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质监测分析方法实践探究
陈艳红
北票生态环境事务服务分中心 辽宁朝阳 122100
引言
水质监测是科学管理水资源的重要方式,既能判断水源地水质是否合格,也能检验污水处理的效果,还能指导工业用水循环利用。随着水质监测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常规指标检测,还需要追溯复杂污染的源头,提前预警突发风险。因此,如何针对不同的监测场景,选择最适用的监测方法,成了行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概述
(一)化学分析法
在水质监测工作里,化学分析法中的滴定法和重量法是很常用的手段。滴定法的原理,是利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计量关系。操作时,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去滴定水样,通过反应用量就能算出待测物质的含量。如测定水的酸碱度会用到酸碱滴定法,检测水中钙、镁离子含量则常用络合滴定法。这种方法上手容易,成本也不高,但它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一般,更适合用来测定含量较高的物质。重量法则是通过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来计算待测物含量。在测定水中悬浮物、残渣时,经常会运用到此种方法。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会对水样进行过滤,然后把滤膜上截留的悬浮物烘干,最后称重得到的数值就是悬浮物的含量。重量法的优势是测量结果比较准确,但缺点也很明显,操作步骤繁琐,而且耗时较长。
(二)仪器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是水质监测的重要工具,主要有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质谱分析法三类。光谱分析法依靠物质对光的吸收或发射特性来检测。其中,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通过测量特定光波长下的吸光度,能测定水中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铅、镉等重金属时,灵敏度高且选择性好。原子荧光光谱法在检测砷、汞等元素上优势明显,在环境监测里用得很多。色谱分析法包含三种常用方法。气相色谱法擅长分离和检测水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比如苯系物、卤代烃。高效液相色谱法适合分析不易挥发、受热易分解的有机化合物,像多环芳烃、农药残留。离子色谱法则能快速、准确地测定水中的各种阴、阳离子。质谱分析法先将物质变成离子,再根据离子的质荷比进行分离检测。它既能确定未知化合物的结构,也能精确测量含量。因为灵敏度和选择性都很高,质谱法常和色谱法搭配使用,比如 GC-MS、HPLC-MS。这种联用技术在分析复杂有机污染物时,能发挥关键作用。
(三)生物监测法
生物监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物群落监测,通过调查水体中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群落结构变化来判断水质。另一种是生物毒性测试,常用的方法有发光细菌法和大型溞急性毒性试验。发光细菌受污染后发光强度改变,借此可快速判断水样毒性。大型溞急性毒性试验则是观察大型溞在不同浓度水样里的死亡情况,以此判断污染物毒性的大小。
二、水质监测分析方法的实践应用
(一)常规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在日常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监测工作中,单一方法无法全面评估水质,通常会组合使用多种方法。对于 pH 值、溶解氧等这类常规基础指标,监测人员使用便携式检测仪,快速获取数据。检测重金属和营养盐时,就要靠仪器分析法了。原子吸收光谱法能精准测定铅、镉等痕量重金属;离子色谱法可快速分离检测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等阴阳离子,准确得出营养盐含量。而对于测定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这些反映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常用化学分析法。例如,重铬酸钾法测 COD,通过计算氧化剂消耗量判断污染程度;五日培养法测 BOD,模拟微生物分解过程确定可降解有机物含量。多种方法配合,确保水质
监测结果全面准确。
(二)突发污染事件中的应用
突发水污染事件中,快速获取水质信息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污染控制和应急方案制定。便携式气相色谱 - 质谱仪(GC-MS)便于携带至现场,能在几十分钟内完成水样采集与分析,快速确定苯系物、卤代烃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为锁定污染源、划定污染范围提供关键数据。生物毒性测试同样不可或缺。发光细菌法通过检测细菌遇污染物后的发光强度变化,十几分钟即可判断水样毒性。大型溞急性毒性试验则通过观察大型溞存活情况评估污染物毒性。这些快速检测方法帮助应急部门迅速掌握污染危害,科学调配资源,保障居民安全。
(三)特定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
在针对农药残留、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工作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展现出显著优势。前者能测不易挥发的物质,精准测定有机磷农药、多环芳烃含量;后者结合两种技术优势,不仅可以准确识别复杂混合物中的有机污染物成分,还能对痕量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饮用水安全方面,消毒副产物应重点监测。三卤甲烷、卤乙酸有致癌风险,气相色谱法配合电子捕获检测器(ECD)能快速检测出水中极微量的这些物质。对于抗生素、微塑料等新兴污染物,传统方法很难检测准确,需借助到新技术。高分辨质谱技术可检测痕量抗生素,显微成像和光谱分析技术能识别、统计微塑料颗粒,助力研究其来源和危害。
三、水质监测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一)存在问题
目前,水质监测工作存在不少难题。其一,每种监测方法都有局限,单用一种难以满足复杂监测需求,无法全面准确反映水质。其二,部分基层监测机构设备陈旧,缺乏先进仪器,严重制约监测能力提升。其三,高精度仪器和新兴技术对人员专业要求高,但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导致监测质量难以保障。
(二)优化建议
为进一步优化水质监测工作,可从三方面着手。首先根据监测目的和水质特点,合理组合监测方法,发挥各种方法的长处,补齐短板,让监测结果更准确、更可靠。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一起研究新的监测技术。同时,还要多推广便携式、智能化的监测设备,这样能提高监测效率,让监测工作更自动化。最后必须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可以多组织培训、进修活动,帮助监测人员提升专业技能。另外,还要建立更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为水质监测工作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
四、结语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对水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十分关键。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和生物监测法各有适用场景,实际工作中需根据不同需求灵活选择和组合使用。针对当前监测面临的挑战,要推进技术创新,优化监测方法,升级设备并加强人才培养。随着科技进步,水质监测技术会更快速、精准和智能,为水质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未来还需探索新兴污染物监测技术,完善监测体系,适应水环境变化。
参考文献:
[1] 陈浩旭 . 环境水质分析监测技术与质量保证的研究 [J]. 清洗世界 ,2024,40(10):151-153.
[2] 刘仕才 . 浅谈环境水质监测分析方法现状及发展趋势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2(8):43-44.
[3] 陆桦 , 周庆 , 王英姿 . 水质监测在环境工程中的意义及监测的相关环节探讨 [J]. 当代化工研究 .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