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本·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探析

作者

张赛

沈阳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一、危机理论的重构:生态危机成为主导

阿格尔思想的核心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他敏锐地观察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爆发马克思预言的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 [1]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型的、威胁人类生存根基的危机形式——生态危机。这并不是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 的消失,而是它的表现形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为应对经济危机潜能,发展出关键机制:“异化消费”,其主要表现为:

1. 制造虚假需求:资本家通过广告和大众传媒,将消费塑造成幸福和满足的核心来源,诱导人们无止境地追求物质占有。

2. 转移不满: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运用凯恩斯主义政策(如刺激消费、社会福利),暂时缓解劳动异化带来的痛苦,将工人的注意力从生产领域的压抑转向消费领域的“自由”选择。

3. 劳动—闲暇二元论: 人们忍受异化劳动的压抑,期望在消费中获得补偿和虚假的解放感。这种“异化消费”成为支撑资本主义合法性的新支柱。

然而,生态危机的根源正是维系系统稳定的“异化消费”机制。资本主义生产为了满足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必然会对自然资源进行无休止的掠夺,并向环境排放超出其承载能力的废弃物。阿格尔精辟指出:“危机趋势已经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当生态极限被触及,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将从根本上动摇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基础,生态危机遂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结构性矛盾。[4]

二、解放的路径:期望破灭辩证法与生态社会主义构想

(一)应对生态危机,阿格尔提出了一种社会变革的动力机制——“期望破灭的辩证法”,阐述了资本主义逻辑如何导致自身的瓦解:

1. 生态极限显现:无限扩张的生产消费模式遭遇地球资源有限性和生态脆弱性的刚性约束(资源短缺、污染事件、气候变化)。[2]

2. 消费期望破灭:生态危机导致商品生产难以为继(如原材料匮乏、环保成本剧增),社会普遍存在的、被广告刺激的对商品无限丰裕的期望遭遇现实打击而“破灭”。

3. 反思与新期望诞生:期望破灭迫使人们深刻反思:质疑通过异化消费获取幸福的可能性、质疑无限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质疑物质占有的生活方式。由此萌生“新期望”——对非异化劳动、创造性活动、社区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的渴望。

4.激进社会变革:新期望激发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价值观的根本质疑,推动人们要求彻底改变生产组织方式、消费模式及人与自然关系,最终导向消除异化、实现人的解放和生态可持续性的生态社会主义。

(二)阿格尔构想的生态社会主义蓝图核心特征如下:

1. 稳态经济模式:摒弃以无限 GDP 增长为目标,转向以满足人的真实基本需求为宗旨。有计划地缩减破坏性产业(如过度包装),稳定物质和能量消耗于地球生态承载力之内。经济发展注重质量提升、公平分配和福祉改善。[3]

2. 分散化与民主化技术(“软技术”):批判服务于资本积累的高度集中化、官僚化的“硬技术”(如大型核电)。倡导发展小规模、分散化、易于社区民众理解、掌控和维护的“民主技术”(如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生态农业)。其应用要求工人和社区成员的民主参与和决策,打破技术垄断,克服劳动异化。

3. 非异化劳动与人的解放:在稳态经济和民主技术基础上,劳动性质发生根本转变:劳动时间缩短,工作更具创造性和自主性,与社区生活紧密结合。人们摆脱异化消费的奴役,在创造性生产、社区交往及与自然和谐互动中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真实满足。

三、批判性审视与当代启示

(一)阿格尔的理论贡献卓著

1. 深化马克思主义生态维度:通过将生态危机纳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其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源,并论证了生态问题的政治经济本质

2. 批判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异化消费”和“虚假需求”的剖析,深刻揭露资本主义通过操控欲望维持统治。

3. 提供辩证变革逻辑:“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探讨了生态危机如何可能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突出了危机意识觉醒的重要性。

(二)理论面临的挑战与批评:

1. 对危机替代论的质疑:批评者认为阿格尔低估了经济危机在当代的

持续存在与破坏力(如 2008 年金融危机),生态与经济危机常交织互嵌,非简单替代。

2.“期望破灭”路径的复杂性:生态危机显现未必自动导向激进反思和期望转变。危机可能被转嫁(环境不公)或被资本利用(“绿色资本主义”)粉饰吸纳。意识转变充满斗争和不确定性。

3. 构想的实践难题:在全球资本主义和技术路径依赖背景下,实现稳态经济的平稳过渡(尤其发展中国家发展压力)、确保分散化技术满足大规模需求并保持效率,面临巨大现实挑战,构想具乌托邦色彩。

(三)阿格尔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1. 警惕消费主义陷阱:在扩大内需的同时,需高度警惕过度消费模式弊端,批判“异化消费”,倡导理性、绿色、健康的消费文化(如共享经济、二手平台),追求精神富足。

2.强化生态危机系统认知:深刻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将其置于发展全局核心,避免增长凌驾生态承载力(“绿色发展”理念)。[5]

3. 探索多元技术与制度创新在推动大型绿色技术的同时,鼓励支持分散化、社区化、适应当地生态的“软技术”和循环经济(如分布式光伏、社区支持农业CSA),增强基层生态韧性与社区参与。

4. 平衡发展与保护:高质量发展应平衡“度”,在生态阈值内追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更公平的进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李凌波 , 苏百义 . 阿格尔“生态危机论”的逻辑进路 [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22, 44 (07): 8-15.

[3] 王雨辰. 评本·阿格尔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J]. 社会科学动态,1998, (04): 4-6.

[4] 田双双 , 苏百义 . 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3, 35 (02): 71-75.

[5] 杨海军 , 史娇艳 . 本·阿格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J]. 决策与信息 , 2022, (02): 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