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小学教育的路径
袁静
大连大学 116622
一、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小学教育,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养成绿色生活习惯。然而,目前小学教育中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入仍存在诸多不足,探索有效的融入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小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从小了解生态环境现状,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储备力量。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入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生态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学习生态文明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参与环保实践活动,能够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小学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思想,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
三、当前小学教育中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现行小学课程体系中,虽然部分学科涉及生态环境相关内容,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往往分散在不同学科,没有形成独立且连贯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较为零散,难以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此外,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资源相对匮乏,教材内容更新滞后,无法及时反映最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解决措施。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在传授生态文明知识时,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讲解教材内容为主,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参与度不高,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身参与到生态保护实践活动中,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校园文化氛围不足
部分小学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元素重视不够,校园内缺乏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宣传标语、景观设计和文化活动。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难以时刻感受到生态文明理念的熏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行为习惯。
(四)家校社协同不足
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然而,目前家庭教育中,家长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部分家长自身生态意识淡薄,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示范和引导。社会层面,缺乏与小学教育紧密结合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和活动平台,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同机制尚未有效建立,难以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的合力。
四、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小学教育的路径
(一)优化课程设置
1. 整合学科内容:深入挖掘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美术等学科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元素,进行系统整合。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讲解描写自然景观、生态保护主题的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在科学课上,教授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运行规律;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和生态保护的责任与义务 。
2. 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可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特色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校本课程。如在沿海地区,可开设海洋生态保护校本课程;在山区,可开发森林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相关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和实践性,采用图文并茂、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教学方法
1. 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教师应突破传统讲授法的局限,采用情境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创设生态环境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生态破坏的后果,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开展以“校园垃圾分类”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调研、设计方案、实施行动等环节,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 。
2. 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比重,组织学生开展生态调查、环保实验、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宣传等实践活动。学校可与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环保企业、污水处理厂等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和环保技能。
(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1. 打造生态校园景观: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生态文明元素,如建设校园生态花园、雨水收集系统、垂直绿化墙等。通过这些生态景观的设计,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亲近感和保护意识。同时,在校园内设置生态文明宣传标语、宣传栏,展示生态环境知识和环保成果,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氛围。
2. 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定期组织开展生态文明主题的文化活动,如生态绘画比赛、环保手抄报展览、生态故事演讲比赛、校园环保之星评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生态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家校社协同
1. 强化家庭教育引导: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册等方式,向家长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生态意识,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如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做好垃圾分类等。同时,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如家庭绿植养护、社区环保志愿活动等,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2. 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应积极参与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为学校提供支持。政府可加大对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资金投入,建设更多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社会组织可开展面向小学生的生态科普讲座、环保公益活动;企业可开放工厂、生产基地,让学生了解绿色生产流程和环保技术应用。学校应主动与社会各方建立合作关系,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五、结论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小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未来公民具有深远意义。面对当前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加强家校社协同等路径,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完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小学教育的方式方法,为建设美丽中国培养更多具备生态意识和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民 . 生态文明教育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 杨昌举 .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与实施路径 [J]. 中国林业教育,2018(03):1 - 5.
[3] 李彩娜,等. 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4):48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