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光面爆破技术研究
陈学峰
132522197310303815
引言
在现代交通网络构建中,隧道工程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穿越山脉、江河等复杂地形的重要手段。隧道开挖方法多样,光面爆破技术凭借独特优势脱颖而出。传统爆破方式常导致隧道超挖、欠挖现象严重,围岩扰动大,影响隧道稳定性与施工进度。光面爆破技术通过精确控制爆破参数与施工工艺,实现对隧道轮廓的精准控制,减少对围岩的破坏,保障隧道施工安全与质量。研究隧道光面爆破技术,对提高隧道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成本、延长隧道使用寿命、推动隧道工程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 隧道光面爆破参数设计
1.1 周边眼参数设计
1.1.1 眼距 (E) 与抵抗线 (V
眼距与抵抗线的比值( K=E/V )是影响光面爆破效果的关键参数。在硬岩中,K 值一般取0.8-1.0,此时炮眼间距相对较小,炸药能量能有效传递,形成连续裂缝。
1.1.2 不耦合系数 (D)
不耦合系数指炮眼直径与药卷直径比值,对爆炸能量传递效率影响显著。D 值通常在 1.25-2.50 之间,硬岩因强度高,取下限(1.25-1.50),以增强应力波强度;软岩强度低,取上限(2.00-2.50),降低粉碎区范围。数值模拟显示, D=2.0 时,孔壁峰值压力可比偶合装药降低 65% 。
1.1.3 线装药密度 (q)
线装药密度是单位长度炮眼的装药量,需根据岩性精确控制。硬岩线装药密度一般为 0.30-0.35kg/m ,中硬岩为 0.20-0.30kg/m ,软岩为 0.07-0.15kg/m。在凉风凹隧道施工中,针对不同围岩等级,合理调整线装药密度,采用 q=0.15-0.25kg/m ,成功将超挖量控制在 5% 以内。
1.2 装药结构设计
1.2.1 轴向间隔装药
轴向间隔装药采用导爆索串联小直径药卷( Φ20-25mm ),药卷间距10-15cm。将药卷固定在竹片或 PVC 管上,装入炮眼时保持居中位置,使孔内压力均匀分布。
1.2.2 径向不耦合装药
径向不耦合装药通过增大炮眼直径与药卷直径比值(D=1.25-2.50),在药卷与炮眼壁间形成空气缓冲层。研究表明,当 D=2.0 时,孔壁冲击压力可降至偶合装药的 30% ,显著减少围岩损伤。
1.2.3 孔底加强装药
当眼深 >2.5m 时,由于孔底岩石夹制作用强,需进行孔底加强装药。一般在孔底 1-2 个药卷增加 20% 装药量,以补偿岩体夹制作用,确保孔底岩石充分破碎。
1.2.4 水介质装药
水介质装药是在炮眼中安放水袋(长度 ⩾20cm ),利用水不可压缩特性提高爆炸能量传递效率,同时降低粉尘。
1.3 起爆时序设计
1.3.1 临空面形成优先
掏槽眼率先起爆(1-3 段),为后续爆破创造足够补偿空间。重庆某隧道高速摄影研究发现,掏槽爆破后 15-18ms 岩体开始移动,21ms 形成有效空洞。合理的掏槽眼起爆顺序和时差,能有效破碎岩石,为辅助眼和周边眼爆破提供良好的临空面,提高爆破效率。
1.3.2 时差优化设计
辅助眼与周边眼的起爆时差控制在 8-50ms ,既能保证岩石充分抛掷,又可避免形成振动叠加。掏槽眼间时差应≤ 3ms,确保协同作用,使掏槽效果更理想。在曲线段,周边眼应分组起爆,每组 ⩽10 个炮眼,以保证轮廓线的平整度。
1.3.3 周边眼同段起爆
采用导爆索或 0 段雷管实现周边眼同时起爆(时差 <1ms),保证裂缝沿设计轮廓贯通。在深孔爆破中( >3m ),可采用孔内分段起爆,上部药包比下部延迟 25-50ms ,改善顶部成形。
2 隧道光面爆破施工工艺
2.1 测量放样与钻孔
2.1.1 轮廓放样
采用全站仪每循环精确放样隧道轮廓线,点位误差控制在 ±2cm 以内。对于曲线段、变截面段,加密测点至 1m 间距,确保轮廓线精准定位。凉风凹隧道实行“三线复核制”,即对中线、水平线、轮廓线进行复核,有效保障了开挖精度,使隧道成型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
2.1.2 钻孔定位
利用炮眼布置模板或激光投影仪标定孔位,周边眼沿轮廓线布置,允许偏差 ± 2cm 。掏槽眼定位误差 ⩽±3cm ,辅助眼排距误差 ⩽±5cm 。采用凿岩台车时,钻臂定位系统精度应达 ±0.5∘ ,严格控制钻孔位置偏差,为后续爆破效果奠定基础。
2.1.3 钻孔角度控制
周边眼外插角控制在 3%-5% (即每米深度外偏 3-5cm ),保证眼底落在设计轮廓线上。堡镇隧道实测数据表明,外插角 55% 会导致台阶形误差超限,影响隧道轮廓平整度。施工中通过严格控制钻孔角度,确保各炮眼平行度和垂直度符合要求。
2.1.4 孔深控制
掏槽眼深比辅助眼深 20cm ,周边眼与辅助眼眼底需落在同一垂直面,高差≤ 5cm。对于凹凸不平的掌子面,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孔深,使眼底共面,保证爆破后隧道断面平整。
2.2 装药与堵塞
2.2.1 装药前准备
装药前,用高压风(压力 ≥0.5MPa )彻底清孔,清除孔内岩屑等杂物,确保装药顺畅。按照设计要求精确分配药卷,使用专用装药杆轻柔推送,避免药卷破损,保证炸药性能不受影响。
2.2.2 间隔装药实施
对于轴向间隔装药,严格按设计间距用竹片固定药卷(间距 10cm ),导爆索贯穿全长。在软弱围岩中,空气柱长度取装药段长的 30%-40% ,合理控制炸药能量释放。通过精准实施间隔装药,提高爆破效果的同时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2.2.3 炮泥堵塞标准
炮泥堵塞长度 ⩾30cm (周边眼 ⩾20cm ),堵塞材料选用黏土:砂 =3 :1 的塑性炮泥,分层捣实。研究表明,良好的堵塞可提高爆炸能量利用率25% 。优质的炮泥堵塞能有效阻止爆生气体过早逸出,使爆炸能量充分作用于岩体,提高爆破效率。
2.2.4 网络连接
采用导爆管网格式闭合连接,传爆雷管选用低段位( ⩽3 段),确保可靠起爆。在水孔中使用防水导爆索,防止因水影响起爆效果。仔细检查网络连接,确保无漏连、错连现象,保障爆破作业安全进行。
2.3 爆破与通风
2.3.1 爆破实施
严格按照设计起爆顺序进行爆破,先起爆掏槽眼,再依次起爆辅助眼、周边眼和底板眼。起爆过程中,密切监测爆破效果,观察岩石破碎情况、飞石距离等。若发现异常,及时停止爆破,分析原因并调整参数。
2.3.2 通风散烟
爆破后,立即启动通风设备,及时排出炮烟和粉尘。通风时间根据隧道长度、断面大小、爆破规模等因素确定,一般不少于 15min,确保作业环境空气质量达标,为后续作业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3 结论
隧道光面爆破技术通过应力波叠加、爆生气体准静压及合理的参数设计,实现了对隧道轮廓的精准控制,有效减少围岩扰动、降低超欠挖现象。本文系统研究表明,科学设计周边眼参数(眼距、抵抗线、不耦合系数等)、优化装药结构(轴向间隔、径向不耦合等)及精准把控起爆时序,是保障光面爆破效果的核心要素。同时,严格遵循测量放样、钻孔、装药堵塞及爆破通风等标准化施工工艺,并采用超欠挖控制、痕迹保存率监测等质量评价方法,能够显著提升隧道施工质量与效率,进而可为隧道工程安全高效建设提供坚实支撑,有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九海 . 高原铁路隧道光面爆破技术研究 [J]. 石材 ,2025,(04):4-6.
[2] 钟建军 . 光面爆破施工技术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J].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5,6(07):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