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本融合教学法”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冯乜支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
引言:
在小学语文低段作文教学中,“写话”作为书面表达启蒙阶段,承载着从口语过渡到书面语、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关键任务。然而,传统教学常面临两大困境:其一,学生因识字量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写作时普遍存在“无话可写”“无序可依”的困境,课堂呈现“教师单向讲授技巧—学生机械模仿句式”的低效循环;其二,教材写作单元主题分散、情境缺失,导致训练目标与儿童认知特点脱节,难以激发持续写作动机。
一、“绘本融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激活写作兴趣,突破低段学生表达困境
绘本以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曲折的情节和贴近儿童心理的角色设计,天然具备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特质。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绘本,能将写作任务转化为“为故事添彩”“帮角色说话”的趣味游戏。例如,读完《爷爷一定有办法》后,学生可续写爷爷用旧毯子改造其他物品的过程,在想象与创作中感受写作的乐趣。这种基于绘本的写作活动,消解了学生对“写作文”的畏难情绪,使课堂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为后续写作训练奠定积极的情感基础。
(二)搭建语言支架,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储备
绘本文本通常具有精炼优美、重复递进的语言特点,是低段学生积累词汇、学习表达的优质范本。例如,《好饿的毛毛虫》通过“星期一,它吃了……星期二,它吃了……”的句式,既帮助学生掌握时间顺序的表达方法,又拓展了食物类词汇;《大卫不可以》则用简短的对话展现人物性格,为学生模仿对话描写提供范例。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摘抄、仿写、改写等方式,将绘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身写作资源,逐步解决“无话可说”“语言干瘪”的问题,提升作文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三)培养观察思维,提升写作逻辑性与深度
绘本的图文叙事结构隐含着丰富的逻辑关系,能训练学生从细节观察中提炼信息、从画面关联中构建故事的能力。例如,在《母鸡萝丝去散步》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狐狸与母鸡的行动轨迹,分析画面中的空间关系与因果联系,进而学习“先发生什么、后发生什么”的叙事顺序;在《大卫上学去》中,通过对比大卫在家与在学校的行为差异,帮助学生理解“规则意识”的主题。这种基于绘本的观察训练,能使学生从“被动拼凑素材”转向“主动梳理逻辑”,写出内容充实、结构清晰的作文。
二、“绘本融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精选绘本,构建读写结合的素材库
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特点筛选绘本,确保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规范且富有童趣。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观察力培养,可选择《爷爷一定有办法》,其通过“旧毯子变外套、背心、领带”的递进式改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细节描写素材。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爷爷的裁剪动作、小老鼠一家的反应等细节,模仿绘本中的“先……接着……最后……”句式,完成“旧物改造”的片段写作。针对中年级叙事能力训练,可选用《鸭子骑车记》,其通过重复的“鸭子骑车经过……动物们说……”结构,帮助学生掌握多角色对话与情节推进技巧。学生可仿照绘本,续写“鸭子开拖拉机”的新故事,在模仿中提升语言组织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活想象与表达欲望
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将绘本内容转化为可体验的写作场景。例如,在《母鸡萝丝去散步》教学中,教师可设置“小小侦探团”任务:学生分组观察画面中母鸡与狐狸的位置变化、环境细节,推测“狐狸下一步会如何行动”,并以日记形式记录“假如我是母鸡”的所见所感。有学生写道:“我慢悠悠地走过干草堆,突然听到身后‘噗通’一声——狐狸又摔进了草垛!我假装没发现,心里却偷偷笑:这已经是今天的第三次啦!”这种情境化写作不仅锻炼了观察力,更通过角色代入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
(三)分层任务,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
针对学生写作能力差异,教师可设计梯度化写作任务。基础层任务以仿写为主,如学习《爱心树》后,学生可模仿“大树给予男孩苹果、树枝、树干”的句式,创作“妈妈给予我……”的排比句;提升层任务侧重改写与扩写,如阅读《大卫不可以》后,学生需为“大卫打碎花瓶”的画面添加心理描写与环境细节,使故事更生动;拓展层任务鼓励创新表达,如以《无字书》为灵感,学生可自由创作“小老鼠冒险记”,通过绘画与文字结合的方式完成绘本故事。分层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
(四)多元评价,促进写作素养持续提升
教师可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多元评价模式,强化写作反馈的实效性。例如,在《我爸爸》绘本仿写活动中,学生先根据“我爸爸像……一样……”的句式完成创作,随后在小组内朗读作品,同伴从“语言趣味性”“比喻恰当性”等维度评价,提出“如果加上爸爸的动作描写会更生动”等建议;教师则从“主题表达”“结构完整性”角度进行总结,并展示优秀作品供全班学习。此外,教师可建立“写作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每次写作的进步点,如“细节描写更丰富”“逻辑更清晰”等,通过持续反馈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结语: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探索中,“绘本融合教学法”以独特的图文叙事魅力与儿童认知的天然契合性,为传统写作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它不仅打破了“教师命题—学生写作”的单一模式,更将写作训练转化为一场充满发现的探索之旅:学生从绘本的色彩与线条中捕捉灵感,在角色的对话与行动里感知情感,于故事的起承转合间学习逻辑。绘本中蕴含的观察力、想象力与共情力,正是支撑学生未来深度阅读与创造性表达的核心素养。当学生习惯于用绘本的视角观察生活,用绘本的语言描述世界,他们便获得了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 胡俊卿.“五育并举”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实践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06):143-145.
[2] 朱秀琼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低年级语文绘本阅读教学策略[J]. 亚太教育 ,2023,(20):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