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支持性护理在NICU 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中的应用探讨
施映芹
洱源县人民医院 云南大理 671200
早产儿因其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出生后易面临一系列适应障碍,尤其在 NICU 复杂环境中,其神经行为发育更易受到干扰。传统护理多以生理维持为核心,忽视了对神经行为成熟的促进。发展支持性护理(Developmental Supportive Care, DSC)是一种以婴儿神经行为发育为导向的综合护理策略,强调多感官调节、个体化照护、环境优化与家属参与,已被证实可促进早产儿神经系统成熟。本文旨在探讨 DSC 在我院 NICU 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我院 NICU 收治的 64 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 例。纳入标准: ① 胎龄 28\~36 周;② 出生后24 小时内入住NICU ; ③ 稳定生命体征后可接受护理干预; ④ 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 合并严重脑出血、遗传代谢病、严重心肺畸形等; ② 住院期间发生严重感染或需外科手术者。
对照组男 17 例、女 15 例,平均胎龄( 34.4±1.7 )周,出生体重( 2.03±0.24 ) kg ;观察组男 16 例、女 16 例,平均胎龄( 34.6±1.6 )周,出生体重( 2.05±0.23 ) kg⨀ 。两组在性别、胎龄、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NICU 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供氧支持、喂养管理、病情观察、感染预防、光照控制和基础皮肤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发展支持性护理,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① 环境控制:通过遮光罩、窗帘及可调光源减少直射光刺激,控制病房昼夜节律;通过隔音帘、警报音调节、柔和语音交流等方式将噪音控制在 45 dB 以下。夜间操作尽量使用红光灯,保持“安静护理”模式,模拟宫内低刺激环境,减少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 ② 体位管理:采用支持性定位工具(如U 型垫、定位巾)帮助早产儿维持“蜷缩 - 对称 - 柔和”的姿势,促进肌张力和姿势控制的发育。每3\~4 小时根据患儿状态更换体位,轮换采取俯卧位、侧卧位、半仰卧位等,以防压疮并促进肺部通气。 ③ 疼痛管理:在抽血、注射、换管等侵入性操作前给予非药物干预,包括口服蔗糖液、安抚奶嘴、轻柔包裹等,缓解疼痛反应;操作后适当进行安抚抚触。护士根据患儿疼痛行为观察量表(PIPP)动态评估并记录。 ④ 感官刺激调节:每日安排稳定状态早产儿进行 20 分钟轻柔抚触护理,结合听觉刺激(播放母亲语音或胎心声录音),促进多感官整合发育。刺激强度遵循“微量—短时—渐进”原则,避免过度输入。 ⑤ 喂养与吸吮协调支持:为出生 ⩾32 周、生命体征平稳的早产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NNS)训练,每日2\~3 次,每次5\~10分钟,配合个体喂养节律,促进口咽部运动协调发育与自主进食能力提升。⑥ 亲属参与支持:在病情允许下,每日安排“袋鼠式护理”30 分钟 \~1 小时,由家长进行皮肤接触、低语互动,建立早期亲子联结。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指导家属识别婴儿压力信号,协助完成部分舒适照护。以上干预由NICU 专职发展护理团队实施,所有参与人员均通过岗前统一培训,确保干预标准化、一致性。每日护理内容记录于发展护理专用表中,并由责任护士进行评估与调整。
1.3 观察指标
① NBNA 评分: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量表(NBNA)在护理干预1 周后由统一培训评估人员进行评分,涵盖行为能力、肌张力、原始反射等5 项内容,总分40 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经行为发育越好。② 体重增长速率:记录干预期间患儿每日体重变化,计算平均增长速度
(当前体重-出生体重) ÷ 住院天数,反映生长发育情况。③ 住院时间:统计患儿从入 NICU 至符合出院标准所经历的总住院天数(d),作为康复效率的客观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 SPSS 26.0 软件,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 NBNA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体重增长速率显著大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指标对比(
)

3 讨论
早产儿在出生后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到 NICU 外部环境刺激(如强光、噪音、频繁操作)以及姿势不当、缺乏家属陪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神经行为发育迟缓,甚至出现情绪障碍、喂养困难等问题。因此,传统以生命支持为主的护理模式已难以满足早产儿全面发展的需求,发展支持性护理应运而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发展支持性护理的观察组在 NBNA 评分、体重增长速率和住院时间等关键指标上均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发展支持性护理对促进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具有明显成效。
具体分析如下:首先,观察组NBNA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发展支持性护理有助于神经行为的早期干预。通过多感官整合、体位优化、疼痛管理等措施,减少了过度刺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改善了行为能力、肌张力调节和原始反射表现,从而促进神经系统的成熟与协调发展。其次,体重增长速率显著提高,说明发展护理能有效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态与能量代谢效率。舒适体位的维持、喂养吸吮协调训练、疼痛减轻及母婴互动增加等因素均有利于提升进食效率和吸收利用,进而促进体格发育[2]。第三,住院时间的缩短反映出患儿整体恢复状况的提升。通过环境优化和情绪安抚,有助于降低应激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与康复效率,也减轻了家庭及医疗资源负担。此外,亲属参与护理的引入不仅增强了亲子依恋关系,也有利于提高患儿的情绪稳定性和安全感,对其后续社交与认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3]。
综上所述,发展支持性护理作为 NICU 护理模式的延伸,强调以早产儿发育需求为核心的个体化照护理念,能有效改善其神经行为发育与生长结局,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但仍需在更大样本、长期随访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其远期影响。
参考文献:
[1] 田晓红 . 发展支持性护理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3,39(10) :765-769.
[2] 郑丽娜 . 发展支持性照护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进展 [J]. 护理研究,2022,36(14) :2541-2545.
[3] 王丽,宋佳. 多感官刺激在促进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4,9(1)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