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技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运用探析
霍迪
身份证号码:210903198711300020
引言
水土流失作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土壤资源、水资源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水土保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生态治理需求的提升和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加剧,现有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常见水土保持技术及其作用机制
1.1 工程技术
工程技术通过改变地形地貌和水流路径,实现对水土流失的直接控制。梯田作为典型工程措施,通过沿等高线修筑阶梯状田块,将长坡化为短坡、陡坡变为缓坡,显著降低坡面径流流速,延长雨水入渗时间。鱼鳞坑则是在坡面上开挖半月形坑穴,坑内可蓄积雨水并种植植被,坑壁和坑内植被共同发挥作用,拦截坡面径流的同时,也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实现固土保水的双重功效。
1.2 生物技术
生物措施是以植物的生态功能为对象,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改善水土保持情况。植被的冠层就像是一把伞,在降雨时,可以截流降雨,并且降低降雨对于地表的作用,从而减少溅蚀作用。待降雨经过植株的冠层后经过枯枝落叶层的沉降后进入土壤内,此过程一方面对雨水的流速进行了进一步的阻滞,另一方面枯枝落叶层的腐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的结构,增强了土壤的有机质,提高了土壤的入渗能力。植物的根系就像生物锚杆一样在土壤内纵横分布,从而锚固了土壤中的颗粒,提高了土壤的抗剪强度,避免了土壤的滑塌与垮塌。
1.3 农艺技术
农艺措施主要是通过改变耕作及农田管理措施,提高土壤自身的保水耐蚀能力。等高耕作,沿等高线翻耕下种,形成小的垄沟与土埂,地形变化可以减弱坡面径流流速,提高雨水的入渗机率,降低水土流失。覆盖耕作采用秸秆、地膜等材料覆盖地面,可以减轻土壤水分蒸发,维持土壤墒情;还可以隔断雨滴对土壤直接打击,保护土壤结构不受扰动,降低径流冲刷力。
1.4 管理技术
技术手段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制度和组织保障。水土保持政策法规制定与落实明确了水土流失防治的目标及责任主体和责任行为,通过对开发建设行为依法约束、以政策调控,遏制由于不合理人类活动而加剧的水土流失。监测网络体系建设通过现代的监测技术手段和监测方法对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情况实时掌握,为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是通过经济补偿对水土保持工作效果较好的地区和人给予相应补偿,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工作。
二、水土保持技术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适应性问题
各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存在极大差异,而在现有水土保持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中,经常忽视地区差异化特征,有的技术在某地适用,但推广到另一地区中时,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不能充分实现预期的目标。一些在湿润区适宜的造林营林方法,应用在干旱半干旱区时,受水分环境的约束,林木存活率低,水土保持功能的发挥有限。
2.2 资金与技术投入不足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一项耗时长、投入大、需连续不断的资金投入的系统工程,从科技研究、工程建设到后续的养护等需要进行持续的投入。但目前水土保持项目的资金都主要通过政府财政预算的方式进行支付,资金渠道相对单一,社会资本不够活跃,造成投入的资金量较少,有限的资金不能满足高新技术研究、先进仪器设备购置和大规模治理工程的建设要求。在科研资金方面,由于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研发且研发周期长、见效时间长等,企业的积极性和科研机构的主动性不高,因此技术和实用性强、技术效果明显的水土保持新技术相对较少。
2.3 管理与维护不到位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修建后需要长期的专门管理才能发挥持续的效益。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方出现轻视管理、重建设的现象,缺失完善的管理和养护制度,缺少专业的管护队伍。一些梯田、排水沟等工程措施由于得不到定期的养护而造成坍塌、淤堵,进而失去拦泥和排水能力;栽植的林草由于缺少科学抚育,病虫害严重,长势不佳,造成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不能得到有效防治。
2.4 公众参与度低
一些地方的群众水土保持意识薄弱,生态保护意识不足,缺乏对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正确认识。一些水土保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因调整土地,改变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原因,往往不注意统筹兼顾群众的利益和权益,使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宣传引导工作不到位、欠扎实,大家对水土保持科学技术和水土保持政策的知晓率不高,参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社会化意识不强。
三、优化水土保持技术运用的对策
3.1 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
在符合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的基础上,加强水土保持技术研发。积极倡导产学研结合,支持开展水土保持技术联合攻关,研究推广技术成本低、收益高、适应性强的新技术、新产品,如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耐旱植被品种和技术、复杂地形条件下小型工程建筑物等。完善技术推广网络,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示范工作。
3.2 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
健全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在利用和发挥政府财政资金作用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水土流失治理,采用相应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项目、社会组织、个人进行水土保持项目和工程建设上的投资、捐赠、承包等多方面参与其中。此外,还要尝试建立水土保持产业发展基金,发展水土保持的产业,加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3.3 完善管理与维护体系
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主体和管护标准,推行谁受益、谁管护管护原则,明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管护责任单位及管护责任人。强化管护队伍建设,提升管护人员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建立健全动态监测评价制度,依靠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开展水土保持措施运行状况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3.4 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工作,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以及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在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保障群众合法权益,通过利益引导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鼓励群众参与水土保持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反馈机制,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结语
水土保持技术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核心手段,其有效运用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剖析常见水土保持技术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当前技术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对策。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完善管理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多技术协同、多主体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 旭 妍 . 水 土 保 持 技 术 在 水 土 流 失 治 理 中 的 运 用 探 析 [J]. 低 碳 世界,2025,15(05):25-27.
[2] 杜为 成.3S 技术 在水 土保持 与荒漠 化治 理中的 应用 [J]. 农业 灾害 研究,2021,11(0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