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戏化背景下小学低段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汪慧君
商南县城关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与教育理念迭代的双重驱动下,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正经历从“知识灌输”到“兴趣启蒙”的深刻转型。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对数字的敏感度与对几何的感知力往往因传统教学模式的刻板而消磨殆尽——填鸭式的习题训练、孤立的概念记忆,使得原本充满逻辑之美的数学沦为机械重复的负担,导致低年级学生出现“数学焦虑”,学习兴趣随年级升高呈断崖式下降。
一、基于游戏化背景下小学低段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的重要性
(一)激发主动探索的内驱力
小学低段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导,传统抽象讲授易引发认知疲劳。游戏化教学通过创设“数字寻宝”“图形拼搭”等情境,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可操作、可互动的探索任务。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自然运用加减运算规划路径,在合作竞赛中主动观察几何特征,这种“问题驱动—实践验证—反思优化”的循环,使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当学生因成功破解游戏关卡而获得成就感时,其内在学习动机被持续激活,形成“兴趣—投入—更浓厚兴趣”的良性循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突破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壁垒
低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抽象概念理解能力较弱。游戏化教学巧妙利用“具身认知”理论,通过身体动作、感官体验强化数学感知。例如,用“身体尺测量”游戏理解长度单位,借“超市购物”角色扮演掌握人民币换算,将抽象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操作的具体经验。这种多模态学习方式不仅符合皮亚杰提出的“前运算阶段”认知特点,更通过游戏规则的渐进式设计,如从简单分类到复杂排序,从单一计算到综合应用,帮助学生逐步跨越认知发展关键期,实现数学能力的阶梯式成长。
(三)构建社会情感联结的成长场域
游戏化教学天然具有社交属性,为低段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情感支持系统。在“数学接力赛”“小组拼图挑战”等合作游戏中,学生需通过语言沟通协商策略、用肢体动作配合完成任务,这种互动过程不仅培养了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更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数学学习共同体”。当学生在游戏中因同伴鼓励而坚持尝试,或通过集体智慧攻克难题时,数学不再是个体孤独的智力活动,而是成为连接友谊、增强归属感的情感纽带,这种社会性体验显著提升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与持续学习意愿。
二、基于游戏化背景下小学低段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一)情境化游戏设计,激发认知兴趣
低段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导,抽象数学概念易引发认知疲劳。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化游戏情境,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实践任务。例如,在“人民币使用”教学中,设计“家庭小超市”角色扮演游戏:学生分组扮演收银员与顾客,使用纸质货币完成商品购买、找零计算等操作。教师提前准备标价标签与购物清单,引导学生通过“10 元买3 元铅笔 +5 元橡皮”等任务,自主探索加减法运算规律。北京某教师实践显示,此类情境游戏使学生主动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较传统讲授模式参与度提升。游戏中的角色分工与任务挑战,既满足学生“被需要”的心理需求,又通过真实问题驱动数学思维发展,
实现“玩中学”的认知跃迁。
(二)分层化游戏挑战,适配个体差异
低段学生数学能力发展不均衡,统一难度游戏易导致“学优生厌倦、学困生挫败”。教师可采用“闯关式”分层设计,设置基础、进阶、拓展三级任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挑战层级。例如,在“100 以内加减法”教学中,设计“数字冒险岛”闯关游戏:第一关“基础计算岛”要求完成 20 道简单加减法;第二关“应用实践岛”需解决“用 50 元买3 件商品还剩多少”等实际问题;第三关“思维拓展岛”则引入“找规律填数”等逻辑训练。上海某教师通过分层游戏设计,使学困生正确率提升,学优生则通过拓展任务培养出问题解决能力。分层机制既保护学生自尊心,又通过“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感维持学习动力,形成“差异适配—能力提升—兴趣深化”的良性循环。
(三)合作化游戏竞赛,强化社交动机
低段学生具有强烈群体归属需求,合作竞赛能将个人学习目标转化为集体荣誉追求。教师可设计团队积分制游戏,如“数学接力赛”:将班级分为 4 组,每组依次完成“口算题卡解答—几何图形拼搭—应用题讲解”三环节任务,用时最短且正确率最高的小组获胜。杭州某教师实践表明,合作竞赛使课堂互动频次提升 3 倍,学生为团队荣誉主动查阅资料、讨论策略,甚至自发创建“错题本”共享学习经验。教师需注意平衡竞争与合作,在竞赛后组织“最佳策略分享会”,引导学生分析胜负原因,将竞争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此类游戏通过社会比较机制激发“超越自我”的内驱力,使数学学习从个体行为升级为群体文化。
(四)技术化游戏工具,拓展认知维度
数字原住民对交互式技术具有天然亲和力,AR/VR 等工具能将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沉浸式体验。例如,在“立体图形认知”教学中,使用AR 数学实验室软件:学生通过平板电脑扫描教室物体,系统自动识别并标注长方体、圆柱体等几何特征,同时生成“拆解重组”互动任务——将虚拟长方体拆分为 6 个正方形面,再重新拼合成正方体。深圳某教师反馈,技术工具使空间概念理解正确率提升,学生甚至主动探索“如何用最少的正方体拼出指定立体图形”等延伸问题。技术游戏化突破传统教具的静态局限,通过多感官刺激降低认知负荷,使数学探索成为充满惊喜的“数字探险”。教师需注意技术工具与教学目标的深度融合,避免“为用而用”的形式化倾向。
结语:
随着教育技术与认知科学的持续突破,游戏化教学需进一步强化“目标精准化、评价过程化、资源个性化”的迭代升级,让数学兴趣的种子在更具包容性、创造性的教育生态中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支撑终身学习的参天大树。数学不再是课本上静止的符号,而是成为学生指尖跃动的思维火花、团队竞争中共享的智慧结晶。
参考文献:
[1] 甘梅 .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3,(04):58.
[2] 陈绍甫 . 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 [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20,(2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