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肝脏恶性肿瘤中精细介入治疗的临床治疗价值

作者

朱梦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摘要】目的 研究肝脏恶性肿瘤中精细介入治疗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7月-2024年6月收治的80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主对象,按入院的单双日分组,单日入院者(40例)纳入精细组,行精细介入治疗,双日入院者(40例)纳入常疗组,行常规化治疗,比较精细组与常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TBA、CHE、ALB水平以及肝脏储备功能。结果 精细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TBA、CHE、ALB水平以及肝脏储备功能明显优于常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脏恶性肿瘤中精细介入治疗的临床治疗价值更高,应于临床广泛实施。

【关键词】肝脏恶性肿瘤;精细介入治疗;肝脏储备功能;预后效果

肝脏恶性肿瘤简称肝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肝癌因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所致,而继发性肝癌因肿瘤转移所致,主要表现为肝区疼痛、腹胀、乏力、消瘦等,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法得到了广泛运用,对提高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疗效具有积极作用。为了验证肝脏恶性肿瘤中精细介入治疗的临床治疗价值,本文特选择2021年7月-2024年6月收治的80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主对象,按入院的单双日分组,比较精细组与常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TBA、CHE、ALB水平以及肝脏储备功能。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择2021年7月-2024年6月收治的80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主对象,按入院的单双日分组,单日入院者(40例)纳入精细组,行精细介入治疗,双日入院者(40例)纳入常疗组,行常规化治疗。常疗组(男患22例,女患18例),年龄介于48-75岁之间,均龄(63.89±2.47)岁;精细组(男患23例,女患17例),年龄介于50-78岁之间,均龄(63.28±2.58)岁。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实验内容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对象符合肝脏恶性肿瘤诊断标准[2],由病理检查确诊,知晓实验操作,并同意实验内容。

排除标准:器官功能障碍者;意识不清晰者;近期手术史者;精神疾病者。

1.2方法

常疗组采用常规肝动脉栓塞术,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实施手术操作。精细组采用精细化介入治疗:应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麻,实施股动脉穿刺法,置入5F-RH导管。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法,对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进行观察,确定肿瘤大小、位置、形状以及转移情况。无异后,选择肿瘤供血动脉,应用50mg的洛铂与30mg的表柔比星进行化疗栓塞治疗,依据患者耐受性调整化疗时间。初期化疗间隔为一个月,待病灶缩小后,间隔六个月治疗。

1.3评定标准

①预后效果利用疗效指数( efficacy index,EI) 进行评定。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症状部分消失;无效:症状毫无减轻。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7]。

②取5 mL空腹静脉血,做离心处理,每分钟3500 r,离心10 min后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汁酸(TBA)、血清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

③肝功能Child-Pugh分级: A级为5~6分,手术危险度低等,存活率85-100%;B级为7~9分,60-80%,手术危险度中等;C级为10~15分,手术危险度高等,35-45%。MELD评分系统,分数越高,预后越差;≤14分低危,15~18分中危,>18分高危[3]。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6.0 系统,计数资料(n,%)表示,x2 检验;计量资料(±s)表示,t 检验,检验水准 P < 0.05。

2.结果

2.1对比常疗组与精细组治疗效果

精细组总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常疗组总有效率75.00%,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对比常疗组与精细组TBA、CHE、ALB水平

预前,常疗组与精细组TBA、CHE、ALB水平无显著不同(P>0.05);预后,常疗组与规范TBA、CHE、ALB水平皆有改善,精细组TBA、CHE、ALB水平明显优于常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对比常疗组与精细组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

预前,常疗组与精细组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无显著不同(P>0.05);预后,常疗组与规范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皆有降低,精细组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明显低于常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如今,肝癌介入治疗运用较广泛,通过向肿瘤供血管导入碘化油乳剂,使肿瘤去血管化,联合栓塞剂能够加强栓塞效果,阻断血供,减少并发症。另外,栓塞剂联合化疗药物灌注治疗,可进一步提升抗肿瘤作用。本文研究结果为:精细组总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常疗组总有效率75.00%,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前,常疗组与精细组TBA、CHE、ALB水平无显著不同(P>0.05);预后,常疗组与规范TBA、CHE、ALB水平皆有改善,精细组TBA、CHE、ALB水平明显优于常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前,常疗组与精细组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无显著不同(P>0.05);预后,常疗组与规范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皆有降低,精细组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明显低于常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前人研究结果[4-6]几乎一致,充分证明了肝脏恶性肿瘤中精细介入治疗的临床治疗价值,同时也验证了此实验的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肝脏恶性肿瘤中精细介入治疗的临床治疗价值更突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与预后效果,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刘光德,张灿明,王斌哲. 肝脏恶性肿瘤的局部微创介入治疗进展 [J]. 西部中医药, 2023, 36 (10): 172-177.

[2]董国强,蒋礼,张应战. 肝脏恶性肿瘤精细介入治疗前后肝储备功能的评价分析 [J]. 临床医药实践, 2022, 31 (09): 646-648+684.

[3]朱涛. 肝脏恶性肿瘤精细介入前后肝储备功能评价的临床意义 [J]. 世界复合医学, 2022, 8 (04): 121-124.

[4]程斌, 超声内镜介入诊疗创新技术的建立及其在消化疾病中的应用. 湖北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2021-06-16.

[5]秦仁义, 胰腺肿瘤微创外科治疗的技术创新和临床应用. 湖北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2021-05-10.

[6]袁响林, 恶性肿瘤支持与营养治疗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湖北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202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