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专多能”视角下乌兰牧骑舞蹈演员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

白雪

武川县乌兰牧骑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70

【摘要】:乌兰牧骑,肩负丰富居住地分散的内蒙农牧民群众文化生活使命而诞生的一支可爱的红色文化工作队伍,从最初1957年仲夏的九名青年,一支队伍,现已发展到近百支队伍和几千名演员。人数不断增长的队伍不仅大大促进了乌兰牧骑的发展,同时也对它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与短小精悍的表演团队成为当前乌兰牧骑的首要培养目标。基于此,本文将在分析乌兰牧骑的特点的基础上,就一专多能”视角下培养乌兰牧骑舞蹈演员人才的培养方法展开讨论,期望能够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字】:乌兰牧骑;一专多能;演员培养

一、引言

乌兰牧骑作为事业性质的演艺单位之一,从1957年诞生发展至今,一直扎根于内蒙基层,不仅为因地域特点居住分散的内蒙人民带来了诸多欢乐,也有力促进了我国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新时代的乌兰牧骑,更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创新和发扬民族文化,让红色的文艺旗帜扎根于更广阔的土地上。

二、乌兰牧骑的特点分析

乌兰牧骑是蒙古语的名称,意为“红色的嫩芽”,是一支活跃于农村牧区间的文化工作者队伍的代称。乌兰牧骑的诞生与内蒙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因内蒙地广人稀,人口居住分散,再加上交通不便等多种因素阻碍了人们文化精神的成长。于是,1957年仲夏,内蒙古文化局在经过充分调研后建立了乌兰牧骑试点,并宣告无论是定居点还是放牧点,只要有一个牧民,他们就开始演出。因此,基于这一背景而诞生的乌兰牧骑就注定了其扎根基层、深入基层、为农牧民服务的鲜明特征。

相比以往的演出队伍,乌兰牧骑还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是短小精悍。乌兰牧骑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歌舞节目,虽然组织小、内容简短,但形式并不单一,而是融合了说拉弹唱多种形式。其二是演出内容广泛。虽然乌兰牧骑是一支文艺工作队伍,但是他们的演出内容却并不仅限于舞蹈表演,他们还会结合民众实际的生活需求开展活动,另外还会及时宣传党的一些重要方针和政策,提升农牧民的综合素养。其三是人才身兼多职、一专多能。这一特点是乌兰牧骑表演人才最大的特点。因为队伍人数不多,为了尽可能多表演节目,满足群众更多的需求,乌兰牧骑打破了专项专职的惯例,鼓励演员横向发展,身兼多职。

三、一专多能”视角下乌兰牧骑舞蹈演员人才培养策略

1、持续强化专业技能培养

专业技能培养的持续强化是乌兰牧骑舞蹈演员人才培养的首要策略,也是一专多能视角下的一专的核心要求。每一个舞蹈演员能够身兼多职的前提是他已完全掌握当前技能。因此,在培养舞蹈演员人才时,培养者仍然要持续强化演员的专业技能,从加强其舞蹈基本功的练习,包括多种舞种的动作,特别是针对地区的特殊性,加强地域特色的传统舞蹈学习。另外,培养者还可邀请资深的艺术家或之前的老队员,留队指导,在他们丰富的经验指导下,相信演员人才会更快成长。最后,实地演出增加经验。培养者要积极带领演员进行基层演出,在演出活动中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舞蹈动作和舞台表现力与应变能力。

2、优化拓展综合能力提升

一专多能中的多能主要是指演员不仅要具备演出才能,还要掌握其他艺术形式。因此,培养者要根据演员的自身特点与优势优化拓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首先,进行多艺术形式的学习。培养者要积极鼓励演员结合自身爱好与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其他艺术形式学习,比如声乐、戏剧等,多多掌握不同的技能。其次,引导演员人才主动创新,尝试结合多种不同乐器,进行不同唱法,将多民族的民歌融入其中,促进他们创编、表演等综合能力的提升。最后,加强演员人才的文化素养培养。因乌兰牧骑特殊的地域表演性,学习地域文化、了解民族风情,也是演员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

3、渗透基层服务、红色传承意识

服务于基层人民是乌兰牧骑的核心使命。因此,乌兰牧骑舞蹈演员人才的培养也必须基于此开展。被称为“红色嫩芽”的乌兰牧骑,他们所表演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作品,其作品肩负着引领人民思想、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使命。在培养过程中,培养者要注重舞蹈演员政治素养、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要带领他们积极学习党与国家的最新政策和方针,同时要使他们明确基层人民的特殊性,贯彻服务意识,将自己扎根于基层之中,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出生活化的、符合民众需求与爱好的作品。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一专多能”视角下,乌兰牧骑培养者在进行舞蹈演员人才培养时,要牢牢把握服务于基层人民这一核心使命,从一专、多能及文化素养等多个方面对演员进行专业化培养,引导演员扎根基层,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在保持民族鲜明地域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坚守红色精神的传承,向他们展示新时代风貌,促进农牧民们精神文明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某某. (2020). “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艺术教育研究, 15(3), 45-50.

2、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2018). 乌兰牧骑的历史与发展. 内蒙古文化研究, 6(1), 12-18.

3、赵敏. (2017). 乌兰牧骑的文化功能与社会价值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 10(3), 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