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庭教育与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协同路径探索

作者

鲁明玉

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 邮编:610000

摘要:“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学生的品德与未来。”本文在探讨家庭教育与初中学校德育工作协同的新路径,通过分析当前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的现状与挑战,提出具体的协同策略。结合实例,本文阐述了家庭与学校如何通过信息共享、活动联动及评价机制创新,实现德育工作的无缝对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初中学校;德育工作;协同路径

引言: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初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其教育作用不容忽视;而学校作为系统化教育的主体,承担着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当前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影响了德育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探索家庭教育与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协同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现状分析,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的脱节

当前,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在多个关键层面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这不仅影响了德育工作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也对学生品德的全面发展构成了挑战。在目标设定上,部分家长过度聚焦于孩子的学业成绩,将分数视为衡量孩子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从而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这种单一维度的教育导向,使得学生在家中往往只被要求努力学习,而在道德品质的培养上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引导。因此,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可能表现出与学校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如自私、不诚实等,这种差异性的行为表现无疑削弱了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在内容安排上,学校德育工作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如诚信、尊重、责任等道德概念的讲解,但缺乏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这导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德育内容与家庭中的实际生活情境脱节,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某初中开展的“诚信教育月”活动为例,尽管学校在校内营造了浓厚的诚信氛围,但学生回家后,若家长对诚信行为的重视程度不足,未能给予孩子正面的榜样示范和及时鼓励,那么学校德育活动的成果就难以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延续,从而使得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二、协同策略,信息共享、活动联动、评价创新

(一)信息共享

构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平台,是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协同共进的关键一环。学校应充分利用家长会、微信群等多元化沟通渠道,定期向家长详细介绍德育工作的目标与要求,确保家长对学校的德育理念、教育内容有清晰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家长理解学校的教育方向,还能增强家长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家长也应通过这些平台积极反馈孩子在家庭中的品德表现,包括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展现,以及可能存在的成长困惑或不良倾向。这样的双向沟通,既能让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真实情况,又能让家长获取孩子在校的德育表现,双方得以基于共同的信息基础,共同商讨更加精准有效的教育策略。 这种沟通平台的建立,还能有效避免教育盲区,即那些因信息不对称而被忽视的教育领域。通过持续的交流与反馈,家庭与学校能够形成紧密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品德修养的提升。

(二)活动联动

设计并实施跨家庭与学校的德育活动,是深化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协同的有效途径。以“亲子共读”和“家庭美德故事分享会”为例,这类活动不仅能够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还能让学生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和学习优秀的道德品质。一初中推出的“家校共育·美德同行”项目,更是将这一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该项目通过精心策划的志愿服务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社区清洁、敬老院慰问以及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学习,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关爱他人、尊重长辈等传统美德,还在家长的陪伴下,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更促进了家庭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家长在参与过程中,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引导,同时孩子们也在与家长的共同合作中,体验到了团队合作、责任担当等宝贵品质。

(三)评价创新

构建多元化德育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品德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可设计“德育成长手册”,该手册详细记录学生在家庭与学校中的品德表现,如诚信、尊重、责任感等,形成连续、全面的品德成长轨迹。定期,如每学期末,学校会组织评价反馈会议,邀请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基于手册记录进行自评与互评。学生自评鼓励自我反思,识别成长亮点与待改进之处;互评则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与欣赏,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家长评价则提供家庭视角的反馈,增强家校共育的协同效应。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形成了正向激励机制,让学生在肯定与建议中增强自我认同感与责任感,还促进了家庭与学校间的深入交流,共同为学生的品德成长保驾护航。

三、实践案例,家校协同的成效与启示

以初中为例,该校自实施“家校德育协同计划”以来,学生的品德素养取得了显著提升,这一变化在多个方面得到了体现。该校推出的“家校共读一本书”活动,成为了连接家庭与学校德育的桥梁。活动中,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更在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始深入思考书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如诚信、勇气、善良等。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品德教育不再枯燥,而是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该校还创新性地建立了“美德少年”评选机制,这一机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将家庭评价纳入考核范围。学生在家庭中的品德表现,如尊敬长辈、乐于助人、勤劳节俭等,都成为评选的重要标准。这一举措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道德实践热情,他们开始更加注重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行为举止,努力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这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实施,充分证明了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协同的重要性。通过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做人,更在实践中懂得了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这一成果不仅体现在学生的个人成长上,更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了积极力量。

结束语:家庭教育与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协同,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信息共享、活动联动及评价创新,可以有效解决家庭与学校德育脱节的问题,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应继续深化家校合作机制,探索更多符合时代特点的德育协同路径,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薛礼华.家庭教育中融入德育路径的探索[J].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23.

[2]汤昊旸.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J].今天, 2021, 000(004):P.1-1.

[3]江晓君.开展家庭教育助力学校德育工作[J].少男少女, 2021, 000(03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