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

作者

孙健

320411198501152216

摘要:本文聚焦电力及其自动化领域,深入剖析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关键意义、面临挑战,阐述涵盖暂态过程建模、稳定性分析方法、控制策略制定的核心技术要点,探讨从数据采集、模型构建到策略实施全流程的实施要点,研究基于多技术融合、智能算法、协同优化的创新手段,分析人员专业素养提升与制度保障完善的关键环节,旨在保障电力系统在遭受大扰动后迅速恢复稳定运行,为社会供能筑牢根基。

关键词: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电力及其自动化

一、引言

在电力及其自动化领域,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保障社会生产生活有序开展的基石。其中,暂态稳定性作为电力系统面对大扰动时维持同步运行的能力,关乎着电网的安全与可靠。诸如短路故障、大容量机组跳闸等突发状况,若系统无法在暂态过程后恢复稳定,将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大面积停电,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深入探究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电力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二、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的意义与挑战

暂态稳定性分析意义深远。一方面,从保障供电可靠性而言,精准判断系统在遭受大扰动后的暂态稳定状态,能够为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避免停电事故扩散,确保关键负荷持续供电,维持医院、交通枢纽等重要场所的正常运转,守护社会稳定。

另一方面,对电力设备寿命影响重大,不稳定的暂态过程会使设备承受过高电压、电流冲击,加速绝缘老化、机械磨损,通过提前预判并优化控制,可减轻设备损伤,延长使用寿命,降低设备更换成本,提升电力系统的经济性。

然而,实现精准分析与有效控制面临诸多挑战。复杂的系统结构是首要难题,现代电力系统集成了大量发电机组、输电线路、变电站以及多样化负荷,各组件相互关联、动态特性各异,构建精确反映暂态过程的数学模型困难重重,给稳定性分析带来极大不确定性。

扰动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增加难度,大扰动形式丰富,不同故障位置、类型及持续时间对系统冲击各异,且故障发生具有随机性,难以穷举所有可能场景进行分析,要求分析方法具备高度通用性与适应性。

三、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核心技术要点

暂态过程建模是基础,综合考虑发电机组的机电暂态特性,运用派克变换建立精确的发电机模型,表征转子运动、电磁暂态过程;对输电线路,基于分布参数模型准确描述行波传播、电磁耦合效应;针对负荷,依据不同类型负荷特性构建静态或动态负荷模型,如实反映负荷在扰动下的变化,通过精细建模还原电力系统暂态全貌。

稳定性分析方法是关键,常用的有等面积定则,基于能量守恒原理直观判断系统暂态稳定性,通过比较加速面积与减速面积确定系统能否恢复同步;数值积分法如改进欧拉法、龙格 - 库塔法,通过对系统微分方程离散求解,模拟暂态过程中各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轨迹,精准分析稳定性;特征值分析法求解系统状态矩阵特征值,依据实部正负判断系统阻尼特性与稳定性,为稳定性评估提供量化依据。

控制策略制定为核心目标,紧急控制策略包含切机、切负荷、快关汽门等措施,在系统濒临失稳时迅速调整功率平衡,如短路故障引发功率缺额时切除部分非关键负荷,保障系统频率稳定;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灵活交流输电系统(FACTS)装置控制,如静止无功补偿器(SVC)、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实时调节无功功率,稳定电压,增强系统抗扰动能力;优化协调控制结合广域测量系统(WAMS)数据,统筹多种控制手段,依据系统实时状态动态分配控制任务,实现最优控制效果。

四、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全流程实施要点

数据采集阶段,广泛部署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MU)、故障录波器等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发电机组转速、母线电压、线路电流等关键数据,确保数据高精度、高同步性;利用高速通信网络将数据快速传输至控制中心,为后续分析与决策筑牢数据根基。

模型构建环节,依据采集的数据及系统详细参数,结合上述建模技术构建电力系统暂态模型,在模型中准确嵌入设备特性、网络拓扑、负荷变化规律,通过仿真验证模型准确性,根据验证结果微调模型参数,使其高度契合实际系统。

策略实施过程,控制中心根据稳定性分析结果,迅速下达控制指令至执行机构,如发电厂、变电站;执行机构精准、快速执行切机、切负荷、调节 FACTS 装置等操作,同时实时反馈执行情况,控制中心依据反馈优化后续控制策略,确保系统在扰动后尽快恢复稳定。

五、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的创新应用

多技术融合提升精度,将卫星遥感、气象监测与电力系统分析结合,卫星遥感提供区域电网宏观运行环境信息,气象监测实时采集气温、风速、湿度等数据,与系统内部监测数据融合,提前预判自然因素引发的扰动,优化暂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决策,增强系统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智能算法深度赋能,运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挖掘系统运行数据深层规律。基于神经网络构建暂态稳定性预测模型,提前感知系统潜在不稳定趋势;采用智能优化算法,如粒子群优化,对控制策略参数进行实时优化,适应系统工况变化,提升控制效果,实现智能化稳定控制。

协同优化保障系统稳定,基于 WAMS 实现全系统各层级、各区域的协同控制。发电厂、变电站、调度中心之间信息共享、协同动作,如区域电网间通过联络线协调功率交换,根据局部扰动实时调整全局控制策略,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抵御大扰动,提升电力系统整体暂态稳定性。

六、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的关键环节

人员专业素养提升是内在动力,开展涵盖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电力电子、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培训,培养人员掌握暂态建模、稳定性分析方法、控制策略制定、智能算法应用技能;组织实战演练,模拟电力系统各类大扰动场景,锻炼人员应急处置、快速决策能力,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满足技术要求。

制度保障筑牢根基,国家与地方完善法规标准,明确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规范、设备质量标准、监测数据管理要求;电力企业建立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数据采集、模型构建、策略实施、运维升级各环节流程,各环节责任到人;设立考核机制,将系统暂态稳定指标、停电事故发生率与部门、个人绩效挂钩,激励员工保障系统有效运行,确保制度落地生效。

七、结论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多领域关键举措。通过剖析意义挑战、构筑核心技术要点、落实全流程实施、探索创新手段并紧跟未来趋势,有望显著提升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为电力及其自动化开启安全、稳定供能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孙元章.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的统一理论与方法[C]//2003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3:416-423.

[2] 崔凯. 电力系统概率暂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6. DOI:10.7666/d.Y1049158.

[3] 陈世明,余翔,张微,等. 计及故障持续时间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布式控制[J]. 控制理论与应用,2024,41(5):905-913. DOI:10.7641/CTA.2023.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