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合式成长空间构建—小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困境与突破策略

作者

钟睿

武平县实验小学 福建武平 364300

引言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良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孩子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助力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然而,当前小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何突破这些困境,构建融合式成长空间,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合作,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困境

(一)家庭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偏差与能力缺失

多数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系统认知,将心理健康简单等同于情绪管理或行为规范,过度聚焦学业成就而忽视情感需求与人格培养。在教养方式上,部分家长采用专制型或放任型的教育模式,前者以高压管控压抑孩子心理需求,后者以“快乐教育”为由忽视必要的心理引导,两种极端均可能加剧儿童心理压力或价值观偏差。

(二)学校层面:家校协同机制的形式化与功能弱化

学校虽然设立了心理辅导室等机构,但与家庭的沟通多停留在“问题发生后反馈”的被动层面,缺乏以预防为主的共建机制。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在开展家校合作时,缺乏标准化的心理教育话术体系,沟通内容常局限于行为表现描述,难以深入心理动因分析与干预方案共创。从而导致家校心理共育工作因专业性不足而流于形式,无法形成系统性的教育合力[1]。

二、突破小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困境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家校社三维联动的协同教育体系

构建家校社三维联动的协同教育体系,要打破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为家庭和社会提供专业指导;家庭要积极参与,配合学校完成教育任务,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社会则需提供资源支持,如心理服务、实践场所等。在具体实施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校合作活动,如家长会、亲子工作坊等,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同时,与社区、心理咨询机构等社会力量建立合作关系,引入专业的心理教育资源。社会机构可开展面向家庭的心理健康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能力。

以福建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能成功”的教学为例,首先,学校方面,教师通过开展自信小测试、分享成功故事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信的重要性,同时布置家庭任务,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寻找自己的优点,并制作“优点卡片”。在“成功小锦囊”的教学中,学校可以邀请社区内的成功人士走进课堂,为学生分享他们的成功经历和经验,让学生了解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掌握一定的方法。其次,家庭方面,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任务。在制作“优点卡片”时与孩子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此外,家长还与孩子一起讨论成功的定义,分享自己的成功故事,让孩子明白成功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还包括在生活中克服困难、实现小目标等。最后,社会方面,社区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内的成功企业和机构,让学生亲身感受成功的氛围。心理咨询机构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家长和孩子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通过家校社三维联动,学生的自信心能够得到显著提升,更加清楚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家长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和社会的合作,更加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 [2]。

(二)建立资源整合与动态调配的支持机制

建立资源整合与动态调配的支持机制,需要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配。学校应建立资源数据库,收集和整理各类心理教育资源,如教材、课件、视频、心理咨询师信息等。同时,与家庭和社会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在资源调配方面,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灵活分配资源。此外,还要建立资源评估机制,定期对资源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资源的配置。

以福建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会适应”的教学为例,学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区教育局整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上获取相关资源。在“适应自己的性别角色”的教学中,从资源平台上下载了适合六年级学生的性别角色认知课件,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时,联系平台上的心理咨询师,为有性别角色认知困惑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对于“生活难免有烦恼”的教学,根据学生的烦恼类型,动态调配资源。针对学习压力大的学生安排学习方法指导讲座;针对人际交往存在问题的学生组织小组辅导活动。此外,还可以和社区合作,在社区内开设“家长烦恼倾诉室”,为家长提供倾诉和交流的平台,同时邀请心理咨询师定期坐诊,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建议。在“竞争与合作”的教学中,学校利用资源平台上的视频资源,组织学生观看了关于竞争与合作的经典案例,并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资源整合与动态调配支持机制的帮助下,学生能够学会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和角色,提高应对生活中烦恼的能力,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性。家长也在资源平台和社区中获得了更多的心理教育资源和帮助,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3]。

(三)创新沉浸式体验与认知重构的教育模式

创新沉浸式体验与认知重构的教育模式,旨在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和思考,从而实现认知的重构和心理的成长。沉浸式体验可以通过心理剧、沙盘游戏、角色扮演、实地参观等方式实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各种生活场景和心理状态。在认知重构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认知和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认知,并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同时,家庭也应参与到沉浸式体验中,通过亲子共同参与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促进孩子的认知重构。

以福建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会生活”的教学为例,首先,在“生活七巧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活体验周”活动。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体验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不同场景。在家庭生活体验中,学生扮演家长的角色,负责一天的家务劳动和照顾家人;在校园生活体验中,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如食堂管理、卫生检查等;在社会生活体验中,学生到社区的超市、医院等场所进行实习。通过这些沉浸式体验,他们能够深刻体会到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更加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辛苦。其次,在“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教学中,学校可以举办“健康生活博览会”,学生参观健康饮食展览、参与体育锻炼体验、聆听健康专家讲座等,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组织“健康生活打卡”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记录每天的健康行为,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和家长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最后,对于“网络是把双刃剑”的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关于网络使用的心理剧,通过剧中人物的经历,展现网络带来的便利和危害。在表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正确使用网络,避免沉迷网络。同时,邀请网络安全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为学生和家长普及网络安全知识。通过沉浸式体验与认知重构的教育模式,学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健康、合理地生活,在体验中学会了换位思考,增强了责任感和自理能力 [4]。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突破,构建融合式的成长空间,不仅在于整合家校社的教育资源,更在于建立一种基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协同教育范式。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可以从构建家校社三维联动的协同教育体系、建立资源整合与动态调配的支持机制、创新沉浸式体验与认知重构的教育模式等方面入手,突破小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困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整合作用,以高质量的融合式成长空间保障小学生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邢小妍 . 小学高年级家庭仪式、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24.

[2] 杨雪. 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研究[C]//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 . 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教育教学水平提升项目会议论文集. 廊坊市第十小学;,2024:68- 72.

[3] 杜元廷. 快乐成长为“ 心” 护航——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J].科幻画报 ,2023,(09):30- 32.

[4] 钟妙纯 .“ 三全育人” 视域下小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 [J]. 当代教研论丛 ,2023,9(08):71- 74.

作者简介:钟睿,1987年9月生,女,汉族,福建省武平县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课题信息:本文系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关于 2025 年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 家校社” 三位一体视角下小学家庭融合式心理健康成长空间构建策略探究 》(课题编号 WPJX Y J20258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