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提质增效的实践研究
闫进义
天水市秦州区平南初中;741006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旨在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初中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业水平。然而,在“双减”政策实施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政策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实现初中数学课堂的提质增效,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天水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深入探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分析现存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并进行实践验证,期望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
在“双减”政策实施以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欠佳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教师持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关注知识的单向传递,完全没有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位置,也未充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代数方程教学为例,教师通常直接给出方程的解题步骤,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无法深入领会解方程的内在原理,进而造成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不足。
课堂教学内容也存在明显弊端。一方面,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在讲解知识点时随意增加难度,内容超出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致使学生面对难题产生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仍反复讲解,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极大地压缩了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的空间。
作业设计不合理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以往作业多以书面练习题为主,形式单一,且存在大量重复性题目,学生疲于应付,既加重了作业负担,又无法有效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与“双减”政策中减轻作业负担的要求相悖。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提质增效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目标设计
课堂教学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关键,在于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制定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以一次函数教学为例,基础目标可设置为使学生透彻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与表达式,并熟练掌握基本的图像绘制技巧;提高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运用一次函数分析和解决行程、销售等简单实际问题;拓展目标则着重鼓励学生挖掘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等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分层目标规划,充分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长。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极具实践价值。在几何图形教学时,教师可抛出“如何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独立思考、小组研讨等方式,主动探索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及应用场景,从而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提升课堂效率的有效模式。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开展“校园绿化面积测量与规划”等项目。小组成员各司其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测量工具,完成数据采集、运算以及方案设计等工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能提升团队协作与沟通交流能力。
(三)整合教学内容
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有序整合,精准把握并凸显重点、难点。在知识讲解过程中,注重挖掘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就像复习初中代数知识时,把有理数、整式、分式、方程等内容串联整合,通过对比、归纳,让学生清晰认识数与式、式与方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效规避知识学习的零散化问题。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和数学学科发展,适当引入数学文化、数学史以及数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等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在讲解勾股定理时,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渊源,讲述古代数学家对该定理的研究过程和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四)精准设计课堂练习与作业
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环节。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注重针对性和层次性,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从基础巩固到拓展提高,逐步提升练习难度。在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课堂练习先安排直接运用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题目,再设置需要对方程进行变形后求解的题目,最后安排实际应用问题,如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面积问题,使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作业设计落实“双减”政策,控制总量、提高质量。减少机械重复性作业,增加探究实践类作业。比如布置“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探究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建筑、物品,寻找对称图形,分析对称特点并进行数学描述。通过此类作业,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提质增效的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选取天水市某初中的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对该班级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实践,对比同一教师执教的另一班级(对照班级)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实施过程
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实验班级教师遵循分层目标原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专属学习目标,并在课堂中给予精准指导。教学方法上,融合问题导向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相似三角形”章节教学,教师抛出“学校旗杆高度如何测量”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提出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测量的方法,并在教师辅助下开展实际测量操作。
教学内容整合方面,教师把相似三角形知识和已学的全等三角形知识对比,引导学生明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完善几何图形知识体系。同时,引入相似三角形在建筑、摄影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充实教学内容。
课堂练习与作业设计上,实验班级的课堂练习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分层设计题目;作业以探究性、实践性作业为主,如让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设计一个测量自家小区内某一物体高度的方案。
(三)实施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实验班级学生在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班级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度从原来的 60% 提高到 85% ;在学期末的数学考试中,实验班级的平均分比对照班级高出 12 分,优秀率提高了 15% 。从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看,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实现了初中数学课堂的提质增效。
四、结语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提质增效是落实政策要求、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优化教学目标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整合教学内容以及精准设计课堂练习与作业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本研究通过实践案例证明了这些策略的有效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不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切实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路平 .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探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文摘版 ) 教育,2025(3):115-118.
[2]龚静.“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提质增效路径浅探.学周刊,2025(12):95-97.
[3] 王睿思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策略探究 [J]. 数理天地(初中版),2025(1):77-79.
本文是天水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提质增效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TS[2023]GH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