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低年级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作者

王海针

陕西省商南县城关小学

一、引言

小学数学低年级是学生数学思维启蒙与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然而,受个体认知差异、家庭环境、教学方法等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出现学习困难,表现为知识掌握缓慢、学习兴趣缺失、课堂参与度低等问题。若不及时干预,学困生容易陷入“学习挫败—兴趣下降—成绩滞后”的恶性循环。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学困生转化策略,对保障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数学低年级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一)学生个体因素

1. 认知发展差异: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部分学困生难以快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如加减法的算理)。

2. 学习习惯薄弱:注意力分散、缺乏主动思考习惯,导致课堂知识吸收率低。

(二)教学与环境因素

3. 情感态度消极:多次学习失败引发畏难情绪,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

1. 教学方法单一:过度依赖讲授法,未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设计趣味化、互动化课堂。

2. 家校协同不足:家庭教育缺位或方法不当(如机械刷题),无法有效巩固课堂知识。

3. 评价体系局限:以成绩为单一标准,忽视学困生的点滴进步,打击学习积极性。

三、小学数学低年级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兴趣驱动,点燃学习热情

1. 情境化与游戏化教学:创设生活化情境(如“超市购物”模拟人民币计算),设计数学闯关游戏(如“数字迷宫”练习加减法),将知识融入趣味活动。

2. 多元激励机制:采用“积分卡”“进步之星”等奖励形式,对学困生的努力给予物质与精神双重鼓励,增强学习成就感。

(二)分层教学,夯实知识基础

1. 精准诊断学习漏洞: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绘制学困生“知识掌握图谱”,明确薄弱环节(如“10 以内数的分解”)。

2. 差异化教学与练习:设计阶梯式学习任务,如基础层(计算题)、进阶层(图文应用题),允许学困生分步完成目标,逐步提升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促进有效学习

1. 多感官教学法:利用教具(计数器、七巧板)、多媒体动画(动态演示图形变换),帮助学困生建立具象认知。

2. 合作学习与同伴互助:组建“一对一”帮扶小组,通过合作完成数学实践任务(如测量教室物品长度),在互动中强化知识理解。

(四)家校协同,构建支持网络

1. 定期沟通与指导:教师每月与学困生家长沟通,提供家庭辅导建议(如通过“数楼梯”练习数数,用扑克牌玩加减法游戏)。

2. 家校共育活动:开展亲子数学实践活动(如“家庭数学日”),促进家长参与学习过程,营造轻松的家庭学习氛围。

(五)习惯培养,提升学习效能

1. 专注力训练:通过“舒尔特方格”“听算练习”等游戏,逐步延长学困生注意力集中时间。

2.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用“圈画关键词”“复述解题思路”等方法,养成主动思考与表达的习惯。

四、实践案例与效果分析

(一)案例背景

我班学生一年级学困生小明(化名),课堂注意力不集中,10 以内加减法计算错误率超 60% ,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二)转化策略实施

1. 兴趣激发:用“数学故事绘本”引导小明阅读,结合故事设计加减法问题。

2. 基础强化:通过摆小棒操作,帮助其理解加减法算理,并布置分层作业(每日3 道基础计算题)。

3. 家校协同:家长每日与小明玩“数字接龙”游戏,巩固数感。

(三)转化效果

两个月后,小明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10 以内加减法正确率提升至90% ,主动要求参与班级数学游戏活动,学习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

五、结论与展望

小学数学低年级学困生的转化需以学生为中心,整合兴趣培养、分层教学、家校合作等多元策略。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等创新方法,为学困生转化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支持。教育工作者应持续关注学困生的情感需求与成长动态,助力每一位学生实现数学学习的突破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