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融合的实践分析

作者

尤洁

苏州市平润实验小学校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融合,可以改变当前传统的德育模式,对学生正确思想的形成以及品德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应当对此高度重视,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融合的策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校德育;融合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推进实施,德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比重显著上升,成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将学校德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可让学生以更为具体和直接的方式接触并理解德育内容,使得德育教育从空洞和理论转向生动和实践,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成效。为此,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如何将学校德育以及小学生道德和法治课程集合起来,是广大教育者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课标研究,实现活动目标的统一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养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学校德育工作作为提升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正确价值观为核心,这些课程通过精心设计的内容,将道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步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课程内容覆盖广泛,这些内容可以细化成六大核心主题,首先是关系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问题,其次是深入家庭生活层面,再者聚焦学校生活体验。还需要关注学生在社区中的活动生活,同时还有关于对国家的认知以及了解。最后一点则是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认知。为了使德育教育更加生动、有效,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要巧妙地将课堂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项目中,例如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环境保护等,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品德,具备合作、沟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这种方式,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育活动的目标得以实现一致化,即传授了知识,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真正塑造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少年。

例如,讲解“学生的学校生活”这部分主题内容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学校的“开放日”活动融入其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探索和了解学校。这些小组可划分为参观团、记者团和绘画团等,每个小组都有其独特的任务和目标。如参观团的学生主要走进学校的荣誉室,记录下学校所获得的每一个荣誉。记者团需要扮演校园内的新闻侦探,深入采访校长与各部门领导对话,挖掘出学校发展的历史闪光时刻,以及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的职能与重要性。至于绘画团的学生,则要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校园风景。选择最喜爱的校园一角,或是将校园的平面示意图绘制出来,这样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对美好记忆的珍藏。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就对学校的全貌有深刻的认识,亲切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将得到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可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举例说明,可以将学校举办文理班级的评选活动融入激励学生传礼仪,学习卫生等多角度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创建并维护文明和谐的学校环境。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会自然而然地践行着校训,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风尚。

二、拓宽渠道,建立“三位一体”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德育网络

(一)创建德育实践基地,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当前众多学校教育模式超出了单纯知识传授范围,积极将博物馆,法院这个场所等融入实践教育的版图中,作为学生探究知识的实践基地。设立这些基地的目的在于激励教师在传课中可紧密围绕课题主题,将传统课堂转化为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宣传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踏入社会,近距离并体验各行业的工作环境,同时洞察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且,这种实践性学习还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在实际社会中进行自我探索和挑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阐述“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的围墙,实地探访校园外的实践保护,如博物馆。在这里,学生不仅能看到和接触到过去人们生活的实物,如旧家具、衣物等,还能通过观看展览来了解历史上人们如何应对各种社会问题。教师可组织专题讨论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社区场景中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化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此外,博物馆的访问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以此深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创建家校互动课堂,实现思想道德的提升

要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能仅依赖于学校教育一方努力,必须还要做好家校合作,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网络。因为学生与家长的互动,对学生行为和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家长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无声中塑造着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因此,教师要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延伸到家庭,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来,既是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又是学生行为的引导者。

例如,在教学“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时,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并不能深刻体会到父母的辛勤付出。有些学生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是理所当然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设计“今天我当家”这样的德育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当家的滋味。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有机会亲身参与到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洗衣、买菜、做饭等。起初,学生可能会因为参与这样的活动感到兴奋和快乐,但随着活动的推进,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从购买食材到烹饪食材,再到清洗衣物,每个步骤都要付出大量时间和辛苦。当劳累与挑战来临时,有些学生就会抱怨或流露出不满情绪。然而,正是这些经历,可使学生逐渐理解到父母每天为自己操劳的辛劳和不易,感受到父母爱的深沉与细腻。此外,通过这一角色的转变,家长也会意识到孩子已经开始尝试承担家庭责任,也会更加尊重并欣赏孩子的努力。由此可见,家校互动课堂的实施不单单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对价值观塑造和情感的引导。德育活动的亲身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心中播下一颗感恩的种子,学会如何去关心体贴他的充分理解,尊重父母的真谛。此类教学活动除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之外,还可以准确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责任感、爱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个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将课堂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主动参与者和体验者。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学习道德规范,理解法治原则,可进一步深化对这些核心价值的认同和理解。并且,这种教学方式还可有效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目标的实现,为教学活动带来新的活力,从而使得德育教育和课程教学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陈美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工作融合的实践[J].亚太教育,2022,(01):97-99.

[2]刘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融合的实践探索[J].教师教育论坛,2021,34(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