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老龄化背景下铜仁市社区老年教育与养老服务融合的模式创新

作者

练文 陈建康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省铜仁市 554300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省铜仁市 554300

一、背景与意义

(一)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养老服务转型

截至2023 年底,铜仁市60 岁及以上户籍人口达70.90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7.56%,且以每年 6.66% 的速度增长,老龄化程度居贵州省首位。传统养老服务多聚焦于生活照料与基础医疗护理,在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上取得一定成效,但对精神文化层面的关怀明显不足。调查显示,铜仁市老年人对“学习新知识”“参与社交活动”的需求占比高达 68.3% ,他们渴望通过学习提升自我、丰富生活,通过社交拓展圈子、排解孤独。然而,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严重滞后,专业师资匮乏、课程种类单一,导致需求缺口达 42% ,供需矛盾亟待解决。

(二)老年教育价值重构与资源整合

老年教育不仅是文化娱乐载体,更是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能力、延缓认知衰退的重要工具。它为老年人搭建起与时代接轨的桥梁,助力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在自我价值实现中收获成就感与幸福感。铜仁市通过“教育 + 养老”融合,将老年大学课程嵌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学中养、养中学”,开辟出养老服务新路径。例如,碧江区幸福里长照之家将认知症干预课程与手工制作巧妙结合,老人在动手创作中锻炼思维,使认知功能衰退速度降低 30% ,切实提升了晚年生活质量,也为养老模式创新提供了鲜活范例。

(三)政策驱动与产业协同发展

国家《“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推动老年教育向社区延伸”,旨在让老年教育更贴近老年人生活,满足其就近学习需求。贵州省《基层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目标,要求2024 年基层老年学校建校率达 80% ,为老年教育普及筑牢根基。在此背景下,铜仁市以“银发经济”为抓手,积极探索教育、养老、文旅产业联动发展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服务,不仅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需求,还激发了市场活力。2024 年,当地老年教育消费市场规模突破5.2 亿元,带动就业1.2 万人,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二、铜仁市融合模式的创新实践

(一)政策引领:构建多层次支持体系

1. 顶层设计:出台《铜仁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是铜仁市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举措。该规划明确“教育养老一体化”发展目标,打破传统养老与教育界限,旨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将老年教育纳入社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从硬件设施到服务内容都作出细致规范,要求社区养老场所预留教育空间、配备教学设备,并定期开展多样化课程。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社区养老服务质量,还为老年人提供了持续学习、社交互动的平台,助力他们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2. 财政扶持:设立老年教育专项基金,是铜仁市推动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财力支撑。该基金对社区老年学校按学员规模给予每年5 万—20 万元补贴,精准激励各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升教学质量。2024 年,累计投入1.2 亿元用于基层学校硬件升级,为学校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书画创作室等,还对校园环境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增设无障碍通道、防滑设施等。这些举措极大改善了基层老年学校的教学条件,吸引了更多老年人走进课堂,为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人才激励:实施“银龄讲师计划”,是铜仁市汇聚专业人才、提升老年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招。为充分调动退休教师、医护人员等群体的积极性,该计划对在社区授课的他们给予每小时100 元补贴,以实实在在的激励措施吸引人才。这一举措成效显著,吸引了2300名专业人才参与服务,他们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老年人带来了涵盖文化艺术、健康养生等多领域的优质课程。在他们的悉心教导下,老年人的知识技能得到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愈发丰富,社区老年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空间融合:打造“15 分钟教育养老圈”

1. 基层学校网络化:截至 2024 年底,全市老年教育网络已全面织密,建成基层老年学校1842 所,实现所有乡镇(街道)全覆盖,其中社区老年学校占比达 65% ,成为老年教育的主阵地。这些学校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如江口县双江街道老年学校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共用场地,将教室与休息区、康复室无缝衔接,实现“教育空间+ 养老设施”深度共享。老人们上午在书法班挥毫泼墨,下午就能在照料中心享受理疗服务,既满足了学习需求,又解决了日常照护难题,真正实现了“学养结合、一体服务”的养老新图景。

2. 养老机构教育化:在碧江区幸福里长照之家、松桃县民族养老院等10 家机构设立老年大学分校,是铜仁市拓展老年教育阵地、丰富养老服务内涵的创新之举。这些分校根据老人的兴趣和需求,精心开设书法、声乐、健康管理等多样化课程。书法课上,老人们一笔一划书写岁月静好;声乐课中,悠扬歌声传递生活热情;健康管理课里,专业指导助力科学养生。丰富多元的课程吸引了众多老人积极参与,入住老人参学率达 85% 。在这里,老人们在学习中充实自我、结交挚友,晚年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幸福感与日俱增。

3. 游学基地联动化:依托梵净山的生态奇观、朱砂古镇的工业遗韵等独特资源,铜仁市精心打造“一城、一镇、一山、两址”5个老年游学示范基地,将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深度融合。围绕这些基地,开发出红色文化、绿色康养等32 条特色线路,既有追寻革命足迹的热血之旅,也有亲近自然的疗愈之行。2024 年,累计组织游学活动189 场次,参与学员达9925 人次。老人们在旅途中饱览美景、增长见识,在互动交流中丰富精神世界,真正实现了“游中有学、学有所乐”,为老年生活增添了一抹绚丽色彩。

(三)课程创新:满足多元化需求

1. 健康管理类:联合铜仁市人民医院开设《老年膳食营养》《卒中预防》等课程,是铜仁市推动老年教育向健康领域延伸的重要实践。这些课程由专业医生授课,内容科学实用,配套的健康监测设备可实时记录老人身体数据,实现“教育 - 健康管理”闭环,让老人学以致用、防患未然。此外,沿河县官舟镇卫生院在老年学校增设中医理疗室,提供艾灸、推拿等特色服务,将传统医学与养老教育有机结合。年服务量超1.2万人次,老人们在接受知识熏陶的同时,还能享受专业理疗,身心双重受益,晚年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2. 数字技能类:为助力老年人融入数字时代,铜仁市积极开发手机摄影、短视频制作、网上购物等智慧助老课程,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帮助老年人掌握智能设备使用技巧,跨越“数字鸿沟”,让他们也能畅享数字生活的便捷与乐趣。同时,碧江区老年大学聚焦老年人安全需求,与金融机构合作开设防诈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形式,增强老人防骗意识。自课程开设以来,成效显著,老年人电信诈骗发生率下降 47% ,切实守护了老年人的“钱袋子”,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一份安心与保障。

3. 社会参与类:组建银龄志愿服务队,是铜仁市激发老年群体社会价值、构建老年教育新生态的创新之举。这支由老年学员组成的队伍,充分发挥经验丰富、威望较高的优势,深入社区开展政策宣讲、纠纷调解、关爱孤寡老人等活动,成为基层治理的“银发力量”。2024 年,全市老年学员参与志愿服务达4156 人次,他们在奉献中收获成就感,实现了从“受教育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转变。这种“教育- 价值实现”的正向循环,不仅丰富了老年教育内涵,更让“银发力量”在社会建设中持续绽放光彩。

(四)技术赋能:构建智慧养老教育平台

铜仁市积极推进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全方位智慧养老教育新模式。开发“铜仁老年教育”APP 构建线上学习平台,集成课程直播、活动报名、健康档案管理等功能,目前已吸引12.6 万用户注册,累计学习时长突破500 万小时;在社区老年学校配备跌倒报警手环、睡眠监测床垫等智能设备,实现健康数据实时同步至子女手机和社区服务中心,将应急响应时间压缩至3 分钟内;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员学习行为和健康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精准识别高血压等慢性病高发群体,自动推送《低盐饮食指南》等个性化课程并安排医护随访,形成“学习- 健康- 服务”闭环管理体系。

三、典型案例分析

(一)碧江区“教养医游”综合体模式

铜仁市碧江区创新打造“教育 - 养老 - 医疗 - 文旅”一站式服务综合体,通过空间整合将老年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游学基地集中布局,构建起全链条服务体系。在此模式下,老年人可享受无缝衔接的多元服务:早晨在老年学校研习书法陶冶情操,午间于日间照料中心安心用餐休憩,下午接受社区医生专业健康评估,周末还能参与梵净山游学活动亲近自然。这一创新实践成效显著,不仅使老年人日均活动时间从2.1 小时延长至5.8 小时,医疗支出下降 22% ,更将社区养老服务满意度提升至 98.7%,为老年群体绘就了幸福晚年的美好图景。

(二)松桃县“民族特色+ 老年教育”模式

铜仁市松桃县探索“非遗传承 + 产业赋能 + 社会认同”三位一体老年教育新路径,在老年学校开设苗绣、土家山歌等非遗课程,组建“银龄艺术团”开展文化展演,2024 年累计演出86 场次,吸引观众超10 万人次,让传统文化在银发群体中焕发新生。同时创新产业联动模式,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发苗绣文创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实现老年学员人均年增收1.2 万元,将文化技艺转化为经济价值。该模式不仅有效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更通过价值创造增强老年人社会认同感,构建起“文化养老- 产业反哺- 社会参与”的良性循环,获评“全国老年教育创新案例”,为新时代老龄事业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四、挑战与对策

(一)资源分配不均

针对农村地区老年学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覆盖率仅 41% 且师资缺口达 60% ,铜仁市创新实施“城乡教育联盟计划”,通过构建“城市支援农村、线上赋能线下”的协同机制,组织城市优质老年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推动课程资源、教学设备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同时建立“银龄讲师”流动库,统筹调配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等优质师资,以定期巡讲、短期驻校等方式缓解农村师资短缺难题。这一系列举措有效缩小了城乡老年教育差距,为农村老年人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针对部分社区学校存在的课程单一、个性化服务不足问题,铜仁市采取双轨并进的改革措施:一方面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建立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制度,通过动态监测与量化考核推动课程优化;另一方面开发“课程超市”智能系统,整合书法、声乐、非遗手作等多元化课程资源,赋予老年人自主组合课程的权限,实现从“统一配餐”到“自助点餐”的服务转型。这两项举措协同发力,既通过星级评定倒逼服务提质,又以技术赋能满足个性化需求,有效破解了社区老年教育同质化困境。

(三)可持续性风险

为破解老年教育过度依赖财政补贴、市场化运作能力薄弱的发展瓶颈,铜仁市创新推行“公益+ 市场”双轨并行机制:一方面筑牢公益底线,对书法、健康养生等基础课程实行全免费开放,保障老年群体基本教育权益;另一方面激活市场动能,针对梵净山游学、非遗文创开发等高端增值服务,建立“政府补贴 + 个人付费 + 社会捐赠”的成本分担体系,同时通过PPP 模式引入专业机构参与场馆运营、课程开发,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一改革既确保了老年教育的普惠性,又培育了自我造血能力,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五、结语

铜仁市在社区老年教育与养老服务融合上的探索,生动诠释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需求导向、技术赋能”原则的实践价值,为老龄化社会治理提供了本土化方案。立足当下成效,未来更需以开放姿态拓展发展空间:通过跨区域协同共建“黔东老年教育走廊”,实现资源互通、文化共融;创新代际融合模式,开发“老少同堂”课程,让老年教育成为打破社会隔离、促进代际共情的纽带;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吸收日本“社区综合照护体系”的精细化服务理念、新加坡“乐龄学院”的终身学习设计,推动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如此多向发力,既能巩固现有成果,又能激发创新动能,最终构建起覆盖全域、多元共治、开放包容的老年教育新生态,为“银发时代”注入更多活力与温度。

参考文献:

[1] 邹伟琦 . 积极老龄化下社区老年教育养教结合路径研究——以柳州市为例 [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 2025, 31(03): 109-114.

[2] 邱婉玉 . 城市社区老年教育协同治理研究 [D]. 上海师范大学 , 2025.

[3] 圣莉, 朱高立. 智慧技术服务江苏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意义与现实路径 [J]. 唯实 , 2024, (12): 77-80.

[4] 董峰. 社区老年教育养教结合模式研究 [J].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 2024, (02): 31-33.

第一作者:练文,女,1991 年9 月生,贵州,壮族,教育学学士,讲师,主要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第二作者:陈建康,男,1989 年 10 月生,贵州,侗族,管理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劳动教育相关研究。

课题:铜仁市教育局,《铜仁市社区老年教育养教结合模式探究》,编号 TRSQ202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