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黄婷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第一小学 341600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非遥不可及的“高端目标”,而是植根于日常教学的“基础工程”。它不是要求学生做出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他们在面对数学问题时,敢于跳出固有思维,用独特的视角思考、用灵活的方法解决。结合人教版教材特点与一线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需从“解构思维定式”“激活自主探索”“包容多元表达”三个维度入手,让创新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然习惯。
本文旨在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策略,通过解构思维定式、激活自主探索、包容多元表达三个维度,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建议,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解构思维定式,在" 非常规" 中播撒创新种子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容易被 " 标准解法 "、" 唯一答案 " 束缚。培养创新意识,首先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式,让学生意识到" 数学不止一种解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 " 开放式计算任务 " 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例如,在教学 " 两位数乘一位数 " 时,教材通常以 "12×3" 为例,给出 "10×3=30 , 2×3=6 , 30+6=36" 的标准算法。但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 不用课本的方法,你还能怎么算出 12×3? " 这种开放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实际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解法:有的学生想到"12+12+12=36" ,这是对乘法本质的回归;有的学生拆分 "3=2+1" ,得到 "12×2=24 , 12×1=12 , 24+12=36" ,体现了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甚至有学生借助小棒摆法,先算 "6×3=18" ,再翻倍得到 36,展现了个性化的转化思维。这些 " 非标准解法 " 虽然形式各异,但都体现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创造性应用。
教师对这些多样化解法的肯定和鼓励至关重要。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就会更有信心尝试不同的思路,逐渐形成 " 敢于创新 " 的思维习惯。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活自主探索,在" 真问题" 中培育创新能力
创新往往源于对问题的主动探究。当学生面对 " 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 的真实问题时,创新意识会自然萌发。教学中应减少 " 指令性操作 ",增加 " 探究性任务 ",让学生在试错、调整、优化中体验创新。
在 " 图形的面积 " 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 " 测量不规则树叶面积 " 的任务。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学生无法直接套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必须自主寻找方法。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展现出丰富的创造力:
有的学生采用 " 数方格 " 法,把树叶放在方格纸上数出大概面积;有的学生运用 " 转化法 ",将树叶描在硬纸板上剪下,与已知面积的正方形硬纸板比较重量,推算面积;还有的学生使用 " 分割法 ",把树叶近似看成几个三角形拼接,估算总面积。这些方法虽然并不完美,但都是学生基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创新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方法,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尝试优化和改进。这种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不仅让学生应用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包容多元表达,在" 个性化" 中绽放创新火花
数学表达的多样性是创新意识的外在体现。同一道题的思路、同一规律的呈现,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种 " 个性化表达" 正是创新的萌芽。教师要尊重并鼓励这些差异,为创新提供包容的土壤。
在教学 " 分数的初步认识 " 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 "1/2"。学生的表达方式可能多种多样:有的学生画 " 一个圆分成 2 份,涂出 1 份 ";有的学生画 " 一条线段分成 2 段,标出其中 1段 ";有的学生用文字描述 " 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 2 人,每人得到的那一份 ";甚至有学生用手势比出 " 一根绳子对折后其中一段 "。这些表达虽形式不同,但都准确抓住了 " 平均分 " 和 " 部分与整体关系" 的本质。
教师通过展示、交流这些个性化表达,让学生感受到 " 创新不必复杂,独特的理解就是创新 ",从而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表达数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结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5 年版)》要求的重要举措。本文从解构思维定式、激活自主探索、包容多元表达三个维度,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策略。
首先,解构思维定式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式计算任务、延迟评价、展示多种解法等策略,帮助学生打破 " 标准解法 " 和 " 唯一答案 " 的束缚,意识到数学学习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其次,激活自主探索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真实情境问题、提供探索工具和资源、鼓励合作交流等策略,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深度学习理论和项目式学习方法为这一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最后,包容多元表达是创新意识的外在体现。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多样化表征、提供表达平台、尊重不同观点等策略,为学生创造一个包容多元表达的环境,让他们在个性化表达中绽放创新火花。
总之,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意识培养,核心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 " 敢想、敢试、敢说 " 的状态。它不需要刻意设计 " 高深课题 ",而是融入每一节课的细节:允许学生提出 " 奇怪 " 的问题,鼓励学生尝试 " 不一样 " 的解法,欣赏学生 " 个性化 " 的表达。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 " 我的想法有价值 ",创新意识便会悄然生长,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重要能力。
参考文献
[1] 盛明云 .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 天津教育 , 2024(1): 1-3.
[2] 周喜刚.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意识培养策略[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2023(1): 45-47.
[3] 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5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