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对重度 ARDS 治疗的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
徐福长
临沧市人民医院 67700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作为临床常见且棘手的危重症,尤其是重度 ARDS,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治疗过程复杂且困难重重,一直是临床治疗的一大挑战 [1]。从病理生理角度来看,ARDS 患者存在肺通气血流比失调的显著特点,这使得氧气的交换和运输受到严重阻碍,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它具有改善氧合的潜在价值,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能够使肺部的血流分布更加均匀,减少肺塌陷,促进肺泡复张,从而改善肺通气血流比,提高氧合水平。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俯卧位通气对重度ARDS 治疗的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开始自2023 年12 月,结束至2024 年12 月。纳入病患是:重度ARDS。予以分组,具体组别名称是: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36 例,当中男 22 例、女 14 例,年龄 25-69( 46.65±10.24 )岁;观察组:36 例,当中男 24 例、女 12 例,年龄 26-71( 47.12±10.36 )岁。2 组病患一般资料相当, P>0.05 。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重度 ARDS 病患在临床治疗的时候采取俯卧位通气,病患进入临床接受治疗,等到病情状况稳定之后,改为俯卧位,还应该指导病患将病患的头部偏向一侧,主要是避免出现呼吸抑制,俯卧时间一般情况下要大于16 个小时,使用呼吸机治疗,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通常对于重度 ARDS病患采用的是呼吸机治疗策略及保护性肺通气,治疗期间应维持气流的恒定,设定适宜的容量,通常采取优化控制通气模式,参数设定中,潮气量是 6ml/kg ,每隔半小时进行一次控制心肺膨胀法,目的是促进肺复张。终止俯卧位通气的指标是 Pa0/FiO 较仰卧位下降≥ 20% 。
1.2.2 对照组
重度 ARDS 病患在实施治疗的时候,采用仰卧位通气治疗,通气法同对照组,通气治疗时提升病患的床头 30∘~45∘ ,取半卧位。治疗期间认真观察病患的状态,对于病患病情状况变化情况进行有效监测,对于病患翻身治疗时,需要评估病患的耐受性,确保在持续治疗的过程中,呼吸道通畅程度还应该加强对病患的呼吸管理。
1.3 观察指标
血流动力学指标;机体氧合指数;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4.0 软件,计量、计数数据依次以(
)、 % 表示,行 t、卡方检验, P<0.05 为有差异。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病患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
。见下表1。
表 1 血流动力学指标(
)

2.2 机体氧合指数
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氧合指数皆高于对照组, P<0.05 。见下表2。
表2 机体氧合指数比较(
)

2.3 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出现 1 例心律失常、1 例气管导管脱落,发生率为 5.56% ;对照组1 例心跳骤停、2 例心律失常、3 例气管导管脱落、3 例气胸,发生率为 25.00% ;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X2=5.230.P=0.020Ω 。
3 讨论
重症医学领域比较常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采取呼吸机来辅助开展呼吸治疗。俯卧位机械通气法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俯卧位能够促使肺泡复张,可以大大减轻肺血管的阻力,采取俯卧位通气治疗重度 ARDS 病患,针对性探究发现可以降低不良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以保障病患于诊疗期间的安全性[2]。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 观察组病患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后 1d、3d、7d 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P<0.05 ;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5 。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机制主要与重力作用对肺血流分布和通气血流比的影响密切相关。在仰卧位时,由于重力作用,肺底部的血流灌注增加,但通气相对不足,导致通气血流比失调,容易出现肺塌陷。而俯卧位时,重力作用使得肺血流分布更加均匀,减少了肺底部的血流淤积,降低了肺塌陷的发生风险。同时,俯卧位有利于肺泡的复张,使原本塌陷的肺泡重新开放,增加了气体交换面积,从而改善了通气血流比,提高了氧合水平。
综上,对重度 ARDS 病患采取俯卧位通气治疗,可在一定层面上缓解病患的症状表现,改善机体氧合指数。
参考文献:
[1] 胡军军 , 黄建东 , 卢周晓 , 等 . 苯磺顺阿曲库铵辅助中重度 ARDS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的临床研究 [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4,40(6):792-796.
[2] 张向东 , 劳永光 .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联合西维来司他钠治疗创伤所致重度 ARDS 的疗效 [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34(1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