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王男
新星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当前,财务共享中心、智能财税软件、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广泛应用于会计领域,企业会计岗位出现明显分化:基础核算岗(如出纳、应收应付会计)需求缩减,管理会计岗(如成本分析、预算管理)、智能财税岗(如财务机器人运维、税务筹划)需求激增。据《中国会计行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 72% 的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不仅要求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还需掌握智能财税工具操作能力,且有 38% 的岗位明确将“职业技能竞赛经历”列为优先录用条件。传统高职会计专业以“理论授课 + 考证辅导”为主的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岗课赛证”融合成为改革必然。
二、高职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实践路径
以某高职会计专业为例,该校与当地 10 家中小企业、2 家财税服务公司共建“智能财税产业学院”,围绕“岗课赛证”融合开展了以下实践:
(一)重构育人目标:锚定“岗证赛”三维能力
打破传统“掌握会计理论、考取会计证”的单一目标,结合《会计专业教学标准》《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企业岗位需求,确立“三维能力目标”:
1. 岗位核心能力:能独立完成智能财税软件操作、财务数据分析、税务申报等企业真实任务,符合“智能财税岗”“管理会计助理岗”的任职要求;
2. 竞赛竞技能力:具备会计技能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财税”赛项)所需的团队协作、快速解题、精准核算能力;
3. 证书适配能力:毕业前需取得“智能财税(中级)”“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两项核心证书,同时鼓励考取“大数据财务分析(初级)”等拓展证书。
(二)创新教学模式:推行“校企协同、课训一体”
1. 校企双师授课:邀请企业财税总监、财务共享中心主管担任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授课。例如“税务筹划实务”课程中,校内教师讲解筹划理论,企业教师结合真实案例(如中小企业所得税筹划)演示操作,学生分组完成企业真实筹划方案,方案经企业教师审核后可直接用于合作企业。
2. “课训赛”联动教学:将技能竞赛训练融入日常教学,实行“课堂教学→实训强化→竞赛模拟”递进式训练。例如在“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前 8 周开展常规岗位实训,后 4 周以竞赛标准设置“限时账务处理”“错账更正”“财务报表编制”等任务,每周组织1 次模拟竞赛,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校竞赛集训队,最终参与省级、国家级竞赛。
3. 证书嵌入式辅导:在课程教学中同步嵌入证书考点,例如“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中,每章结束后增设“证书考点解析”环节,结合历年真题讲解高频考点;与考证培训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免费线上辅导课程,确保证书通过率从改革前的 58% 提升至 82% 。
(三)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立体”考核体系
打破传统“期末笔试”单一评价方式,构建“过程考核 + 岗位能力考核 + 竞赛/ 证书成果”三维评价体系:
过程考核( 40% ):包括课堂表现( 10% )、实训任务完成质量( 20% )、小组合作成果( 10% ),重点评价学生日常岗位任务的执行能力;
- 岗位能力考核( 30% ):由校企双师共同命题,以企业真实业务为考核内容,例如让学生在智能财税软件中完成1 个月的账务处理与纳税申报,企业教师根据岗位标准评分;
竞赛/ 证书成果( 30% ):取得“初级会计资格”“智能财税(中级)”证书可分别获得 15 分、20 分;参与校级及以上会计技能竞赛,获校级一等奖及以上可直接认定该模块考核合格,获省级及以上奖项可额外加分。
三、“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实践成效与问题
(一)实践成效
1.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改革实施 2 年来,该专业学生初级会计资格证书通过率从 58% 提升至 82% ,智能财税(中级)证书通过率达75% ;2023 年获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财税”赛项二等奖2 项、三等奖 1 项;毕业生就业率从 92% 提升至 98% ,其中 65% 的毕业生入职智能财税岗、管理会计岗等高薪岗位,较改革前提升 30% 。
2. 校企合作深度加强:与 15 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智能财税实训基地”3 个,企业累计投入实训设备价值 200 余万元;合作企业每年吸纳该专业顶岗实习学生 50 余人,其中 40% 的学生实习后直接留任。
3. 专业影响力扩大:改革经验被省内 3 所高职院校借鉴,专业入选“省级特色专业”,2023 年招生人数较改革前增长 25% ,实现“招生-培养- 就业”良性循环。
(二)存在问题
1.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均衡:大型企业(如上市公司、集团企业)因流程规范、保密要求高,参与教学的深度有限;中小企业虽愿意提供岗位,但缺乏稳定的兼职教师团队,难以长期参与课程建设。
2. 赛证标准更新不同步: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如智能财税竞赛)每年更新,而职业证书标准(如初级会计资格)修订周期较长,导致部分课程内容难以同时适配最新赛证要求。
3. 学生差异化培养不足: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适应“岗课赛证”高强度融合的教学节奏,而优秀学生的竞赛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存在“一刀切”现象。
四、优化“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对策
(一)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激发企业参与动力
1. 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权利与义务,例如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可获得“校企合作示范单位”称号,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学校为合作企业提供免费财税咨询、员工培训等服务,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2. 组建“企业导师库”:筛选行业内经验丰富的财税专家、技术骨干入库,制定《企业导师管理办法》,明确导师授课报酬、考核标准,确保企业导师稳定参与教学。
(二)建立“赛证动态对接”机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1. 成立“赛证研究小组”:由校内教师、企业专家、考证机构讲师组成小组,每季度召开 1 次会议,分析最新竞赛规则与证书标准,形成《赛证对接报告》,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计划。
2. 开发“活页式教材”:针对“智能财税软件操作”“税务筹划实务”等动态性强的课程,采用活页式教材,根据赛证更新情况及时补充或替换教材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
五、结语
高职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是应对会计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实践表明,通过重构育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机制,能够实现“岗位需求、课程教学、技能竞赛、职业证书”的深度融合,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动态对接赛证标准、关注学生差异化需求,持续完善融合机制,推动高职会计专业育人模式向更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燕. "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 岗课赛证" 融合育人模式研究 ." { 大众文摘 } 23(2024):0090-0092.
[2] 辛丹丹 .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人工智能专业 " 岗课赛证 "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 { 电脑知识与技术 } 20.16(2024):156-158.
[3] 郭运宏 , and 唐华瑞 . " 高职院校 " 岗课赛证 " 融合育人模式实践路径 ." { 人才资源开发 } 19(202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