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教师自然课程建设能力提升路径

作者

宋梦怡

张家港市塘市幼儿园

随着“自然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尝试将自然环境、生态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地处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本文基于笔者主导的“牵只蜗牛去散步”等自然课程实践案例,探讨幼儿教师自然课程建设能力的提升路径,为园本化自然教育落地提供实践参照。

一、幼儿教师自然课程建设能力的内涵

自然课程建设能力是教师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系统设计、实施与评价课程的专业素养集合。

(一)课程开发:生态资源的课程转化力

自然课程要求教师敏锐捕捉环境中的教育价值,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结构化学习内容。在笔者设计的“牵只蜗牛去散步”课程中,这一能力体现为对生活化资源的深度挖掘。通过引导幼儿观察蜗牛形态、绘制黏液痕迹、设计“蜗牛之家”,将零散的探索行为串联为“生命感知—习性探究—生命关怀”的渐进式课程框架。这一过程要求教师兼具生态敏感性与目标规划力,使自然资源真正服务于幼儿经验生长。

(二)课程实施:生成性活动的设计力

自然课程具有高度情境性,教师需根据幼儿现场反应灵活调整预设方案。例如在蜗牛课程中,当幼儿争论“蜗牛是否喜欢晒太阳”时,笔者摒弃原定的手工课,转而组织对比实验:将蜗牛分别置于阴凉处与日光下,观察其行为差异。

(三)课程评价:儿童发展的观察诊断力

自然课程评价聚焦幼儿与自然互动的深度,需教师通过持续观察解读其经验建构水平。在蜗牛领养活动中,笔者采用“自然笔记”记录幼儿行为,这些观察数据不仅印证了幼儿“感知—联结—关怀”的情感发展轨迹,也为课程优化提供了依据——如增设“蜗牛冬眠”活动以深化生命认知。

二、提升幼儿教师自然课程建设能力的意义

自然课程建设能力提升不仅关乎单一课程质量,更是幼儿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及园所特色形成的关键支点。

(一)滋养幼儿生命成长的核心素养

自然课程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学习情境,促进其认知、情感与社会性协同发展。在“蜗牛课程”中,幼儿通过亲身照料蜗牛,逐渐从“好奇观察者”转变为“责任承担者”。一名起初因害怕触碰蜗牛而退缩的幼儿,在持续记录中建立情感联结,最终主动承担清理蜗牛箱的任务。这种变化印证了自然体验对儿童同理心与责任感的培育价值——当幼儿在自然中亲历“生命依赖其照料”时,敬畏生命、关怀弱者的品质便自然萌发。此外,对比实验、测量蜗牛爬行速度等活动,也助推幼儿科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早期发展。

(二)推动教师专业身份的转向

传统课程中教师多扮演“执行者”,而自然课程建设要求其转型为“开发者”与“研究者”。这一过程驱动教师知识结构重构。笔者在开发蜗牛课程时,为解答幼儿关于“蜗牛牙齿数量”的疑问,查阅学术文献、咨询高校生物学教师,最终带领幼儿通过显微投影观察蜗牛齿舌结构。此类实践倒逼教师打破学科壁垒,积累跨领域知识。同时,课程建设中的反思性实践也促进教学智慧生成。如笔者初期设计的“蜗牛赛跑”游戏因幼儿抱怨“打扰蜗牛”而终止,后调整为“静观蜗牛自然爬行”,该调整让笔者深刻体悟到“自然教育中慢即是快”的哲学。

(三)铸就园所自然教育特色品牌

教师课程建设能力的集体提升,可推动园所自然教育体系化与品牌化。以蜗牛课程为起点,逐步构建“小微生命课程群”(蚂蚁工坊、树叶密码等),形成“生命浸润”特色。教师团队开发的本土化课程资源包《小生命大世界》获市级精品课程奖,园所更成为区域自然教育基地。这印证了罗晓红提出的观点:教师课程领导力是“幼儿园高品质建设与发展的条件支撑”。当每位教师都成为自然课程的积极建设者,园所便从“千园一面”走向特色发展。

三、幼儿教师自然课程建设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

基于幼儿园实践经验,教师自然课程建设能力提升需系统化路径支持,涵盖理论浸润、资源开发、实践反思与协同机制四维度。

(一)深化自然教育理论锚定课程方向

避免自然课程陷入“放羊式活动”的关键,在于教师对自然教育本质的理论把握。笔者通过三层次学习构建认知框架:

1. 经典理论奠基:精读福禄贝尔“自然乃儿童神殿”、陈鹤琴“活教育”等论述,理解自然与儿童发展的哲学关联;2. 政策文件指引:结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亲近自然”目标,制定园本化自然课程纲要;3. 案例模型借鉴:剖析长沙六艺天骄幼儿园“湿地小工匠”等案例,明晰“环境探究—情感联结—行动担当”的设计逻辑。

理论学习需与个人实践对照反思。笔者曾将蜗牛课程初稿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比对,发现过度强调知识传授(如强制记忆蜗牛分类),后调整为“以体验激发问题意识”的主线,理论由此转化为课程指南针。

(二)本土资源创生驱动课程在地化

自然课程需根植地域生态资源方能凸显生命力。教师应具备“在地资源课程化”的开发能力:

1. 生态地图绘制:带领教师勘察园所及周边资源,绘制“一公里自然教育资源图”。海西幼儿园利用毗邻的滨河绿地、社区农园开发“河岸探秘”“土壤实验室”等主题,使课程与幼儿生活经验无缝衔接;2. 资源动态更新:建立季节性或突发事件驱动的资源库。如台风后倒伏树木转化为“树木伤口修复”课程,暴雨积水洼地生成“水洼生态系统”观察项目;3. 低结构材料活用:摒弃高成本教具,选用枝叶、石块等自然物。幼儿用落叶拓印创作“蜗牛故事画”,用树枝搭建蜗牛攀爬架,在资源创新使用中发展设计思维。

(三)循环反思性实践突破能力瓶颈

课程建设能力在“设计—实践—反思”循环中螺旋提升。建议构建三阶反思机制:

1. 课程审议优化:借鉴长沙附属二幼“四关注三阶段”模式,在蜗牛课程中实施“预审议(目标可行性论证)—中审议(幼儿问题追踪)—后审议(成长档案分析)”全流程诊断;2. 关键事件深描:记录课程冲突点并集体研讨。当幼儿因争抢蜗牛饲养权发生矛盾时,笔者撰写观察笔记《蜗牛引发的“归属权”之争》,教研组据此生成“如何引导幼儿学习共享”专题研究,推动课程向社会化学习延伸;3. 成果显性转化:鼓励教师提炼实践智慧。笔者将蜗牛课程案例撰写为《小蜗牛里的大世界》,获市级优秀活动设计奖,该成果反哺后续“昆虫旅馆”课程开发,形成能力提升正循环。

(四)家园社协同构筑课程支持生态自然课程需打破园所围墙,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支持网络:

1. 家庭课程合伙人:通过“自然任务卡”引导家长参与课程。如在蜗牛课程中发放“亲子寻蜗牛地图”,鼓励家庭记录发现点位;开设“蜗牛直播间”,由幼儿向家长讲解饲养知识;2. 社区专家资源库:链接在地力量深化课程专业性。笔者邀请农科站专家指导搭建蜗牛生态箱,借助家长无人机拍摄蜗牛栖息地全景图,使幼儿获得超越教师经验范畴的学习支持;3. 公众平台辐射:利用公众号记录课程故事,吸引社会关注自然教育。海西幼儿园“蜗牛日记”系列推文引发社区热议,甚至推动物业减少草坪杀虫剂使用——这一“幼儿影响社区”的案例,正是家园社协同育人的高阶体现。

结语

自然教育不仅是带幼儿走进自然,更是通过专业课程设计,引导其与自然建立深度联结。教师作为自然课程的核心建设者,需持续锤炼资源转化、生成设计与儿童观察能力。这一过程离不开理论指引、在地实践、反思迭代与协同支持的系统化路径支撑。当教师能如“牵只蜗牛去散步”般尊重儿童节奏、回应生命需求时,自然课程便从简单的资源利用升华为生态育人实践。期待更多教师以自然为书,以童心为笔,共同书写中国幼儿自然教育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