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王思文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巨峰路201 号  266100

引言

中央统战工作会议锚定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方向,寄望他们于本职深耕、在改革浪潮中彰显价值。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作为高校人才宝库的重要组成,在学术钻研、技术创新等领域沉淀深厚。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阶段,对人才与智力的需求如潮水般涌来。在此背景下,探索如何巧妙激活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潜在力量,让其智慧与才干更自然地融入地方发展,为区域建设注入持久动能,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时代课题,亟待我们以创新思维与务实举措,寻找其中的破局之道与融合之法 。

1 课题研究现状述评及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统一战线于党的事业的关键意义,强调构建协同联动的大统战工作格局。高校作为知识与人才的高地,党外知识分子在此集聚交融,这里既是党外人才成长的沃土,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作为师资队伍的关键力量,凭借其深厚学识、广泛影响力与多元社会联结,成为塑造校园学术生态、启迪学生思想的重要存在。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凝聚各方智慧,共同绘制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宏伟蓝图,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校园中落地生根,滋养万千学子的成长之路。

2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服务地方的参与机制不完善

当前,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间的沟通协作机制尚待完善与常态化建设。受信息交互渠道相对有限的影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准确把握地方发展需求方面存在一定挑战。与此同时,高校现有的教师服务地方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仍有优化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地方服务的主动性,客观上形成了科研工作与社会服务工作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2.2 资源整合与协同不足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学科与专业分布上较为多元,目前尚未形成紧密高效的协同机制,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协同效应的发挥存在一定提升空间。与此同时,高校与地方在资源统筹共享层面,如资金配置、设备利用等方面,仍有优化的余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进程。例如,部分具备良好应用潜力的科研项目,由于在企业资金引入、市场推广渠道拓展等环节存在阶段性困难,成果产业化进程暂时受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闲置与低效利用。

2.3 政策支持与激励不足

从政策保障维度观察,地方政府与高校针对党外知识分子服务地方发展的制度性设计尚存在优化空间。在资源支持层面,专项经费配置与税收激励机制的构建有待加强;在人才激励体系方面,职称晋升、荣誉评定等环节对服务地方工作的价值认可与政策衔接仍需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地方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3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3.1 构建常态化协同合作机制

可探索构建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组织专题研讨、项目洽谈等活动,增进各方交流,进一步拓宽党外知识分子服务地方的实践路径。

建议考虑在高校内部增设社会服务协同管理部门,整合资源力量,系统谋划党外知识分子服务地方工作,科学制定服务规划,强化服务项目的过程监督与动态管理。

3.2 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

尝试探索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通过组建跨学科的党外知识分子服务队伍,将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特长加以融合,进而凝聚起服务地方发展的有效力量。以乡村振兴工作为例,可考虑搭建由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专家构成的团队,为地方制定综合性的发展规划。

可以进一步推动高校与地方的深度合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科研设备、数据信息等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高效利用。与此同时,积极鼓励高校与企业开展多元化合作,通过共建研发中心、产业基地等方式,逐步打通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路径。

3.3 完善政策支持与激励体系

建议地方政府探索建立专项政策体系,通过适度的资金引导与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项目创造更为有利的实施条件。

可考虑优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将服务地方发展的实际成效纳入多元化评价维度,对在服务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党外知识分子给予相应激励,进一步激发其服务地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4 采取“五结合”,多管齐下做好思想政治引领

以固本强基之态,将思想政治引领深植于制度建设沃土。通过构建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筑牢坚实保障。在工作机制层面,不断探索优化路径,完善各级党组织协同联动模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明确责任分工,强化领导效能。在考核评价方面,创新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以柔性量化方式衡量思想政治引领成效,避免生硬的硬性规定。始终秉持 “四尊重” 理念,将其融入制度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以春风化雨之势,营造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推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行稳致远 。

在汇聚党外知识分子智慧与力量的征程中,若将思想政治引领比作指引前行的明灯,人文关怀则似滋养心灵的春雨,二者相辅相成,方能构建凝心聚力的良好格局。以尊重为基石,充分考量党外知识分子在多方面的诉求,让共识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同时,秉持细腻且敏锐的关怀意识,洞悉党外知识分子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以点滴温情传递组织的牵挂,使其在前行道路上感受到温暖与支持。高校统战部门不妨搭建多元互动桥梁,通过策划兼具文化底蕴与趣味性的联谊活动,为党外知识分子创造自然交流的契机,悄然浸润人心,深化党外知识分子与统战部门之间的情感联结 。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高校可进一步以更具温度与深度的方式,探索党外人士的多元价值,唤醒这份沉睡的智慧资源。通过精心搭建思想碰撞的桥梁、拓展多元融合的路径,让党外人士在统战工作的广阔舞台上,找到施展才华的契合点,使他们的真知灼见与独特视角,成为推动统战工作前行的鲜活力量。

结束语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价值值得关注。现阶段,服务体系的构建尚存在部分提升空间。通过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强化资源统筹共享、采取“五结合”,多管齐下做好思想政治引领、优化政策引导体系等路径,促进校地合作向纵深发展。这不仅能够为地方发展注入智力动能、夯实人才储备,也将为高校与地方的良性互动提供新的可能。后续研究可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持续深耕,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机制,逐步拓展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服务地方的广度与深度。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 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 : 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伟力[J]. 中国民族,2022(8):7-9.

[2] 李少琳,牟晓阳 .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路径和载体研究 [J].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6):59-62.

[3] 杜成敏,安佳宝,卢蕊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进路[J].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3):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