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导向下中职教师数字化能力的核心维度与培养策略
刘开生 蹇念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
一、中职教师数字化能力培养的现实诉求
(一)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要求
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中职教育与产业联系紧密,对教师数字化能力要求迫切。调研数据显示,中职教师数字素养达标率仅 41% ,熟练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的教师占比 28% ,远低于行业≥65% 的标准,制约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二)培养过程中的矛盾
一是专业差异与培训同质化。 85% 的培训未考虑专业特点,机械教师被迫学通用软件,电子教师缺物联网培训,效果不佳。二是产业速度与培养滞后。62% 教师反馈内容与企业技术不同步,智能网联汽车教学滞后行业约 2 年,学生上岗需重培训。三是实践需求与培养方式。虚拟仿真实操占比不足 30% ,教师懂理论却不会用设备,教学“学用脱节”。这些问题凸显重构培养体系的必要性,需通过改革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
二、中职教师数字化能力培养的案例实践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
重庆经贸中等专业学校构建“公共基础 + 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公共模块占 30% ,含在线教学操作等;专业模块定制,机械用 VR开虚拟机床课,电子结合物联网搞远程实训,财经引入企业数据开发模拟课。实施 1 年后,机械教师虚拟教学频次从12 次增至48 次,学生技能通过率升 26% ,教师适配度满意度 91% 。
(二)三段式培养模式
江苏创新“线上预习 + 线下实操 + 云端复盘”模式,线上教师通过“苏职教云”学理论、做虚拟编程;线下在基地实操,用数字孪生看虚实差异;云端 AI 生成评估报告。推广后,教师年均开发资源从 2.1 个增至 6.8 个,培训留存率从 43% 提至 79% ,学生技能大赛获奖率升37%。
(三)技能积分制度
浙江将数字化成果量化为积分,开发虚拟项目计 20 分,指导国赛获奖计 50 分等,积分可换培训名额。实施后,教师年均参与教研从8 次增至29 次,绍兴教师开发的资源 62% 被企业复用。
三、中职教师数字化能力培养的路径优化
(一)动态适配课程体系
1. 专业差异化设计。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24 年)》,精准划分“技术密集型”与“服务应用型”专业类别。对技术密集型专业如机械、电子等,着重培养虚拟仿真、工业互联网等硬核实操能力,确保教师熟练掌握数字化设备操作,经实践反馈,教师在相关设备操作考核中的平均成绩提升 20 分;服务应用型专业聚焦数字化运营等软技能,以财经专业为例,教师掌握会计电算化高级应用后,教学效果满意度从 60% 提升至 85% ,课程内容与专业需求匹配度经评估稳定在 85% 以上,显著增强培训针对性。
2. 产业联动更新。组建“企业技术专家 + 职教教研员 + 骨干教师”课程开发团队,每季度定期召开产业技术分析会。通过企业走访、行业报告研读,紧密跟踪数字化技术前沿。如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将最新电池故障诊断算法融入教学,使课程内容与行业技术时差控制在 6 个月内, 80% 的教师表示能将最新技术融入课堂,学生对前沿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
(二)“岗课赛证”融合模式
1. 岗位场景数字化。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搭建“岗位数字孪生系统”,真实复刻企业生产场景。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接入企业后台数据系统模拟运营工作后,学生店铺运营课程的实践成绩平均提高15分;机电专业教师远程监控生产线,设备故障诊断与调试能力提升30% ,在虚拟环境中积累真实岗位经验,教学实践性显著增强。
2. 技能竞赛转化。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字化评分标准融入培养,数控加工培训严格依大赛标准设指标,教师优化加工参数使合格率从 60% 提升至 85% ;电子商务竞赛培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数字化运营任务,教师运用数字技术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提升40%,形成“培训 - 竞赛 - 教学”良性循环,学生竞赛获奖率提高25% 。
(三)数据驱动评价激励
1. 全周期数字档案。依托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构建教师全周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整合多维度数据生成能力画像,精准推送学习资源。某地区 200 名实操薄弱教师经推送学习资源后,虚拟仿真教学设计能力考核成绩平均提高 18 分,系统使用率达 90% ,有效实现个性化培养。
2. 多元激励。职称评审设“数字化教学创新”加分项,已有500 余名教师因数字化成果加分;评选“数字化教学名师”,搭建成果推广平台,入选教师开发的虚拟仿真项目优先纳入省级资源库;推行积分兑换制,教师参与活动积极性提高 50% ,数字化能力提升明显。
(四)“双师引领”协同平台
1. 跨区域虚拟教研室。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组建“中职名师+企业技师”双师型虚拟教研室,划分12个专项教研团队。如智能制造领域教研室开展协同培养,偏远地区200 名教师参与后,数字化教学能力达标率从 20% 提升至 65% ,有效打破地域限制。
2.“专递课堂+ 教研”辐射。建立东中西部中职学校帮扶机制,东部向西部直播示范课并开展同步教研。某跨区域项目实施后,参与校 300 名教师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提升 50% ,开发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 400 余个,惠及 20 个省份 200 余所中职学校,区域数字化教学差距显著缩小。
四、中职教师数字化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一)技术支撑
按专业群建设数字化实训基地,机械专业配备虚拟机床系统,电子专业接入工业物联网实训平台,财经专业配置企业级ERP 系统。地方财政按生均 100 元 / 年设专项经费, 60% 用于设备更新维护,设备完好率保持在 95% 以上; 30% 用于平台升级,平台运行流畅度提升 80% ; 10% 用于技术支持服务,问题响应解决时间平均缩短2 天,保障硬件设施满足教学需求。
(二)师资队伍
重点培养“双师型”培训导师,明确 5 年以上企业数字化岗位工作经验等准入标准。建立严格考核制度,以教师能力提升( 60% )、教学应用效果( 30% )、教师满意度( 10% )为核心指标,考核不合格取消资格。每半年组织导师赴企业研修,经跟踪调查,研修后导师传授知识与企业需求匹配度达 85% 以上,教师培训满意度提高 30% 。
(三)区域协同
推动省域内中职学校组建数字化能力发展联盟,制定“资源共享清单”,实现跨校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师资互派”机制,东部派骨干赴西部驻点指导,西部教师到东部跟岗学习,每年互派规模达教师总数 5% 以上。开展“联合研修”活动,如重庆“1小时培训圈”,使偏远地区教师参与高端数字化培训成本降低 60% ,培训覆盖率从40% 提升至 90% ,有效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五、结语
中职教师数字化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专业适配”与“实践导向”。重庆、江苏、浙江等地的成功案例充分表明,通过构建专业模块化课程、创新虚实融合模式、完善数据驱动的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实施成效显示,科学的培养体系能使中职教师数字化能力达标率提升 40% 以上,带动学生数字化技能水平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提高 35% ,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EB/OL].2025- 07- 07.
[2] 黄尧 .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路径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8):45- 51.
[3] 重庆市职业教育中心课题组 . 中职教师数字化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4,45(11):32- 38.
[4] 江苏省中职教师发展中心 . 中职教师“ 虚实融合” 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R ].2024.
基金资助:2024 年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资助(项目编号:Z224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