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田玉栋
海原县第五中学 755200
伴随教育领域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减负增效”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该理念强调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此来为学生创造出更加健康且高效的学习环境。对于初中数学而言,它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核心,关乎到学生的未来学习与发展。但是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较为重视知识灌输以及大量做题,这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使其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受到抑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可能。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便捷的交互方式,为数学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因此深入探究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策略,对于实现减负增效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减负增效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信息及时可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更加丰富,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易懂,这能有效地降低学习难度,进而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通过多媒体、动画等形式,学生可以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另外信息技术的运用还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使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利用智能化教学系统,能够事项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能力,给其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练习题,保证每位学生都可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学习,从而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1]。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融入还促进了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总的来讲,初中数学教学运用信息技术,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成效,进而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二、减负增效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制作预习课件
教师在教学前,可整理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并制作成课件,同时还可设计相应的任务,把这些资料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上,让学生在课前下载后观看视频并完成相应的任务。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这部分知识时,在教学前教师可整理出该部分的重难点问题,然后依据重难点问题,并利用 PPT 制作相应的课件。在课件中,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实际问题,比如,“某队想在全部 22 场比赛中得到 40 分,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然后,通过逐步分析,引导学生设立未知数,列出方程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动态图解或动画演示,直观地展示从实际问题到方程组的转化过程,以及方程组的解法 [2]。在制作完课件后,教师可将其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上,并设计相应的任务,如“观看视频后,请尝试列出并解决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前下载课件并观看视频,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前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和思考,从而在课堂上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媒体,创设直观有趣的生活情境,以此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有效增强其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 用列举法求概率”这部分知识时,可设计一个“幸运抽奖”的生活情境。教师可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虚拟的转盘抽奖界面,转盘上分为红、黄、蓝、绿四个区域,每个区域代表不同的奖品。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转动这个转盘一次,获得红色区域奖品的概率是多少?”此时,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模拟多次转盘转动的过程,让学生直观看到每次转动结果的随机性。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列举法,将转盘转动的所有可能结果(红、黄、蓝、绿)一一列出,并指出红色区域只出现一次,从而计算出获得红色区域奖品的概率为 1/4。这种动态演示与静态列举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使抽象的概率概念变得直观易懂,还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生活情境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通过将复杂的概率问题融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不仅减轻了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负担,同时又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实现了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另外这种教学方式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减负增效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同时更是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将信息技术巧妙融入到初中数学课堂,能够有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构建出更加开放、互动以及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高效便捷,助力其打下深厚的数学基础和能力素养,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学习与生活中的诸多挑战。
参考文献
[1] 荣盼 , 杨丽萍 . 浅析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J]. 中国新通信 ,2023,25(08):197- 199.
[2] 甄 文 华 . 谈 初 中 数 学 信 息 化 教 学 的 创 新 [J]. 中 国 新 通信 ,2022,24(22):176-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