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技术赋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转型升级

作者

赵紫薇

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校

引言:

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正经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深刻变革。然而,传统课堂受限于时空与资源,难以满足学生对微观生命现象的直观感知、复杂实验条件的反复验证、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精准响应等需求。例如,在“细胞分裂”“基因表达”等抽象概念教学中,学生常因缺乏动态认知工具而陷入机械记忆;在“探究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等实验中,传统仪器难以实时捕捉氧气释放速率等关键数据;在分层教学中,教师更难以兼顾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一、数字技术赋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转型升级的意义

(一)突破认知局限,深化生命观念建构

数字技术通过可视化与交互性工具,将微观生命现象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动态模型,有效破解传统教学的抽象性难题。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细胞三维结构,学生可“进入”线粒体观察ATP 合成过程,或“穿梭”于DNA 双螺旋间理解碱基互补配对规律,这种具身认知体验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促进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等生命观念的内化。同时,数字化实验平台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如监测不同光照强度下藻类产氧量的动态变化,帮助学生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深化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规律的理解,为科学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二)优化探究路径,提升科学实践能力

数字技术重构了“假设—实验—分析—结论”的科学探究流程,赋予学生更自主、更精准的探究工具。一方面,仿真实验软件允许学生反复调整变量参数,如模拟“不同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即时生成的曲线图观察反应速率变化,突破传统实验条件限制,培养控制变量与数据分析能力;另一方面,AI 辅助的实验设计系统可根据学生输入的探究目标,自动推荐实验方案并预警操作风险,如提示“探究植物向光性时需统一光源距离”,减少试错成本,提升探究效率。

(三)实现精准教学,促进个性化学习发展

数字技术通过学习数据分析与智能推送,推动教学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智能诊断系统可记录学生课堂互动、作业完成、实验操作等全流程数据,通过算法分析其知识掌握程度与思维薄弱点,如识别出学生在“遗传规律计算”中存在概率模型混淆问题,进而为教师提供分层教学建议。同时,个性化学习平台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推送差异化资源,如为基础薄弱学生提供“遗传图谱分步解析”微课,为学有余力者开放“基因编辑技术伦理辩论”拓展课题,满足多元学习需求。

二、数字技术赋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转型升级实践策略

(一)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突破微观世界认知壁垒

针对细胞分裂、基因表达等抽象概念,教师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三维动态模型,让学生通过交互式操作观察微观过程。例如,在“DNA 复制”教学中,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引入矩道 VR 数字课程,学生佩戴设备后“进入”细胞核,亲手操作解旋酶分离双链、观察碱基互补配对过程,系统自动生成动态数据曲线,直观呈现复制速率变化。学校开发的“基于VR 技术的生物教学评一体课堂”中,学生通过虚拟解剖青蛙,可反复调整观察角度,系统实时反馈器官位置与功能关联,使解剖学知识掌握效率提升。

(二)开发AI 智能诊断系统,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

借助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教师可部署智能诊断工具对学生学习数据进行动态分析。例如,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使用的矩道高中生物虚拟仿真平台,通过采集学生实验操作录像、在线答题记录等数据,自动识别“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混淆”“光合作用影响因素分析片面”等典型错误模式,并推送定制化学习资源。在“蛋白质工程”专题复习中,老师利用 AI 系统分析学生预习数据,发现学生未掌握密码子优化原理,随即调整课堂策略,通过SWISS-MODEL 工具展示改造前后酶的三维结构对比,配合 AI 生成的阶梯式练习题,使该知识点掌握率提升。

(三)创设项目化学习情境,培养跨学科实践能力

以真实问题为导向,教师可设计融合生物、地理、化学等学科的项目任务。例如,在“生态保护与修复”单元中,老师以“提高PET 酶活性降解塑料污染”为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工程原理设计基因改造方案,同时结合化学知识优化反应条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塑料分布热点。学生团队通过 AI 模拟不同环境参数下的降解效率,最终提出“在热带沿海地区建立酶工厂”的解决方案,学生需综合运用基因编辑、酶动力学、生态承载力等多领域知识,培养了系统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此类项目通过真实情境驱动,使知识学习从“碎片化”转向“结构化”。

(四)搭建数字化资源库,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学校可联合区域教研机构构建开放型资源平台,整合虚拟实验、微课视频、案例库等多元素材。例如,学校开发的“万物生·虚拟仿真方向”校本课程,包含300 余个3D 模型、50 个交互式实验模块,支持教师根据学情自由组合教学内容。在“光合作用”单元中,教师可从资源库调用“不同光照强度下氧气释放速率”的数字化实验数据包,结合 AI 生成的动态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联。该平台还支持教师上传自制资源,数字化资源库打破了时空限制,使优质教学资源覆盖率提升,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结语:

数字技术正以不可逆转之势重塑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生态格局,其价值不仅在于工具层面的革新,更在于推动教育理念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的深度转型。当虚拟现实技术将微观生命现象转化为可触摸的认知图景,当人工智能系统从海量学习数据中精准捕捉学生的思维断点,当跨学科项目让生物知识成为解决真实问题的“钥匙”,技术赋能下的课堂已突破传统边界,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立体场域。

参考文献:

[1] 许炳云 . 高中生物“ 教—学—评” 一致性课堂教学实践策略探微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05):29- 31.

[2] 宋琳 . 基于微课的高中生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5,27(08):218-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