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基本向度论析

作者

李玉坤 冯明军 耿恒宝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引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数字变革带来的深刻挑战与机遇。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数字思政”新形态,突破了传统育人模式的时空限制和效能边界。探索数字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向度,既是回应时代变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对于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价值引领与技术赋能融合向度

价值引领与技术赋能融合是数字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基础。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可通过构建“价值引领 + 技术支撑”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数字技术有机结合。具体而言,可开发“价值引领型”数字思政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设计全过程,通过 VR/AR 等技术创设革命历史场景、重现重大历史事件,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理想信念的力量。同时,建立“价值赋能型”数字教学资源库,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发专业思政融合的数字资源,如为工科学生开发展示科技强国与中国制造的数字案例,为文科学生开发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数字作品,通过学科融合强化价值引领。此外,组织“技术赋能型”思政教育创新团队,由思政教师、信息技术专家、学科专家和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定期研讨数字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开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的数字化思政产品,如思政微课、情景模拟游戏、互动答题平台等,既保证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又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1]。

二、精准画像与个性化育人向度

精准画像与个性化育人是数字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路径。实践中,高校可建立“学生思想行为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通过整合学生在线学习数据、社交媒体行为、课堂参与度、社团活动等多维数据,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学生全方位“数字画像”。该平台应设计科学的数据采集框架,包括学习偏好、思想动态、行为习惯、情感状态等维度,通过实时数据更新保持画像的动态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开发“思政教育精准推送系统”,根据学生画像特征,设计分层分类的思政教育内容库,针对理想信念薄弱的学生重点推送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对职业规划迷茫的学生推送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对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学生推送志愿服务机会,实现教育内容的精准匹配。同时,构建“个性化成长路径设计工具”,帮助学生基于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在系统辅助下设计个人成长路径,包括课程学习计划、能力提升项目、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则通过系统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评价,形成个性化闭环育人机制。

三、全域资源与平台系统化建设向度

全域资源与平台系统化建设是数字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可构建“数字思政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校内外优质思政资源,打通校内各部门、各学院的数据壁垒,形成资源汇聚中心。该平台应具备多维检索、智能分类、自动推荐等功能,实现思政课程资源、校园文化资源、实践活动资源、社会资源的一体化管理与共享。在技术架构上采用云计算和分布式存储技术,确保海量资源的高效存储与调用,同时支持不同终端设备访问,满足师生随时随地学习需求。同时,开发“智慧思政一体化教学服务系统”,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整合课堂教学、网络学习、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思政教育新模式。该系统应包含课程管理、学习分析、互动讨论、在线测评等模块,支持实时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生态。此外,搭建“数字思政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平台运行数据、用户行为数据、教育效果数据等进行多维分析,为思政教育提供决策支持。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高校需注重顶层设计,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确保各系统间的互联互通[2]。

四、数字素养与能力提升向度

数字素养与能力提升是数字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施层面,高校可建立“思政教师数字能力提升体系”,开展分层分类的数字技术培训,包括基础技能培训、中级应用培训和高级创新培训。基础培训内容涵盖常用数字教学工具操作、教学平台使用、基本数据处理等;中级培训聚焦数字教学设计、数据分析应用、多媒体资源开发等;高级培训则侧重于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应用、虚拟现实教学内容创作等。通过理论学习与实操演练相结合,案例分析与问题解决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同时,构建“数字思政实验室”,配备先进的数字化教学设备和软件平台,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鼓励教师在实验室中开展数字化教学创新,设计数字化思政课程,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探索数字化教学方法。实验室可组织“数字思政创新大赛”,激发教师创新热情,促进优秀实践经验分享。此外,建立“数字思政教学资源库与案例库”,收集整理国内外优秀数字思政教学案例和资源,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制度规范与评价体系完善向度

制度规范与评价体系完善是数字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保障。在实践操作中,高校可制定“数字思政建设与管理规范”,明确数字思政建设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该规范应涵盖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平台运行规范、数据管理制度等内容,为数字思政建设提供制度依据。同时,构建“数字思政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价值引领、资源建设、平台运行、教师能力、学生参与、教育效果等多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数字思政教育质量。具体评价方法包括数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成果展示等,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此外,建立“数字思政创新激励机制”,设立数字思政创新专项基金,对在数字思政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开展数字思政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宣传推广创新经验;设立数字思政研究课题,支持教师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3]。

结束语

数字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需要从价值引领与技术赋能融合、精准画像与个性化育人、全域资源与平台系统化建设、数字素养与能力提升、制度规范与评价体系完善等多个向度协同推进。面向未来,高校应坚持“育人为本、技术为用”的基本原则,既要善用数字技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交互性和时效性,又要守牢价值引领的根本,防止陷入“唯数据论”和技术决定论的误区。通过构建数字化、智能化、人文化相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何芳.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析[J]. 公关世界 ,2025,(15):154- 156.

[2] 徐国栋 . 网络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与探索 [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5,41(08):37- 39.

[3] 张华.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模式与路径探析[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5,41(08):176- 178.

第一作者:李玉坤,男,汉族,1989 年09 月,河南省漯河市,硕士研究讲师,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

第二作者:冯明军,男,汉族,1983 年10 月,河南省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作者:耿恒宝,男,汉族,2003年3月15日,河南省信阳市,本科学生,金融科技

课题名称 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课题编号 39030225009

课题来源:本文系学生工作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