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铁矿深孔爆破技术创新应用与优化设计
李彬
420801198404281158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工业领域对于铁矿的需求量不断提升,为了全面满足日益增长的矿产资源需求,针对井下铁矿深孔爆破技术的优化设计与创新应用研究分析,成为了钢铁行业的共识。井下铁矿开采面临复杂地质条件与高地应力环境,传统开采技术在效率、安全性及经济性方面存在局限性,难以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求,而深孔爆破技术整体开采效率高、单次爆破量大,并且作业周期较短,成为井下铁矿开采的核心技术手段。因此,井下铁矿深孔爆破技术的创新应用与优化设计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深孔爆破技术概述
深孔爆破技术是在工程爆破领域广泛应用的高效施工技术,通常指炮孔直径大于50mm、孔深超过 5m 的爆破作业方式。该技术通过在岩石或矿石中钻孔、装药、起爆,利用炸药爆炸产生的能量破碎介质,实现大规模开挖或矿石开采。相比浅孔爆破,深孔爆破单次作业量大、效率高,能显著减少钻孔、装药等辅助工序时间,降低单位工程量成本。在施工流程上,深孔爆破需依次完成钻孔、装药、填塞、联网起爆等环节。钻孔精度直接影响爆破效果,需根据介质特性选择合适的孔径、孔深及孔网参数;装药过程需精准控制装药量与装药结构,常采用连续装药、间隔装药等方式优化爆破能量分布;填塞质量则关系到爆炸能量利用率,合理填塞可有效防止冲炮现象。随着技术发展,深孔爆破不断与电子雷管、高精度起爆系统、计算机模拟等技术结合,实现爆破参数精准设计与过程智能控制,在矿山开采、水利水电、道路建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工程施工向高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井下铁矿中应用深孔爆破技术的参数要求
在井下铁矿开采中,深孔爆破技术的参数设置直接决定爆破效果、矿石质量与开采安全,需结合矿体赋存条件、地质结构及开采工艺进行精细化设计。孔径方面,通常采用 60-110mm 的炮孔直径,较小孔径适用于矿岩稳定性好、块度要求高的场景,而大孔径则可提高单次爆破量,但对钻孔设备要求更高;孔深一般控制在 15-30m ,过深易导致钻孔偏斜、装药量不均,过浅则无法发挥深孔爆破的效率优势。孔网参数设计需兼顾爆破块度与能量利用率,常用的孔距与排距比例约为 1:1.1-1:1.3,孔网密度多在 0.8-1.5 ㎡ / 孔。对于坚硬矿岩或要求较小块度时,需缩小孔网参数;而松软矿岩或大块需求较低时,可适当增大孔网以提高爆破效率。装药结构方面,多采用连续装药与间隔装药相结合的方式,底部加强装药可有效破碎坚硬矿岩,间隔装药则能减少炸药集中释放的能量,降低矿石过度粉碎与贫化率。起爆顺序与延期时间同样关键,多采用微差爆破技术,相邻炮孔间延期时间控制在 15-50ms,既能减少爆破振动叠加效应,又能利用先爆炮孔创造的新自由面,增强后续炮孔的破碎效果。此外,填塞长度需保证在孔深的 20%-30% ,以确保炸药能量充分作用于矿岩,避免冲炮现象。实际应用中,还需通过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对参数进行动态优化,实现爆破效果、开采成本与安全风险的平衡。
三、井下铁矿深孔爆破技术的优化设计
(一)爆破参数动态优化与精准设计
井下铁矿深孔爆破参数的精准设计是提升爆破效果的核心。传统爆破参数多依赖经验设定,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矿体条件。优化设计需建立“动态调整 - 精准匹配”机制:首先,利用地质雷达、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对矿体结构、矿岩物理力学参数进行精细化探测,构建数字地质模型;其次,基于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爆破参数组合进行模拟分析,预判爆破效果,优化孔网参数、装药量与装药结构。例如,针对节理发育的矿岩,可缩小孔网间距、采用间隔装药方式,减少爆破能量损失;对于坚硬矿岩,则需适当增加装药量并优化起爆顺序,提高破碎效率。此外,通过现场爆破试验收集块度分布、爆破振动等数据,反向修正模拟参数,形成“探测 - 模拟 - 试验 - 优化”的闭环设计流程,确保爆破参数与矿体条件的精准匹配,降低矿石贫化率与大块率,提升资源回收效率。
(二)智能化爆破系统与精准控制
引入智能化技术是深孔爆破优化的重要方向。通过构建“感知- 决策- 执行”一体化智能爆破系统,实现爆破过程的精准控制:在感知层,利用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钻孔深度、装药量、岩体应力等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上传至中央控制系统;决策层基于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对爆破参数进行实时诊断与优化,如根据矿岩硬度变化动态调整装药量;执行层则依托高精度电子雷管起爆系统,实现微差爆破时间误差控制在毫秒级,确保爆破顺序与能量释放的精准性。例如,某井下铁矿应用智能爆破系统后,通过电子雷管精确控制起爆时差,使爆破振动强度降低 30% ,有效保护了巷道围岩稳定性。此外,智能化系统还可集成无人机巡检、机器人装药等功能,减少人工干预,降低安全风险,推动爆破作业向无人化、自动化方向升级。
(三)绿色环保与安全协同优化设计
井下铁矿深孔爆破的优化需兼顾绿色环保与安全要求。在环保层面,通过优化装药结构与起爆方式,减少粉尘、有害气体的产生:采用水炮泥填塞、泡沫炸药等新型材料抑制粉尘扩散;通过分段爆破、优化延期时间降低空气冲击波强度。在安全方面,建立爆破振动监测预警系统,实时评估爆破对周边巷道、采空区的影响,结合岩体稳定性分析,动态调整爆破参数。例如,针对临近采空区的爆破作业,可采用预裂爆破技术形成减震带,降低振动危害。同时,加强爆破器材管理,利用智能监控系统对炸药储存、运输、使用全流程进行追踪,杜绝安全隐患。通过绿色环保与安全的协同优化,不仅能减少爆破作业对井下环境与人员的影响,还能降低后续通风、支护等环节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推动井下铁矿开采的可持续发展。
四、井下铁矿深孔爆破技术创新应用策略
(一)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爆破全流程模拟与优化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井下铁矿开采场景的虚拟镜像,实现深孔爆破技术的全流程模拟与精准优化。首先,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地质雷达等设备采集矿体地质数据,结合 BIM 技术搭建高精度的矿体数字模型,将矿岩物理力学参数、节理分布、采场结构等信息进行数字化映射。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软件对深孔爆破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炸药爆炸应力波传播、矿岩破碎及抛掷轨迹,分析不同爆破参数对爆破效果的影响。例如,某铁矿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发现,将传统的矩形布孔优化为三角形布孔,并调整起爆顺序为“V”型起爆后,矿石大块率降低了 20% ,爆破效率显著提升。在实际应用中,数字孪生模型与现场监测数据实时交互,形成动态反馈机制。通过在钻孔、装药、起爆等环节部署传感器,实时采集钻孔深度、装药量、振动数据等信息,并同步至虚拟模型,实现虚拟场景与真实工况的同步更新。管理人员可根据实时数据对爆破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如遇矿岩性质突变,及时优化装药参数或起爆时间,确保爆破效果的稳定性。此外,数字孪生技术还可用于爆破安全评估,通过模拟爆破振动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提前制定支护方案,降低安全风险。这种“模拟- 验证- 优化”的闭环模式,使深孔爆破技术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大幅提升了爆破设计的科学性与可
靠性。
(二)智能感知与自动化爆破作业系统集成
智能感知与自动化技术的深度集成是深孔爆破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在钻孔环节,引入自动化凿岩台车,搭载高精度定位系统与智能钻孔控制系统,可根据设计参数自动完成钻孔作业,并实时监测钻孔角度、深度,确保钻孔精度误差控制在 ±1 以内。在装药环节,研发智能装药机器人,通过机械臂实现炸药的精准定量装填,并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装药密度与连续性,避免出现装药不足或堵塞问题。例如,某铁矿应用智能装药机器人后,装药效率提升了 3 倍,且装药量误差率小于 3%⨀ 。在起爆控制方面,采用高精度电子雷管起爆系统,实现微差爆破时间误差控制在1ms 以内,并支持灵活的起爆网络编程,可根据不同爆破需求设置多样化的起爆顺序。同时,将智能感知系统与爆破作业设备深度融合,构建“感知- 决策-执行”一体化的自动化作业体系。例如,通过在采场布置振动传感器、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测爆破对周边岩体的影响,一旦检测到异常数据,系统自动调整爆破参数或暂停作业,确保施工安全。此外,利用无人机巡检系统对爆破效果进行快速评估,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分析矿石块度分布、爆堆形态,为后续优化提供数据支持。智能感知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爆破作业的效率与精度,还显著降低了人工操作风险,推动井下铁矿开采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迈进。
(三)新型爆破材料与工艺的创新应用
新型爆破材料与工艺的研发和应用为深孔爆破技术创新提供了新动能。在炸药方面,开发高能量、低感度、环保型的新型炸药,如乳化炸药、水胶炸药等,相比传统铵油炸药,具有更好的抗水性、安全性和爆炸性能,能有效提高爆破效率。同时,针对井下铁矿开采的特殊需求,研发专用的矿用炸药,通过调整炸药配方,优化爆轰性能,使其更适应不同矿岩条件。例如,某铁矿采用新型高威力乳化炸药后,单位炸药消耗量降低了 15% ,矿石破碎效果明显改善。在起爆器材方面,推广使用高精度电子雷管替代传统导爆管雷管,电子雷管可实现毫秒级甚至微秒级的精确延时,极大提高了起爆网络的可靠性与灵活性,有效减少爆破振动叠加效应。此外,创新爆破工艺也是提升爆破效果的关键。例如,采用预裂爆破、光面爆破等控制爆破技术,在保护周边岩体完整性的同时,提高矿石开采质量;应用毫秒微差爆破技术,通过合理设计延期时间,充分利用先爆炮孔创造的自由面,增强后续炮孔的破碎效果。同时,探索新型爆破工艺,如定向抛掷爆破、聚能爆破等,针对不同的开采需求,实现矿石的精准破碎与抛掷,降低二次破碎成本,提高开采效率。新型爆破材料与工艺的应用,为井下铁矿深孔爆破技术注入了新活力,推动爆破技术向高效、安全、环保方向发展。
(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
井下铁矿深孔爆破技术的创新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首先,整合采矿工程、岩石力学、爆炸力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资源,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从不同角度对深孔爆破技术进行研究与优化。例如,采矿工程师根据矿体赋存条件设计合理的爆破方案,岩石力学专家分析爆破过程中岩体的应力应变规律,爆炸力学专家优化炸药能量释放与传播方式,材料科学家研发新型爆破材料,计算机专家开发智能爆破模拟与控制系统,各学科协同合作,形成创新合力。其次,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企业提供现场试验条件与工程需求,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例如,某高校与铁矿企业合作,研发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爆破参数优化系统,通过分析大量历史爆破数据,建立爆破效果预测模型,可根据实时工况自动推荐最优爆破参数,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使爆破效率提高了 25%⨀ 。此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理念,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借鉴国际上在深孔爆破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结合国内矿山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改进。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仅能加速深孔爆破技术的创新突破,还能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井下铁矿开采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与人才保障,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井下铁矿深孔爆破技术的创新应用与优化设计具有显著价值。钢铁行业能够通过参数优化、智能化升级、绿色安全协同、多学科融合创新等举措,解决传统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未来,应持续探索新技术与深孔爆破技术的融合点,强化技术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进一步提升爆破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安全,推动我国井下铁矿开采行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的方向稳健前行,为钢铁工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艳亮. 深孔爆破技术在井下铁矿开采中的实践探索[J]. 中国金属通报,2024(1):38-40.
[2] 雷光辉 , 闫胜文 . 井下铁矿开采中深孔爆破技术分析 [J]. 科技创新导报 ,2017(11):54,56.
[3] 任江. 井下铁矿开采中深孔爆破技术研究[D]. 山西: 中北大学,2011.
[4] 刘汉斌. 浅析井下铁矿开采中深孔爆破技术[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1).
[5] 李超 . 探索深孔爆破技术在井下铁矿开采中的应用 [J]. 低碳世界 ,2017(2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