日记”(如“社区支教让我理解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分析不同职业路径的价值取向。学生可通过小组辩论“高薪职业与公益职业如何选择”深化主题理解。

二、关联性学习任务设计实践

(1) 项目式学习任务链

在“文化交流”主题单元中,设计“中外校园节日对比”项目:

输入阶段: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英国校园戏剧节”的报道(如 “The festival features Shakespearean plays and student-written dramas”) 及 “中国校园运动会”的描述(如“The sports meet includes track events and traditional games like tug-of-war”),提取文化元素关键词;

实践阶段:小组策划“虚拟国际文化节”,需设计活动海报(运用单元词汇如“multicultural”,“exhibition”)、录制双语介绍视频(使用句型如“Our event aims to...”)并撰写活动反思日志;

展示阶段:各小组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文化节现场,教师依据“内容完整性”“语言准确性”“文化理解深度”进行评价。

(2) 思维可视化工具应用

在“社会问题”主题单元中,使用“问题解决树”分析教材中“青少年网络沉迷”案例。例如,将某听力文本中“某学生因沉迷游戏导致学业下滑”作为核心问题,分支延伸出“家庭监管缺失”“学校教育不足”“社交需求替代”等成因,并针对每个分支提出解决方案(如“家长设定屏幕使用时间”“学校开设兴趣社团”)。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系统梳理问题解决路径。

(3) 跨学科融合实践

结合“健康生活”主题单元与生物学科知识,设计“健康饮食计划”任务。学生需分析教材中某阅读文本“快餐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如“High sodium content increases hypertension risk”),结合生物课中营养学知识,为虚拟人物制定一周食谱,并撰写英文说明文档(包含食材选择理由、烹饪方式建议等)。此类任务促进语言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协同发展。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1) 过程性评价工具

在“文学欣赏”主题单元中,采用“阅读圈”模式评价学生表现:

角色分工:学生分别担任“讨论组长”(组织文本细节分析)、“词汇大师”(整理生词及用法)、“文化链接员”(挖掘作品时代背景)、“总结汇报人”(提炼核心观点);

评价标准:教师通过观察记录表评估学生参与度(如“能否引用教材文本中的证据支持观点”)、合作能力(如“是否倾听并回应同伴意见”)及语言运用(如“能否使用单元重点语法结构进行表达”)。

(2) 表现性评价任务

在“旅游文化”主题单元中,设计“城市旅游推广”任务。学生需根据教材中某城市介绍文本(如“The city is famous for its ancient temples andmodern skyscrapers”),结合实地调研或网络资料,制作英文宣传册并录制3 分钟推介视频。评价维度包括:

内容准确性:是否涵盖教材提及的核心景点(如“Temple of Heaven”)及新增特色(如“Local street food culture”);

语言流畅性:能否自然运用单元重点句型(如“Not only...butalso...”);

创意表现力:是否通过音乐、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增强吸引力。

(3) 反思性评价日志

在每个单元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主题学习反思日志”,内容需包含:知识收获:如“我学会了用英语描述科技产品的优缺点(教材 P45Writing 任务)”;

能力提升:如“通过小组辩论,我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教材 P58Task)”;

情感态度:如“了解环保志愿者故事后,我更愿意参与公益活动(教材 P62 Reading)”。

四、实践反思与优化方向

(1) 教材资源活化

译林牛津版教材部分语篇时效性有限,需补充时事素材。例如,在“全球问题”主题单元中,将教材中关于“水资源短缺”的经典文本(如“Drought affects millions in Africa”)与 2023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最新数据结合,设计对比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思考“技术进步如何缓解水资源危机”。

(2) 分层任务设计

针对学生能力差异,提供差异化任务支架。例如,在“职业选择”主题单元写作任务中,为学困生提供“职业描述模板”(如“My dream jobis a [ 职业 ]. It requires [ 技能 ] and involves [ 工作内容 ].”),为学优生增加“职业发展趋势预测”拓展任务(如“With the rise of AI, how will [ 职业 ]change in the future?”)。

(3) 家校协同支持

利用教材中“家庭生活”主题单元,设计亲子互动任务。例如,学生根据教材中某听力文本“Family Dinner Conversation Starters”(如“Whatwas the highlight of your day?”),与家人开展英语对话并录制视频。教师通过班级群分享优秀案例,营造家校共育氛围。

结束语

单元整体教学基于主题探究,整合译林牛津版教材,促进语言知识、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融合。通过主题情境、任务链和多元评价,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深化理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未来教学应进一步研究教材与数字技术结合,如使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文化场景,或利用人工智能支持个性化学习,推动教学智能化、精准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20.

[2] 王蔷 .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及实施途径 [J]. 课程·教材·教法 , 2022, 42(5): 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