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医学影像技术在社区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李山

连云港市康复医院 222000

1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社区作为公共卫生防线的“前哨”,承担着疾病预警、诊断与初步处置的重要任务。传统社区医疗手段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常显得应变能力不足,尤其在疾病早期发现与分级管理方面存在短板。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社区卫生机构提供了更为高效的诊断工具和手段,成为公共卫生体系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医学影像技术是指利用 X 线、超声、CT、MRI 等影像设备,对人体内部结构进行可视化观察与诊断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传染病筛查、慢性病监测、灾害救援等公共卫生场景中。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低剂量CT 成为早期筛查与病程评估的重要工具,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医学影像在基层防控体系中的战略意义。

2 医学影像技术在社区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现状

2.1 应用场景

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学影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筛查、应急响应、伤情评估和康复随访等多个环节。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CT 影像在辅助诊断、分型管理、病情追踪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社区医疗机构作为疫情防控“前哨站”,一旦具备初步影像筛查能力,便可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有效降低传染病传播风险。

2.2 应用价值

医学影像技术在社区的有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速度与诊疗效率。一方面,影像数据提供了客观、可重复的诊断依据,有利于疾病分级分类和精准管理;另一方面,它减轻了上级医院的就诊压力,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的独立性与自给能力。

3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技术普及率低

当前,医学影像技术在社区层面的普及率整体偏低,存在设备覆盖不足、配置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配备了基本的超声或老旧的数字X 线设备,难以满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的快速诊断要求。受限于经费投入、空间环境和电力负载等客观条件,高性能 CT、便携式 MRI 等先进设备难以在基层推广。同时,一些配置了设备的社区医疗机构由于操作技术不足或管理机制滞后,设备利用率极低,甚至长期闲置。

3.2 专业人才短缺

社区层面的医学影像人才长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制约了影像技术的有效使用和推广。首先,受基层单位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限制,影像技术人员往往更倾向于进入大型医院或民营医疗机构,社区卫生中心难以吸引并留住专业人才。其次,即便个别机构设有影像岗位,从业人员多数为“多科兼任”或转岗上岗,专业技能和诊断经验明显不足,难以胜任复杂或突发情况的影像检查任务。与此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缺乏系统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人员素质提升缓慢,不能适应不断更新的设备与技术要求。

3.3 数据整合与共享不畅

医学影像技术在社区层面应用过程中面临显著的数据整合与共享障碍。首先,不同设备厂商使用的影像数据格式和存储标准不一,导致图像资料难以在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之间实现无缝对接。社区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间的网络结构、系统接口缺乏统一规划,使得影像数据的上传、传输与调阅效率低下。其次,大量影像数据被孤立保存在各自系统中,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缺乏统一的归档与调用机制,制约了远程会诊和专家辅助诊断功能的开展。同时,在数据管理上,部分社区机构仍依赖人工方式进行资料记录和传输,存在丢失、重复、延误等问题。

4 对策与优化路径

4.1 推进设备下沉与配置优化

为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在社区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响应能力,应推动高性能影像设备向基层医疗机构加快下沉。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集采招标、医疗联合体内部调配等方式,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适宜的数字 X 线机、便携式超声、低剂量 CT 等设备,实现资源均衡覆盖。同时,应根据区域常见病谱、人口密度及突发事件频率等因素,科学制定影像设备配置标准,避免“一刀切”或设备浪费。此外,还应加强对现有设备的日常运维管理,建立定期巡检制度,确保设备运行良好、随时可用。基层单位还可联合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移动影像服务,通过移动影像车或远程影像平台解决边远地区设备不足的问题,提升服务可达性。推进影像设备下沉不仅是技术手段的优化,更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体现。

4.2 建设基层影像专业人才队伍

加强基层影像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社区医学影像能力的核心环节。应通过建立“定向培养 + 在岗培训 + 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培训体系,为基层单位持续输送合格的影像技师与诊断医师。可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区域影像中心或远程教育平台,开展订单式委托培养,满足基层个性化人才需求。同时,设立基层岗位津贴、职称评审优待、晋升通道畅通等激励机制,增强岗位吸引力与人才稳定性。鼓励上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机制,选派经验丰富的影像专家轮岗或驻点指导,提升基层团队的专业水平。此外,还可探索引入 AI 辅助影像诊断系统,辅助基层医生提升判读效率与准确性,缓解人才短缺压力。通过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和科学配置,逐步构建起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基层影像人才队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坚强支撑。

4.3 推动影像系统与公共卫生信息整合

实现医学影像系统与社区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整体防控效率的重要方向。应加快推动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与传输协议建设,使影像数据在社区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实现高效、稳定的互联互通。鼓励使用区域云影像平台,实现影像资料云端存储、共享与调阅,为远程阅片、专家会诊和跨机构病例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应将影像系统纳入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实现与传染病监测、慢病管理、免疫接种等系统的数据对接和融合分析,提升信息集成度与决策智能化水平。在信息安全方面,需加强数据加密、访问权限控制与患者隐私保护机制,确保数据合规使用与可追溯。此外,应推动影像数据标准化与结构化进程,为人工智能分析与疾病预测建模奠定基础,真正发挥影像在大数据驱动下的公共卫生治理功能。

5 结论

医学影像技术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快速、直观的诊断能力,有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隔离与早治疗,极大提高了社区在突发事件中的响应效率与管理水平。随着智能医学和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发展,医学影像将在社区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更加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柴嵘 . 社区卫技人员数量年均增长 4.5%[N]. 北京日报 ,2025-07-29(007).

[2] 包翠萍 , 李一鸣 . 天津市医学影像从业人员科普情况调研分析[J]. 天津科技 ,2025,52(S1):32-36.

[3] 张铭 , 梁凯轶 , 曹励欧 , 任军 , 张宁芳 , 陈黎静 . 面向多院区的医学影像设备数字化管理模型构建与实践 [J]. 中国数字医学 ,2024,19(12):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