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项目式学习与数字化技术融合的课堂创新路径研究
段永富
甘肃省靖远县第七中学 730600
一、项目式学习的核心
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在于“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协作探究——多元评价”的流程设计。例如“制作智能小车配件”项目中,学生通过 3D 建模与打印技术完成从设计到成品的流程,体现“做中学”理念。而数字化技术的工具优势则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聚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等精品课程资源,为项目设计提供素材;其二,AI 智慧录播系统可记录课堂互动数据,辅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其三,智慧体育屏等工具实时捕捉学生运动数据,生成个性化锻炼建议,实现“人工智能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
二、项目式学习与数字化技术融合路径
初中阶段的教育创新需兼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项目式学习以真实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建构知识;数字化技术则像一座桥梁,将资源、工具与反馈串联起来。二者的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让技术成为项目推进的“隐形助手”,在情境创设、任务分解、协作探究、多元评价等环节中自然融入。
实施过程可概括为四个紧密关联的环节。首先是情境创设,需从学生生活或社会热点中提炼问题。例如,针对校园浪费现象,教师可展示用水调查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节水方案”。此时,数字化工具的作用是提供背景支撑——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获取节水知识课件,或用在线问卷收集师生用水数据,为项目奠定现实基础。
任务分解是关键的第二环节。教师需将大问题拆解为可操作的小任务,并匹配对应的工具。例如,调研组用在线问卷收集数据,设计组用三维建模软件绘制节水装置,宣传组用平面设计工具制作海报。每个任务都需明确目标:调研要分析浪费原因,设计要验证可行性,宣传要传递节水理念。此时,工具的选择需兼顾易用性与功能性——基础工具如腾讯文档用于协作,进阶工具如虚拟仿真软件用于模拟实验。
协作探究是项目的核心环节。学生以小组形式推进任务,教师则通过数字化工具优化互动效率。例如,用云盘共享资料库避免重复劳动,用甘特图规划时间节点确保进度,用智能分析工具识别协作中的矛盾(如分工不均)并给出调整建议。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也让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
多元评价是项目的收尾环节,需兼顾过程与成果。评价方式可包括学生自评参与度、小组互评方案创新性、教师结合实际效果(如用水量减少数据)给予综合评分。此时,数字化工具的作用是生成个性化报告——用智能系统记录讨论质量,用在线平台开展同伴互评,用数据对比展示成长轨迹。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更全面,也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工具的选择需遵循“从易到难、从基础到智能”的原则。初期可选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线协作工具等易上手资源;后期可引入人工智能助手分析作品,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场景。例如,在“校园植物图鉴”项目中,学生用手机APP 识别植物种类,通过在线平台协作整理信息,最终生成互动式电子图鉴,既体现了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性,又发挥了数字化技术的效率优势。
实践案例“校园节水行动”的开展,验证了这一路径的有效性。学生通过调研、设计、宣传等环节,不仅掌握了节水知识与技术技能,更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教师通过分析智能系统生成的教学数据,优化了项目设计(如增加虚拟仿真环节),并改进了协作指导策略。未来,可进一步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跨学科设计中的应用,并加强与后勤部门的合作,将优秀方案落地实施。
这一融合路径的构建,为初中课堂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框架。它不仅推动了教学方式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更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备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芳 , 张伟 .(2025). 人工智能赋能 STEM 教育创新发展 :认识与实践 .《中国高教研究》,5(2),45-52.
[2] 李明 , 王红 .(2025). 初中项目式学习与数字化技术融合的课堂创新路径.《中国教育信息化》,10(3),56-62.
[3] 张华 , 刘强 .(2024). 数字化资源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34(5),78-84.
[4] 陈静 .(2025).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8(2),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