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

殷海军

永德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一、引言

2025 年 2 月 11 日,国家教育部发布 758 项新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规定“中职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 50%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和对高素质农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校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能够为当地农业产业精准地输送适配人才,而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又能够为中职学校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和就业岗位,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对于增强区域农业竞争力,促进地方乡村全面振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及重要性

1. 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1)协同发展理论。中职学校与地方农业产业相互依存,学校提供人力与技术支持,产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与需求导向,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实现协同共进,如学校与农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2)比较优势理论。中职学校在专业教育、人才储备上具有优势,地方农业产业在资源、市场和实践经验上有长处,两者结合,能各展所长,实现效益最大化,比如学校利用企业场地让学生实践,企业借助学校科研力量攻克技术难题。

(3)产业升级理论。农业产业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需要新技术、新人才,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升级需求,为产业提供适配人才,推动产业革新,例如开设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专业助力农业智能

2. 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认识

(1)融合发展有助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农业产业正由传统粗放式经营逐步向现代化、精细化、产业化方向转型,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以永德县为例,近年来,该县以“果、糖、茶、蔬、烟、畜”六大传统产业为主导,形成了以“新能源”为增长极的“6+1”产业模式,中职学校通过开设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如农场品加工与质量检测、茶叶生产与加工等,可以培养出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的人才,这些人才进入农业产业领域后,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帮助当地农业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2)融合发展有助于中职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地方农业产业融合设置专业,能让中职学校的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生产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真实的农业生产项目、实习实训等活动中,既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农业岗位工作,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融合发展有助于推进地方乡村全面振兴。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得好,可以带动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经济利益,同时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而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之紧密结合,源源不断地为产业输送人才,保障了产业的人力支撑,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稳定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为地方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三、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1. 取得的主要成效

(1)部分专业对接良好。在一些农业产业特色明显的地方,中职学校已经开设了如种植、养殖等与当地主导农业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并且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式,为当地农业企业和养殖户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例如,过去永德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结合县域支柱产业,开设了烤烟生产与加工专业。制定人才培训计划,与县烟草公司合作,根据企业需求,采取订单式培训。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理论知识外,定期到企业的烤烟种植基地实习,毕业后直接进入乡镇烟站担任烤烟辅导员,有效缓解了企业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当地烤烟种植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2)实践教学有所加强。目前,不少中职学校开始重视与农业产业的结合,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农业合作社、农业科技园区等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到田间地头、生产车间进行实践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农业生产实际的认知。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部分中职学校在设置专业时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对地方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新兴业态以及具体的人才需求结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开设的专业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出现某些专业人才供过于求,而一些急需的专业人才却培养不足的现象。

(2)实践教学投入不足。近年来大多中职学校虽然实践教学有所加强,但总体来看,实践教学的课时占比、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部分实习实训基地设施设备陈旧,不适应实际教学现代农业技术的需要。

(3)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中职学校与农业产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层次的实习安排、人员输送等方面,在共同开展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设、科研合作等深层次的产教融合方面还比较欠缺,难以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制约了双方融合发展的效果。

(4)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在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偏低,许多教师缺乏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行业前沿知识,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难以有效结合,不利于培养高素质适配人才。

四、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1. 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

(1)深入开展市场调研。中职学校要组织专业团队,定期对地方农业产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了解当地农业产业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不同产业环节对人才的数量、质量、技能等方面的具体需求,为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以永德县为例,建议组织专业团队深入永德县乡镇、村(社区),对当地农业产业的现状进行全面调研。详细了解如芒果、澳洲坚果、甘蔗、烤烟、咖啡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产量、产业链发展程度等。同时,与农业企业、合作社及农户代表开展座谈,掌握他们对农业技术人才在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具体需求。

(2)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对于那些与产业需求脱节、就业前景不佳的专业进行改造或停办,新增符合农业产业发展新趋势的专业,如农村电商、休闲农业服务等。同时,要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根据产业细分领域的不同需求,在现有专业基础上设置相应的方向,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2. 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合作模式

(1)建立校内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投入,按照现代农业产业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要求,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模拟生产车间等,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例如,江苏省某中职学校为了强化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校内建设了智能化温室大棚实训基地。以永德县为例,建议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一方面向上级争取配置设备,另一方面向当地政府申请配置土地,建设中职学校自己的智能温室大棚实训基地,以自动灌溉系统、智能环境监测调控设备、可模拟多种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无土栽培设施等为主要内容。学生在这里可以学习和实践先进的种植技术、灌溉技术以及环境调控技术等,并且可以开展一些农业科研小项目,锻炼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要邀请农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定期到校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到行业前沿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理念。

(2)扩大校外实践锻炼基地。拓展更多优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加强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科技园等的合作。在鼓励校外基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学校教学指导工作的同时,在实际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参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同时,定期安排学生到校外基地进行实习实训。例如,浙江省某中职学校的农产品加工与营销专业与当地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学生每学期都会有至少一个月的时间到企业的生产车间、质检部门、销售部门进行轮岗实习。以永德县为例,永德县澳洲坚果种植面积已达 60 万亩,是国内澳洲坚果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年产量4.5 万吨,农业产值 11 亿元,加工产值 25.5 亿元。建议与当地澳洲坚果加工企业(云南福云康食品有限公司、永德县澳柯坚果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提供加工设备、技术指导,学校提供学生资源。学生在实训基地内进行坚果嫁接改良、加工工艺的实践操作,熟悉从原料筛选到成品包装的全过程。同时,学校安排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共建“产业学校”。中职学校可以与地方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联合共建,在中职学校加挂“某某县农业产业学校”牌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等。产业学校为实现学校、企业、产业三方深度融合,为地方农业产业培养优质复合型人才,以服务地方农业产业为宗旨,围绕产业需求,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例如,广东省某中职学校联合一家大型农业科技企业以及农业产业协会共同成立了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学校根据产业发展整合资源,进一步优化了专业设置。以永德县为例,该县年蔬菜种植面积18 万亩,种植户5 万户17 万人。建议学校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加挂“永德县农业产业学校”牌子,并按照当地特色蔬菜种植加工及销售的全产业链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包括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加工技术、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等,同时与当地著名的蔬菜公司(永德天卫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永德亿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及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让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共同参与蔬菜新品种培育、保鲜技术研发等项目,有效推动当地蔬菜产业的科技升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和创新平台,培养出的学生将会深受当地农业企业欢迎,促进学校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4)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鼓励教师与农业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围绕地方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攻关。比如,2022 年,永德县引入春城产业导师、云南省农科院月季育种团队,建立了“月季产研小院”暨乡村振兴实验室,显成效明显。建议主动对接,与“永德月季产研小院”建立合作关系,开设相匹配的花卉专业,让学生到月季花卉基地参与月季嫁接、管护和研发工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生产实践,与“永德月季产研小院”共同为永德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花卉专业人才。真正让永德月季成为云南花卉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共同助推永德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3. 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师资力量

(1)加强教师培训。一方面,积极引进在本行业、本企业有丰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工作经验,能把行业最新技术和实践经验带进课堂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另一方面,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等形式,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农业技能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学术交流等活动,增强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2)建立激励机制。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对极参与企业实践、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取得实践教学成果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绩效工资等方面予以倾斜,有效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保障机制

(1)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各地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在学校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与地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并在财政资金投入上给予补助;在税收政策上,鼓励企业积极与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对参与产教融合的农业企业在税收上给予适当优惠;同时,加强对融合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协调机制。

(2)中职学校健全机制。中职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确保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如课程设置、一体化产业需求的实践教学安排等,要在教学管理上予以规范;在考核评价上,对激励各方积极参与融合发展工作的教师、学生,以及产教融合工程,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五、结论

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中职教育质量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在整合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但通过一系列的策略来不断提高两者的融合深度和广度,从而达到地方农业产业优质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如采取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展科技服务与创新合作、加强政策支持等。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各方持续关注和不断探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农业产业发展形势和人才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佳 , 吴玲 , 王雪梅 . 乡村振兴下中职学校涉农类专业产教融合的现实意义、制约因素及突破路径 [J]. 安徽农学通报 ,2020,26(24):182-184+192.

2. 陈怡 , 县域中职学校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一县一策”模式探索 [J]. 职教通讯 ,2025,39(02):18-25.

3. 王雪梅. 中职涉农专业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J]. 现代农村科技,2023(05):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