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铸板坯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节能效果研究
严敏
宝武集团鄂城钢铁有限公司钢轧厂 湖北省 鄂州市 436002
摘要:本文紧密围绕连铸板坯冷却系统,深入剖析其现存问题,创新性地探寻优化设计路径。通过对冷却介质、智能控制及设备结构等多维度革新,旨在大幅提升系统性能,显著降低能耗。研究成果不仅为钢铁生产环节的冷却系统升级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更助力钢铁行业朝着绿色、高效方向稳健迈进,对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
关键词:连铸板坯;冷却系统;优化设计;节能效果
引言
在钢铁生产流程中,连铸板坯冷却系统宛如中枢环节,其性能优劣直接关乎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然而,当下传统冷却系统暴露出能耗高、冷却不均、设备易损耗等诸多弊病,既制约了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又与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在此背景下,深入开展连铸板坯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挖掘节能潜力,成为钢铁行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极具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连铸板坯冷却系统现状剖析
1.1 系统结构与工作流程解析
连铸板坯冷却系统通常涵盖结晶器、二次冷却区以及空冷区等关键部分。结晶器作为铸坯成型的起始点,通过与高温钢水直接接触,借助强制冷却使钢水快速凝固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强度的铸坯外壳。二次冷却区则在铸坯离开结晶器后,利用喷水或气雾冷却方式,持续对铸坯进行均匀冷却,确保其内部组织进一步凝固和致密化。空冷区作为冷却的最后阶段,依靠自然对流或强制通风,让铸坯温度缓慢降至适宜后续加工的范围。各区域协同运作,保障连铸板坯从液态平稳过渡到固态。
1.2 传统冷却技术存在的弊端
传统冷却技术多依赖单一冷却介质,如大量使用工业水,不仅冷却效率有限,还易在铸坯表面形成温度梯度不均,导致铸坯出现裂纹、偏析等质量缺陷。同时,冷却过程的控制多依靠人工经验或简单的定时定量控制,难以精准匹配铸坯在不同工况下的冷却需求,造成冷却过度或不足。此外,冷却设备结构设计陈旧,存在散热面积小、冷却元件易结垢堵塞等问题,进一步降低了冷却效果与设备使用寿命。
1.3 能耗现状及成因探究
经调研发现,连铸板坯冷却系统能耗在钢铁生产总能耗中占比颇高。其主要成因包括冷却介质循环泵的高功耗运行,为维持冷却介质的流量和压力,消耗大量电能;冷却过程中的热量散失严重,部分冷却介质未能充分吸收铸坯热量便被排出,造成能源浪费;不合理的冷却制度致使铸坯冷却时间过长或过短,增加了不必要的能源消耗。这些因素交织,导致冷却系统能耗居高不下。
二、连铸板坯冷却系统优化设计策略
2.1 基于新型冷却介质的设计优化
在钢铁生产追求高效节能的大背景下,新型冷却介质的引入至关重要。以纳米流体为例,其基础流体多为水或油,添加的纳米级颗粒如氧化铝、氧化铜等,能凭借量子尺寸效应等机制,极大增强流体分子间的热传导能力。在连铸板坯冷却中,相较于传统工业水,纳米流体可使铸坯表面与冷却介质间的换热系数提升 30%-50%,快速将铸坯内部热量导出,显著缩短冷却时长,提高生产效率。相变材料方面,石蜡等有机相变材料在铸坯冷却至特定温度区间时,从固态转变为液态吸收大量潜热,且相变过程温度波动极小,能精准维持铸坯冷却的温度稳定性。优化冷却介质配方,精准调控纳米颗粒浓度、相变材料混合比例,配合定制化的输送管道与喷头设计,让冷却介质能均匀、高效地作用于铸坯,全方位提升冷却系统效能。
2.2 智能控制系统在冷却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控制系统为连铸板坯冷却带来变革性提升。传感器作为系统的 “感知神经”,采用高精度温度传感器与流量传感器,安装于铸坯表面关键位置及冷却介质管路,能以毫秒级响应速度采集数据,精度可达 ±0.1℃与 ±1%。控制器则如同 “智慧大脑”,模糊控制算法可依据铸坯初始温度、拉速等复杂工况,快速处理传感器数据,将冷却介质流量控制精度维持在 ±2%。神经网络控制通过大量历史数据训练,能智能预测不同工况下的最佳冷却参数,自动调节冷却设备。在实际生产中,当铸坯拉速突然加快,智能系统迅速提升冷却介质流量与压力,保障铸坯冷却均匀性,避免因冷却不足产生质量问题,有效降低能源浪费,实现节能与提质的双重目标。
2.3 冷却设备结构的创新改良
高效散热翅片采用特殊铝合金材质,经精密加工成型,其独特的波浪形或针状结构,可比传统平板式散热翅片增加 50%-80% 的散热面积,强化冷却介质与空气间的对流换热。冷却喷头布局优化基于流体力学仿真模拟,依据铸坯形状与尺寸,精确计算喷头位置与喷射角度,使冷却介质均匀覆盖铸坯表面,消除冷却死角,冷却均匀性提升 20%-30%。自适应铸坯形状变化的柔性冷却装置,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等智能材料,能依据铸坯轮廓实时调整冷却接触部位,减少冷却介质损耗,降低设备运行阻力,在提升冷却效果的同时,大幅减少能源消耗,助力冷却系统性能全方位升级。
三、连铸板坯冷却系统节能效果评估
3.1 节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准确衡量连铸板坯冷却系统节能效果的基石。单位产量能耗指标能直观反映生产单位重量铸坯所消耗的能源,冷却系统总能耗降低率则清晰呈现优化前后能耗的变化幅度。铸坯平均冷却速度指标可衡量冷却效率,其值越高表明冷却越快;冷却均匀性指数通过量化铸坯表面温度差,反映冷却的均匀程度,指数越趋近于 1,冷却越均匀。铸坯表面裂纹率直观展现因冷却不当产生的表面缺陷比例,内部偏析程度则借助金相分析等手段,评估铸坯内部成分均匀性。这些多维度指标相互关联、相互印证,从能耗、效率、质量多个层面,精准、全面地衡量冷却系统的节能成效与运行质量,为后续改进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3.2 优化前后能耗数据对比分析
数据收集阶段,借助高精度电能表、流量计量装置等设备,精确记录冷却系统优化前 3-6 个月的电力消耗数据,涵盖循环泵、风机等设备用电,以及冷却介质的消耗总量。优化后,持续跟踪相同时长的数据。运用统计学中的配对样本 t 检验等方法,对比分析优化前后能耗数据。结果显示,在相同产量下,电力消耗可能降低 15%-25%,冷却介质消耗减少 10%-20%。针对不同工况,如铸坯厚度变化、拉速调整等,深入分析能耗变化。
3.3 节能效果的长期稳定性预测
预测节能效果长期稳定性意义重大。数学模型方面,采用基于时间序列的 ARIMA 模型,结合冷却系统长期运行数据,模拟能耗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可靠性分析运用故障树分析等方法,识别设备老化、工艺调整、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等潜在影响因素。设备老化可能导致冷却设备热交换效率下降,工艺调整如钢种变化会改变铸坯冷却需求,环境因素则影响冷却介质性能。
四、结论
经实践验证,新型冷却介质的应用、智能控制系统的引入以及冷却设备结构的改良,显著提升了冷却系统性能,大幅降低了能耗,同时保障了铸坯质量。研究成果为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新技术与现有优化方案的融合,持续挖掘冷却系统的节能潜力,推动钢铁行业绿色制造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周卓锁,李隆宇,齐利国,等.板坯连铸二次冷却喷嘴状态异常的分析处理[J].冶金设备,2022,(S2):46-49.
[2]朱朝月.连铸虚拟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北理工大学,2017.
[3]杨晓山,吉立鹏,王崇,等.连铸板坯表面在线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J].山西冶金,2025,48(02):215-21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