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孟兵华 孙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水文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新疆乌鲁木齐 830091
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监测体系不完善
当前,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存在局限性,部分偏远山区及隐患点缺乏高效的监测设备与手段。监测设备在精度和稳定性方面表现欠佳,数据传输亦存在延迟与误差问题,难以实时、精准地呈现地质灾害隐患的动态变化。此外,监测数据的分析与预警能力较为薄弱,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难以对监测数据及时开展深入分析与研判,致使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显著降低。
1.2 资金投入不足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亟需投入大量专项资金用于监测设备购置、隐患排查治理及工程实施等关键环节。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资金保障力度仍显不足,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这一传统模式,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尚未健全。这一状况直接导致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理,监测设备更新迭代和基础设施完善升级工作推进缓慢,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形成了制约。
1.3 公众意识淡薄
部分地区民众对地质灾害认知程度不足,欠缺必要的防灾减灾知识与应急避险技能。在日常生产生活进程中,对地质灾害隐患防范未予以足够重视,随意于隐患点周边开展建设活动。当接收到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时,亦存侥幸心态,未能及时采取避险举措。此外,基层干部与民众间沟通存在障碍,宣传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致使公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参与度与支持度较低。
1.4 部门协作不够紧密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自然资源、水利、气象、应急等多部门协同推进。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各部门间仍存在职能边界不够明晰、协同联动不够顺畅等突出问题。由于尚未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协调指挥机制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导致在监测预警、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关键环节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具体表现为:气象部门发布的权威气象数据未能实现及时有效的信息互通,自然资源部门难以据此开展地质灾害预警工作;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各部门行动步调不统一,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效能。
2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完善监测体系
为全方位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有必要进一步拓展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的覆盖范畴,尤其要着重加大对偏远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区域以及高隐患风险点的监测投入。在硬件设施层面,应配备更为先进、可靠且高效的监测设备与技术手段,涵盖高精度位移传感器、地下水位监测仪、倾斜仪等专业设备,并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等现代化监测技术。同时,需着力提高监测设备的测量精度与环境适应性能,确保其在恶劣气象条件下仍可维持稳定运行。在数据传输系统方面,需构建更为完善的数据传输网络,采用光纤通信、5G 等高速稳定的传输模式,大幅降低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延迟现象,最大程度减少误差干扰,进而实现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变化的实时精准监测。此外,还需重点加强监测数据的深度分析与预警能力建设,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和培育具备专业背景的技术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着力构建科学完备的数据分析模型体系,对海量监测数据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挖掘与系统分析,切实提升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的精准度、可信度和时效性,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2.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为有效化解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难题,需从多维度构建完备的资金保障体系。其一,应持续增强各级财政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强度,保证防治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占据合理比例。其二,需积极拓展资金来源途径,构建多样化的资金筹措机制。除政府财政拨款这一传统渠道外,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具体可制定具有吸引力的税收减免、用地优惠等政策举措,激励企业投资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治理工程。同时,提议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基金,广泛吸纳社会捐赠和公益资金,为防治工作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撑。在资金使用方面,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资金分配机制,依据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和防治紧迫性,确定资金投放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以最大化资金使用效益。此外,需强化资金使用全流程监督管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让有限防治资金发挥最大防灾减灾效能。
2.3 提升公众防灾意识
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和基础性工程。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为舆论引导主阵地的重要作用,统筹协调运用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多元化传播渠道,切实增强舆论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精心制作通俗易懂、内容丰富的科普宣教作品,扎实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向农村、社区、家庭等基层单位延伸覆盖。同时,要建立健全常态化工作机制,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和专业技术力量深入一线,开展精准化、互动式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深刻揭示地质灾害的严重危害性,并系统讲授科学有效的预防应对措施。要重点抓好应急演练工作,周密部署开展灾害模拟场景实战化训练,提升群众对避险路线的熟悉度和自救互救能力,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快速反应、科学处置。通过以上系统性、全方位的工作举措,必将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强大合力,为构建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2.4 加强部门间协作联动
为强化部门间协同合作,需构建统一指挥、高效有序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首要工作在于科学明确各部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与责任分工,确保权责清晰、边界明确,杜绝职责交叉重叠或监管空白现象。其次,应加速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达成气象、水文、地质等关键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与综合分析,为预警决策提供精准可靠的数据支持与科学依据。此外,要着力构建高效协同的联合应急响应机制,在灾害发生时即刻启动多部门联动处置模式,保障抢险救援工作迅速有序开展。同时,需常态化组织跨部门联合演练与业务培训,切实增强部门间的协同合作能力,全面提升综合防治工作质量。通过上述有效举措,加快形成政府统筹协调、部门紧密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局面,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整体效能。
3 结语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属于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需全社会协同发力、持续投入资源。本研究通过深度剖析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旨在为相关工作的改进与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未来,需进一步增强监测预警能力,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并强化部门间的协作联动,凝聚防治合力。唯有将科学规划与实际操作紧密融合,有效应对地质灾害挑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望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齐心协力,构建更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为长治久安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彭斌 .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中国减灾 ,2024,(19):50- 51.
[2] 孙佳正 .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J]. 世界有色金属 ,2020,(09):189-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