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音乐教学中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

作者

赵玉柱

河北乐亭第一中学 河北省唐山市 063600

引言

新课程标准将“文化理解”列为核心素养之首,但调研显示:大部分的高中生能哼唱《茉莉花》却不知其“鲜花调”母体;教师对“传承”多停留在聆听模唱,对“创新”则止步于配器改编。本研究聚焦三个问题: ①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深度传承? ② 如何平衡“守正”与“创新”的尺度? ③ 如何构建可推广的教学范式?

一、传承研究:传统民族音乐的“基因解码”

(一)文化基因提取

教师可以运用“音乐形态—文化语义”的双轨分析法,可以从《赛龙夺锦》《百鸟朝凤》等曲目中提炼出“五声音阶框架”“支声复调”“借字手法”等 7 类基因要素,从而可以开发出“可视化基因图谱”这样的教学工具,使得学生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传承力量,我们和古人都在欣赏同一首美妙的经典,这样我们就可以将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进行更加有力量的方式进行传承。

(二)分层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在教习音乐的过程当中采用分层式的教学设计,可以将学生们学习的层次分为基础层、进阶层和拓展层,关于基础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节奏格子游戏”来训练学生们的乐感,从而使得学生对于音乐的节奏形成一定的规律性,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传统的音乐传承,关于进阶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侗族大歌《蝉之歌》来让学生们对大自然进行理解,从而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向往之情,使得学生加深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并理解古人“自然多声”的思维观念,关于拓展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音乐考古”这种方法,来复原《敦煌琵琶谱》中的《倾杯乐》片段,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音乐当中所蕴含的思想,并让学生可以对传统的音乐文化有了更好的传承。

二、创新实践研究:当代表达的“三重门”

(一)技术赋能:数字音乐实验室

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 AI 作曲的软件,学生可以将苗族飞歌的核心音列录入到 AI 软件程序当中,这样学生可以生成另一种风格的伴奏形式,学生可以将当地的自然声音融入其中,这样可以形成新的作品,这样与 AI 作曲软件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对传统的音乐文化有了新的认知,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

(二)学科融合:STEAM 项目案例

教师可以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项目化的音乐实践活动,比如教师设计“瑶族长鼓舞的力学密码”这样的项目实践活动,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分析长鼓舞的复合节奏,从而将长鼓舞的节奏分解为多个小的拍节,这样学生可以理解到每一个拍节的快慢和节奏感,在物理课上,学生可以请求教师利用力学的知识来解答长鼓舞中鼓槌击打鼓面的角度和力度的大小,使得学生可以理解到长鼓舞中用鼓槌击鼓的节奏感,在数学课程上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建立长鼓舞的节奏和黄金分割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型,这样学生可以理解到古人设计音乐使得节奏性考量,在科学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探讨如何设计一个可以调节打击力度的鼓槌,使得学生可以对传统音乐的节奏感进行思考。

(三)在地转化:校本课程《长江音诗》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长江为地理轴,让学生以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来收集过往船工号子和江南丝竹这样的音乐素材,学生可以利用地图的形式将这些音乐出现的地点标记下来,这样学生可以按照长江流动的顺序来聆听这些音乐,从而可以实现“音乐—地理—历史”的沉浸式学习,让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也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三、评价与推广:构建“传承—创新”闭环

(一)三维评价量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过程当中,可以利用文化理解、创新指数和审美表达这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核,文化理解主要是考核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的理解以及当时所蕴含的历史意义,通过学生对于文化意义的理解,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对传统的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创新指数主要是考核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并考查学生怎么样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的传承;审美表达主要是考核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赏析,在听完一首传统音乐之后,学生能否对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表达出来。这样的三维考核机制,可以让学生形成“传承—创新”这样的闭环学习方法,也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二)区域辐射机制

教师应当和其他的技术专家共同开发出“民族音乐云课”这样的线上音乐平台,教师可以将自己对一些传统音乐的理解上传到平台上,学生则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对传统的音乐文化进行赏析,另外学校也可以将这个在线的音乐平台利用起来,并加大对传统民歌的教学力度,使得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可以渗透到高中的音乐教学当中,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平时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上,这样学生在课下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这些教学视频,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结语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中课堂的“再生”,需突破“博物馆式”保存与“综艺化”改编的二元对立。本研究证实:当学生能用 Python解码《老六板》的数学结构、用身体感知朝鲜族长鼓舞的“顿弹律”、用VR 重构侗寨歌谣的声学空间时,传承便不再是“向后看”的复制,而是“向前看”的创造。未来研究将关注 AI 时代民族音乐版权教育及非遗传承人的“数字分身”课堂角色。

参考文献

[1] 杨旭. 传统文化与高中音乐教学的融合策略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 2024, (12): 157-159.

[2] 靳满贵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路径——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单元为例 [J]. 琴童, 2024, (18):57-59.

[3] 柏艳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探究[J]. 辽宁教育 , 2024, (11): 36-38.

[4] 董艺鸣 . 民族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艺术精神传承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 2023, 45 (S2): 300-302.

[5] 张沐. 传承传统民族文化 创新高校音乐教学 [J]. 当代音乐 , 2023, (09): 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