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观察到参与:童年社会学中儿童主体性研究的方法论转向

作者

李新琪

武进区马杭幼儿园 213162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童年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认知转变过程。长期以来,研究者习惯将儿童视为被动的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观察法来记录儿童行为。这种研究方式主要基于成人视角,往往忽视了儿童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地位。随着 1989 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颁布和新童年社会学的兴起,学术界开始重新思考儿童在研究中应有的位置。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的核心目的是探索如何通过方法论革新来更好地呈现儿童的主体性。研究将重点考察参与式观察方法的适用性,探讨研究者如何通过深度融入儿童日常生活,在自然情境中理解其行为意义。同时,研究也致力于分析这种参与式方法在突破成人视角局限方面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为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更具儿童立场的依据。

二、参与式观察:儿童主体性研究的方法论转向

2.1 参与式观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框架

参与式观察作为一种突破传统方法论局限的研究方式,其理论基础植根于新童年社会学对儿童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义。马晓琴指出,“从童年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儿童主体性的研究方法论正在经历从观察到参与的转变,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儿童的需求和能力”。这一观点揭示了参与式观察的核心价值——将儿童视为具有自主意识和行动能力的社会主体,而非被动接受观察的客体。理论基础主要包含三个层面:首先,儿童权利视角强调儿童作为权利主体的地位,研究者有义务尊重并促进儿童的参与权;其次,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儿童通过日常互动主动建构自己的社会世界,这要求研究者必须深入参与其中才能理解其意义;最后,现象学方法论主张通过“回到事物本身”来把握儿童的生活体验,而参与式观察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在实践框架方面,参与式观察强调研究者与儿童建立平等互动关系。袭祥荣的研究表明,“从观察到参与的研究方法论转向,意味着研究者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到儿童的生活世界中,以更深入地理解儿童的主体性”。具体操作包含四个关键环节:情境融入要求研究者以适当身份(如游戏伙伴)进入儿童自然生活场景;互动共建强调通过共同活动(如绘画、角色扮演)激发儿童自主表达;意义协商指研究者在参与过程中与儿童共同解读行为含义;伦理反思则贯穿全程,确保研究过程不会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这种框架打破了传统观察法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二元对立,使儿童成为研究过程的共同建构者。

参与式观察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角色定位与能力素养。理想的研究者需要具备双重能力:既能以儿童可接受的方式融入其活动,又能保持专业敏感度及时记录关键信息。这种“参与中的观察”要求研究者掌握特殊的技能组合,包括儿童沟通技巧、情境解读能力和反思性实践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参与式观察不是简单地加入儿童活动,而是要通过系统的方法设计,在自然互动中捕捉那些传统观察法难以触及的主体性表达。这种方法虽然对研究者提出更高要求,但其所获得的研究深度和真实度往往能显著超越传统观察方式。

2.2 幼儿研究中的具体案例分析与方法论创新

在具体幼儿研究中,参与式观察方法的创新应用展现出了显著优势。以某幼儿园的积木游戏研究为例,研究者摒弃传统单向观察方式,而是以游戏伙伴身份参与其中。当幼儿将积木排列成不规则形状时,传统观察可能记录为“无目的摆放”,而通过参与对话,研究者发现幼儿实则在模拟“火山喷发”场景。这种深度互动揭示了儿童独特的象征思维,印证了“儿童研究中的方法论转向要求研究者不仅要观察儿童的行为,还要参与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的核心观点。

案例研究显示,参与式方法在捕捉幼儿主体性表达方面具有三个创新特征。首先,它突破了语言能力的限制,通过共同游戏、绘画等非言语互动,研究者能捕捉幼儿用行动表达的内心世界。某次户外活动中,研究者跟随幼儿自发组织的“寻宝游戏”,发现其规则制定过程充分体现了群体协商能力,这种动态互动数据是传统观察难以获取的。其次,方法创新体现在研究者角色的转换上。儿童主体性的研究方法论转向,意味着研究者需要更加注重儿童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实践中研究者常需暂时搁置成人逻辑,以“幼稚化”姿态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意义框架。

在伦理实践层面,参与式观察发展出适应幼儿特点的操作规范。为避免权力关系失衡,研究者采用“渐进式参与”策略:初期仅作被动参与者,待幼儿主动邀约后再深化互动。比如幼儿反复将玩具藏于角落,传统观察可能判定为“破坏行为”,而通过建立信任后,幼儿解释这是“给蚂蚁造房子”。这种发现证实了参与式方法在突破成人认知定势方面的价值,正如研究所强调的,“儿童主体性研究方法论转向,不仅改变了研究者的角色,也促进了儿童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跨文化比较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适应性。在不同地区幼儿园实施的“角色扮演”参与观察显示,虽然幼儿游戏主题受文化环境影响,但其通过游戏主导叙事、重构规则的主体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研究者通过扮演幼儿指定的“顾客”“病人”等角色,成功记录到其如何通过游戏处理现实焦虑。这种方法创新将《不平等的童年》所倡导的“从观察到参与的过程”具体化,为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独特的方法论挑战,主要体现在研究者介入度的把握上。过度参与可能导致幼儿行为“表演化”,而参与不足又难以建立有效互动。成功案例表明,建立“双重身份”是关键——研究者既是参与者又是反思者,需持续调整互动策略。某追踪研究通过定期与幼儿回顾活动录像,邀请其解释当时行为,这种方法既尊重幼儿解释权,又保障了研究效度,体现了方法论转向对研究质量的提升作用。

三、结论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儿童主体性研究的方法论演变过程,证实了参与式观察在突破传统观察法局限方面的有效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验证,得出三个核心结论:首先,儿童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地位必须在研究方法中得到充分尊重,这不仅是学术规范问题,更是儿童权利的基本体现;其次,参与式方法通过建立平等互动关系,能够有效捕捉儿童行为背后的意义世界,为理解其主体性提供了新路径;最后,方法论转向的成功实践表明,研究者角色重构是实现儿童视角真实呈现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滕洋 . 童年社会学视野下新媒介对儿童主体性的建构 [J].《理论月刊》,2022,(6):136-143.

[2] 张亮 . 珍视童年生活价值 促进儿童主体性发展——主体性探究教学模式及其运用 [J].《中小学德育》,2013,(11):67-70.

[3] 马 晓 琴 . 儿 童 参 与 权 和 童 年 社 会 学 [J].《 当 代 青 年 研究》,2006,(11):47-51.

[4] 韩波 . 新童年社会学视角下城市儿童社区游戏空间审视 [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5):25-33.

[5] 韩波 . 新童年社会学视角下儿童社会空间的审视[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1,(4):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