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房建施工中的地下室后浇带防水技术探究

作者

刘春江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市大渡口区 400080

引言

地下室后浇带的防水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地下空间的使用功能。在混凝土结构收缩变形与地基沉降的双重作用下,后浇带部位易形成渗水通道。近年来,新型高分子材料与复合防水技术的应用,显著改善了这一薄弱环节的防水效果。通过系统分析材料性能与施工工艺的适配性,可进一步完善后浇带防水工程的技术标准体系。

1 房建施工地下室后浇带防水技术概述

1.1 后浇带防水技术的定义与概念

后浇带防水技术是建筑结构施工中为解决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沉降差而采取的特殊构造措施。该技术通过在结构特定位置预设临时性施工缝,待两侧主体结构完成主要收缩变形后,再浇筑补偿收缩混凝土进行封闭,形成完整的结构整体。防水体系采用多道设防原则,包含预埋止水带、外防水层和密封材料等组件。技术核心在于控制变形差异、确保防水连续性和保证后浇混凝土质量。设计需综合考虑结构形式、环境条件和材料特性等因素。施工过程重点处理新旧混凝土结合面、止水带安装和细部节点等关键环节。后浇带防水效果直接影响地下结构的整体防水性能和耐久性。

1.2 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的重要性

地下室后浇带防水是保证地下空间使用功能的基础条件。有效防水可防止地下水渗漏对建筑结构和室内环境造成损害。防水系统完整性关系到地下室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良好的防水性能可避免混凝土结构遭受侵蚀,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防水质量直接影响地下室的使用舒适度和卫生条件。合理设计的防水体系能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和维修难度。在高层建筑和大型地下工程中,后浇带防水对控制差异沉降具有关键作用。防水施工质量是评价地下工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完善的防水措施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可靠保障。

2 房建施工地下室后浇带防水面临的挑战

2.1 结构变形导致的防水层失效

混凝土收缩徐变与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结构位移,易造成后浇带部位防水材料拉伸破裂。刚性防水层在变形应力作用下产生裂缝,柔性材料超过延伸率后形成永久损伤。接缝两侧的错动位移会破坏止水带的密封完整性,地下水沿破损路径渗入结构内部。此类破坏具有隐蔽性和渐进性特征,后期修复需破拆结构且难以根治。

2.2 复杂工况下的施工质量控制

地下工程受限空间环境制约防水作业面展开,潮湿基面影响材料粘结性能。交叉施工导致防水层成品保护困难,后续浇筑作业可能损伤预埋止水构件。不同工序衔接不当易形成防水盲区,细部节点处理缺陷造成局部渗漏通道。施工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将直接影响接缝密封的连续性,质量控制需覆盖材料、工艺、环境等多重因素。

2.3 防水材料耐久性不足问题

长期浸水环境下,部分有机防水材料出现水解老化现象,分子链断裂导致性能衰减。止水带接缝处因应力集中易发生疲劳开裂,遇水膨胀材料反复干湿循环后丧失弹性。化学腐蚀介质会加速密封胶的硫化失效,紫外线照射使外露防水层脆化。材料性能退化使防水系统逐步丧失设计功能,难以满足建筑全寿命周期要求。

2.4 多专业协同管理难度

土建、安装、防水等专业施工时序冲突,导致防水层后续破坏风险增加。设计变更未同步调整防水方案,造成构造节点与实际情况不符。监理验收标准执行偏差,隐蔽工程验收流于形式。各参建单位质量责任界面不清,问题追溯时相互推诿。管理体系缺陷使得技术标准难以落地,增大质量通病发生概率。

3 房建施工地下室后浇带防水技术要点

3.1 后浇带构造设计防水要点

后浇带构造设计防水需要综合考虑结构变形、水压作用和施工可行性等因素。设计中应采用多道防水设防原则,设置包括外防水层、中埋式止水带和背水面密封层在内的复合防水体系。接缝宽度需根据结构预期变形量计算确定,一般控制在 800-1000mm 范围。

在阴阳角等应力集中部位应设置加强层,转角处做成 45 斜角或圆弧过渡。止水带宜采用钢边橡胶复合型,通过预埋钢板与结构钢筋可靠连接。对于超长结构后浇带,需设置变形调节装置以释放收缩应力。防水构造节点设计需明确材料搭接长度、收头处理等细部做法,并确保与相邻防水层的连续闭合。设计图纸应包含防水材料参数、施工工艺要求等完整技术说明。

3.2 防水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防水材料选择应根据工程特点、环境条件和使用要求进行系统评估。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适用于外防内贴工艺,其与后浇混凝土形成永久粘结。中埋式止水带宜选用三元乙丙橡胶等高弹性材料,耐老化性能优异。遇水膨胀止水条适用于施工缝二次封堵,膨胀率应控制在 200%-300% 范围。聚氨酯密封胶用于接缝表面封闭,需具备不小于 25% 的延伸率。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可用于背水面防水处理,通过活性物质渗透堵塞毛细孔道。所有进场材料应提供型式检验报告和出厂合格证,并按规定批次进行抽样复验。不同防水材料的相容性需预先验证,避免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性能下降。

3.3 后浇带施工过程防水工艺

施工前需对先浇混凝土接缝面进行凿毛处理,露出新鲜骨料并清除浮浆。止水带安装采用专用固定夹具,确保居中布置且无扭曲变形。防水卷材铺贴采用满粘法,长边搭接宽度不小于 80mm ,短边搭接不小于 100mm 。多层防水层施工时,上下层接缝应错开300mm 以上。后浇混凝土浇筑前,应在接缝处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作为补充防水措施。混凝土浇筑采用微膨胀补偿收缩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振捣作业应避免触碰预埋防水构件,采用分层浇筑工艺控制水化热。养护期不少于 14 天,保持混凝土表面持续湿润状态。拆模后及时进行接缝密封处理,形成完整的防水封闭体系。拆模后对施工缝进行聚合物水泥砂浆找平处理,采用聚氨酯密封胶嵌填接缝。防水层收头部位采用金属压条固定,确保边缘密封严密。

3.4 后浇带防水施工质量控制

建立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执行样板引路制度。进场材料实行见证取样制度,重点检测拉伸强度、延伸率和低温柔性等指标。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明确防水节点处理要点和质量标准。止水带安装位置偏差控制在 ±5mm 以内,接缝采用热熔焊接并做充气检测。防水层施工过程实施旁站监理,每道工序完成办理隐蔽验收。混凝土浇筑时监测坍落度和入模温度,确保工作性能满足要求。养护期间进行温湿度监测,采取覆盖保水措施。成品保护阶段设置警示标识,避免后续作业破坏防水层。工程验收时进行蓄水或淋水试验,验证防水系统的整体有效性。建立质量追溯档案,完整记录材料证明、检测报告和验收记录。

结束语

地下室后浇带防水技术的持续创新,为建筑工程质量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从材料研发到工艺优化,防水体系的可靠性正在不断增强。未来需要重点关注施工标准化与质量管控的协同发展,确保防水工程与建筑主体同寿命。通过不断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推动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世磊 . 房建施工中的地下室后浇带防水技术探究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5,23(14):61- 63.

[2] 邵伟昂 . 房建施工中的地下室后浇带防水技术研究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11):191- 193.

[3] 张国才 , 普传华 .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 [J].房地产世界 ,2022,(11):138- 140.

[4] 雷田 .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 [J]. 价值工程 ,2022,41(12):154- 156.

[5] 陈榜 . 房建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探讨 [J]. 江西建 材 ,2021,(09):225-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