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赋能青少年科技教育校内外结合发展研究
宋金珊 杜姝含 郑中建 刘月民 孙立权 孙丽花 孙海猛 赵倩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已深度渗透到各个领域,教育界也不例外。AI 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带来新机遇,培养具备相关素养的青少年对国家创新发展意义重大。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 AI 教育,我国也出台多项政策推动。不过,在 AI 赋能青少年科技教育,特别是校内外结合发展方面,还面临不少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力求为相关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一、 AI 赋能青少年科技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AI 深度融入青少年科技教育,在校内外掀起一股科技教育热潮。不过,在这股热潮背后,各类现状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使得整个发展态势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景象。
首先,在硬件设施方面,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在校内 AI科技教育的硬件配备上较为充足。他们拥有专业的 AI 实验室,里面有高性能的计算机、机器人开发套件、3D 打印设备等,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操作环境。比如一些一线城市的中小学,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先进设备开展机器人编程、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等项目。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由于资金短缺,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可能连基本的电脑都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使用需求,更别提开展高端的 AI 科技实践课程了,这就造成了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极大差距。
其次,课程设置与内容上,当前不少学校都在尝试开设AI相关课程,但整体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部分学校的课程内容存在简单堆砌知识点的情况,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从小学到中学的课程衔接不上。例如,小学阶段可能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些 AI 的概念和基础应用,到了初中,突然增加大量复杂的算法知识,学生难以适应。而且,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大多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 AI 知识运用到实际场景中去解决问题,导致学习兴趣难以持久。
第三,师资力量方面,AI 科技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但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欠缺。虽然一些教师参加过相关培训,但大多只是短期的、浅层次的培训,并没有深入系统地学习 AI 知识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复杂的 AI 概念和技术,也无法为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另外,由于缺乏专业的 AI 教师,很多学校只能让信息技术老师兼任,这些老师本身还有其他教学任务,精力有限,难以全身心投入到AI 科技教育中。
第四,校外资源方面,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为 AI 科技教育提供了一定的补充。科技馆通常会举办 AI 主题展览,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到人脸识别、智能语音等前沿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青少年活动中心也会组织各类 AI 科技竞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然而,校外培训机构却乱象丛生。部分机构为了追求利益,夸大课程效果,在师资和课程内容上敷衍了事。有些线上课程缺乏有效的监管,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误导学生的情况。
第五,在教育评价方面,目前针对AI科技教育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大多还是以考试成绩或者竞赛获奖情况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关键素养。这就容易导致学生为了追求成绩而死记硬背,忽视了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AI 科技教育目标的实现。
最后是数据安全问题,随着 AI 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数据越来越多。但部分学校和校外机构在数据管理方面存在漏洞,缺乏有效的数据保护措施。一旦学生数据泄露,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影响到学生的隐私安全。
二、AI 赋能青少年科技教育校内外结合发展策略
鉴于当前青少年校内外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借助AI 赋能已成为必然趋势,下面将结合 AI 赋能青少年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进而探讨出对应策略。
首先,加强政策引导与资源统筹
政府层面要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细化 AI 科技教育相关政策,不仅要明确教育目标、内容框架,还要对校外资源的规范发展制定标准。比如,设立专门的 AI 科技教育监管机构,定期评估学校和校外机构的教学质量、数据安全等情况。在资源分配上,加大对偏远地区学校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拨款、设备捐赠等方式,缩小地区间教育资源差距。同时,建立统一的AI 科技教育资源平台,整合校内外优质课程、师资、实验案例等,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完善课程体系
教育部门需组织专家、教师等共同研发一套科学系统的AI 科技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从小学到高中的各个阶段,确保课程内容循序渐进、衔接紧密。课程设置要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比如安排一定比例的实验课程、项目式学习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AI 技术。此外,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教学案例,像智能家庭场景应用、环保科技小发明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第三 ,提升师资力量
一方面,高校和师范院校应加强相关专业建设,开设 AI 科技教育相关课程,培养专业的 AI 科技教育教师。另一方面,对在职教师开展常态化、深层次的培训。可以邀请高校学者、企业技术专家进行讲座和培训,传授最新的 AI 知识和教学方法。同时,建立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校内与校外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合作,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第四,强化家校社协作
学校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定期举办家长讲座,介绍 AI 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科技学习中来。社区可以利用周边资源,如与科技馆、企业合作,开展各类AI 科技实践活动,像科技节、创新大赛等。学校、家庭和社区要建立定期的沟通协调机制,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形成教育合力。
第五,完善评价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考试和竞赛成绩,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例如,观察学生在小组项目中的表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等。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方式,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同时,引入学生自评、互评机制,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素养水平。
三、结束语
在 AI 赋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道路上,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与资源统筹、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师资力量、强化家校社协作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能够逐步构建起一个更加科学、完善的教育生态。这不仅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AI 素养和创新能力,也将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储备更多优秀人才。相信在各方共同推进下,AI科技教育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赵刚 . 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 [J]. 教育探索,2025,(5):34 - 38。
[2] 王芳 . 基于 AI 的科技教育课程设计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2024。
[3] 李强 . 家校合作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的作用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12 - 25。
基金项目:本研究属于 2025 年度沧州市科技创新研究课题 :“AI赋能青少年科技教育校内外结合发展研究—泊头市师芳中学为例”研完成果,课题编号:CZKX202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