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行业特色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的思考

作者

张玉萍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在价值塑造中厚植家国情怀。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推动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真实社会,了解基层治理难点、行业发展现状,能帮助学生认清自身定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深化理论认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深化对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在实践中,学生能将抽象理论具象化。如在企业调研中领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社区治理实践中理解基层民主,让理论从书本走向现实,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对思政理论的理解深度与认同程度,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

(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培育综合能力。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提出,要把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在社会实践中,面对复杂社会问题,学生需运用思政理论分析解决。社区治理实践中协调矛盾,环保调研中提出方案,公益服务中承担社会责任,能锻炼辩证思维、沟通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未来职业发展与社会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行业特色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核心依据

(一)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存在局限性。

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以理论为核心导向,实践活动多围绕课堂理论内容机械设计,形式单一且固化。常见的社会调查、红色基地参观、撰写实践报告等形式长期沿用,缺乏动态创新。学生在实践中多处于被动参与状态,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使得实践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削弱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资源整合不足、校内外联动薄弱的问题。

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未能形成有效的校内外联动机制。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不够紧密,难以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而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能立足校本特色和地域优势,与优秀企业密切联系,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形成独特的实践教学特色,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创新发展路径。

(三)聚焦行业使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行业特色型高校肩负传承行业传统、引导学生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的使命。将行业内劳动模范、技术骨干等请进课堂,是构建 “大思政格局” 的重要举措。他们结合自身经历解读行业与国家战略的联系,能实现 “知识共享”“行业共情”,增强思政课针对性。这类高校培养特定领域人才,构建实践教学特色可将思政教育与行业使命、职业素养培育深度绑定,避免 “两张皮”。

三、行业特色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以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依托校内资源,形成“多点联动”的思政实践育人矩阵。

1. 参观校史馆,通过观看珍贵的历史照片、展品和资料,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成就,深切体会学院在人才培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付出的扎实行动与取得的丰硕成果,感受学院在龙江农业发展中的使命担当。

2. 参观校农业科教馆,同学们看到数字农业管理平台借助卫星遥感与物联网,万亩农田的生产状况一键掌握,从种植到采收全流程可控。这样的数字化管理手段,让农业从粗放走向精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不仅筑牢了粮食安全根基,更推动农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模式跨越。

3. 参观作物标本馆,从泛黄的老种子标本到基因编辑作物模型的陈列,直观感受农业科技的迭代升级,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4. 参观校农学基地,通过体验和老师讲授,理解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不易,认识到“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现实意义。

(二)整合校外资源,打造“校企地”协同的实践育人平台。

1. 参观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感受科技赋能农业强大力量。

2024 年,我校与黑龙江孙斌鸿源农业开发集团、龙泰农业集团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学生走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观看智慧稻田管理平台,通过大屏了解气象、墒情等信息,及农产品全流程溯源与生产监控,感受科技为农业注入的动力,认识到其对农产品品质安全的保障。走进智能育秧大棚,直观感受科技精准调控环境、高效利用资源,领略生态农业与循环发展理念,明白现代农业兼顾高产高效与绿色可持续。通过参观讲解,学生见证 “智慧农业”,感受科技变革,体会农业科技创新的价值与潜力。

2. 参观典型农村,探索龙江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组织学生前往桦川县星火村开展实践研修,星火村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诞生地、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祥地。是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该村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带动乡村振兴。通过了解星火村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学生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实践中的巨大成效。

3. 依托农科院合作基地,厚植学生科技兴农情怀与科研精神。

学院与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合作搭建农业科研的实践平台。在这里,思政实践教学课,学生们走进良种示范田,聆听农业科研专家详解最新科研成果与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实地研学,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农业科研工作者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与执着坚守,进而真切理解科技兴农的重大战略意义,投身农业科研的热情被不断点燃,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也在实践中得到滋养与锤炼。

这种创新实践打破传统思政课实践与行业脱节的局限,通过深度融入行业场景,将思政教育从“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并构建起以校内(校史馆、农学基地、农业科教馆)与校外(合作共建基地、产业服务平台)实践基地为双支撑的行业特色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既彰显农业院校办学特色,更为行业特色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正军 . 行业特色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探析 [J]. 中国高等教育,2023,(Z3):63-66.

[2] 吴宁宁.“行业元素”融入行业特色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03):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