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象
高向阳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高庄村为尔魂医院 467100
我对“象”的思考由来已久,最初是源于破解融合哲学。我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周易全解》( 金景芳 ; 吕绍纲 ),这没有丝毫的夸张。我在2013 年发表的第一篇哲学论文一《关于哲学中“易平思维”的探讨》中有约精妙绝伦的阐述,即便是今天还是让我激动不已。这里,再次展现出来,足见它的珍贵。《象秘》: 物象无象同一象,文字符号本一家。形象象融本质象,生活概念两重化。借象达象不见象,只见具象枉思量。得意舍象终无见,混沦流变我心房。抓住要害一语破,乾坤就在我手掌。问遍中华五千年。象之奥秘在何方 ? 之后,我继续发表了相关的哲学论文--《关于哲学中“一笔双色“对探讨》、《关于哲学种“一语象格“的探讨》、《象魂乾坤》、《关于哲学中“知人识象”的探讨》等,从不同的视角对“象”给予诠释。今天,原本认为完成了《复合哲学》、《高能态药物W/*》、《关于“高能态药物”的探讨》的发表是我哲学的终结。只是提起中国国粹、千年国粹马一浮时觉得质疑,有必要对此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揭开我心中的疑惑。正是基于此,我重新提及了“象”,《论象》这篇论文就这样诞生了。
我是在精研《周易全解》的过程中发现、聚焦、顿悟“象”的,进而对“象”深耕细作。尤其是对乾坤之象一一做了大量的笔记和绘画( 特意的寄给金门学派的创始人金景芳先生),后来在《周易研究》中“结识”了“象思维”的提出者一一王树人老师,我们一见如故、如出一辙。我的哲学理想是破解中西方哲学的融合,而当我成功的实现了我的目的后,回过头来,对“象”再梳理、再思考、再升华。在我看来,“象”对于整个中华文化- 其性攸关; 其妙玄门; 其用枢纽; 其形混沦; 其魂贯穿。不得不说,不得不懂,不得不悟,不得不明。王树人老师在他的著作《回归原创之思》、《感悟庄子》中有过系统、详细、深刻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述。我只是想从我的生活实践的角度探讨我对“象”的理解,仅此而已。《周易》是象之集大成者,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书籍能与之相比拟,对此我深信不疑。说《周易》是一部“象著“没有丝毫夸张,但凡对《易》研究过的人,这一点不难发现。面对《周易》之象,如何驭象 ? 我在《论象》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它的核心机制一一三象逻辑,即外象一一意象一一忘象。分开是三,本质是一。
外象。
外象是物象、天地万物之象、自然之象、客观之象。它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切能被人的意识所感知、所联想、所归纳。外象,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而不断的被充实着、认知着、探索着……。人从出生开始就观察和体悟着这个外象世界,好奇的童年
对食物、小狗、蝴蝶、太阳、月亮、星星、水、火、河流、高山、大地、天空等感兴趣,觉得很奇妙。少年的渴望一一此刻,已经不在满足于童年认知的局限。试图通过步行、借用工具去探知更多的外象。青年的理性,觉知仅仅依靠主观的激情去把控无边无际的外象世界显得力不从心、纠结茫然。于是,去积极主动的借用人类的经验和智慧一一书籍,从书籍中获得关于外象世界,这样可能会更加的高效、方便、快捷。中年的顿悟,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外象世界对于一个有限生命的人而言,感到无能为力、何其渺小。人类就是这样延续不断的探索着、传承着、重构着这个外象世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背景定格着、写真着、诠释着……。提出问题-- 哪部书籍是对外象世界高度的智慧概括?哪部书籍对外象世界规律做出了描述 ? 在我看来,是哲学,是人类的哲学史。无论是中国哲学《周易》的阴阳,还是西方哲学中的物质,都是对外象世界的归纳和演绎。殊路同归,异曲同工。在这篇论文中,我主要的目的是阐述中国哲学的《周易》-- 易之象。
意象。
意象即义象,它是意义之象、理性之象、抽象之象、无形之象、本质之象、灵象、慧象、觉象……。外象是意象之门; 意象是外象之魂。研究《周易》后不难发现,其全部有象构成。卦画也好、卦辞爻辞也罢,莫不如此。先天后人、由天及人、比天类人,自然之性在前,演绎人性在后,“人”是《周易》的始点同时也是回归生活的终点。周易之象概括起来是混沦之象、整体流变之象、双重一体之象。比如: 乾卦的龙之象,既是有形之象同时又是无形之象,有形之象是我们从绘画中见到的具体的龙之形状 ; 无形之象是龙性之象一变化之象,给人启示和理性思考之象。同一个象是龙,却是“形性之辨”。借此达彼,真理寓言。《周易》的秘密就在于此一一形性之辨,混沦一体。倘若只是停留在《周易》的“有形之象“而没有探及到内里的“无形之象”,只能说是肤浅的、缺憾的、可笑的。离开有形无法进入无形 ; 没有无形有形失去职能,这就是《周易》形性之辨的" 逻辑关系”。立象尽意- 一立象是手段,尽意是目的,不能单纯的为了立象而立象。我在《象秘》中有句话: 生活概念两重化,就是告诫《周易》中的生活之象同时又是概念之象,如果你去耻笑《周易》之象的“世俗生活”而忽略了它背后隐藏的 " 概念之象”,那只是说明你是隔靴挠痒- 一可笑、可悲、滑稽的是你自己。《周易》之象的“浅深落差”正是《周易》的独特之处、玄妙之处、绝伦之处。它犹如一位童真无邪和稳重深沉的“双重性格”老人,矗立千年、任人探秘。
忘象。
忘象是离象、舍象、弃象。也如佛学的断相、灭我一样,在我看来,《周易》和佛学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相通的。两端爬山,顶峰相见。路径不同,归宿依然。忘象是《周易》的一个境界 : 一个至高境界,它是对具象的否定又是对意象的超越,它是对象的否定之否定。忘象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是随心所欲不越规,是天马行空任我行。理解忘象,可以结合佛学中的“空”、“空空”、直觉等。假如说外象是心外之物、意象是心化之物,那么忘象则是空能之物。空物非无物,是空一切之物,能无所不能之物。忘而入空,空则必忘。谈到这里,我想说的是一理解忘象,有一定难度,但并不是说不能理解。我曾经在我发表的哲学论文中说过一句话: 低头爬山,妙境自现。需要清纯之心,潜心修炼。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我的经验是什么 ? 借用融合哲学(融合思维)可以有效的破解“忘象之惑”。尤其是佛学中“空”的概念对于理解“忘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抛砖引玉之妙。忘象而慧生,生活有果证。对于我而言,忘象不是目的,目的是借用到现实生活中,化物为人。我创造的“高能态药物“-- 为尔魂品牌,就是研究《周易》获得的最好例证。关爱生命,呵护健康。
参考文献
[1] 周易全解 . 金景芳 ; 吕绍纲 [M]. 吉林大学出版社,1889.6
[2] 高清海哲学文存 .[1- 6 卷 ][ 高清海 ].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6
[3]、《回归原创之思》王树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作者简介 : 高向阳,男 (1970 一 ),汉族,大专。主要研究中西方哲学的融合与中西方医学的融合,擅长梅杰综合症和胃病的治疗。发表的文章有《易平思维》、《关于胃药“ 为尔魂” 的探讨》、《关于哲学中“ 哲学尺度” 的探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