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概预算与工程造价信息化融合发展路径

作者

王冠骅 张子英

1.210283198809050561 2.210181199611108015

引言: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

随着“新基建”战略推进与 BIM、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普及,建筑业正经历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数字化管理的转型。工程概预算作为项目投资控制的基础,与工程造价信息化所依赖的数据集成、智能分析能力存在天然协同性。据《中国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24)》显示,当前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比仅为 1.2% ,远低于制造业的 3.5% ,尤其在概预算与造价管理的数字化融合方面,存在数据孤岛、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项目投资失控率高达 23% 。2023 年住建部发布的《建筑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实现工程造价管理全流程信息化覆盖率超过60% ,推动工程概预算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工程概预算与工程造价信息化的内涵及关联

(一)工程概预算的核心职能

工程概预算是对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所需全部费用的预测和计算,涵盖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等阶段。其核心职能包括:为项目决策提供投资依据,控制各阶段造价偏差,优化资源分配。例如,在某商业综合体项目中,通过施工图预算可精确计算混凝土用量偏差率,将传统估算误差从 ±15% 降低至 ±5% 以内。

(二)工程造价信息化的技术特征

工程造价信息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建立造价数据库、开发智能计价软件、应用BIM 技术等,实现造价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其技术特征表现为:

· 数据集成化:整合清单规范、市场价格、历史案例等多维数据,如广联达造价云平台已累计存储800 万 + 工程项目数据。

· 流程自动化:利用RPA 技术自动生成工程量清单,效率较人工提升 80% 以上

· 分析智能化:通过机器学习预测建材价格波动,某项目应用大数据模型将钢材价格预测准确率提升至 92% 。

(三)二者的融合逻辑

工程概预算为造价信息化提供业务框架,信息化则为概预算提供数据支撑与技术赋能。这种融合体现在:概预算的分项计价规则是信息化系统的建模基础,而信息化的数据挖掘能力可优化概预算的定额标准。如某地铁项目通过 BIM 模型与概预算软件对接,实现土方工程量计算效率提升4 倍,误差率从 3% 降至 0.8% 。

二、融合发展现状与现实挑战

(一)应用现状扫描

1. 技术应用层面

当前约 65% 的特级资质企业已应用造价软件进行概预算编制,广联达、鲁班等软件在清单计价环节的普及率达 78% 。部分标杆项目如雄安高铁站,通过 BIM+GIS 技术实现了从设计概算到竣工结算的全流程数据贯通,投资控制精度提升至 ±3% 。

2. 政策推动层面

住建部 2022 年发布《工程造价改革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建立数字化造价管理体系”,北京、上海等地已试点推行电子招投标与在线造价审核,推动概预算数据与造价平台的实时对接。

(二)突出矛盾分析

1. 数据标准不统一

不同软件厂商的数据接口差异显著,如某项目因计价软件与算量软件数据不互通,导致预算编制周期延长 15 天。据调研,行业内缺乏统一的工程编码标准, 90% 的企业需人工转换不同系统数据。

2. 智能分析能力薄弱

现有系统多停留在“电算化”阶段,缺乏对历史数据的深度挖掘。某省造价站数据显示,仅 12% 的企业能利用大数据进行造价指标分析, 78% 的概预算仍依赖经验定额。

3. 人才结构失衡

既懂工程概预算又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达 42% ,某建筑集团招聘数据显示,具备BIM 造价应用能力的工程师薪资溢价达 35% ,但简历通过率不足 8% 。

三、融合发展的技术路径构建

(一)数据中台架构搭建

1. 多维数据标准化

建立统一的工程编码体系(如借鉴 ISO 19650 标准),将概预算定额、建材价格、清单项目等数据按“项目 - 分部 - 清单 - 子目”四级结构标准化。某央企通过搭建数据中台,实现全国 300+ 项目的概预算数据统一管理,数据调用效率提升 60% 。

2. 动态数据库建设

整合政府造价站发布的信息价、企业采购数据、市场行情数据,构建实时更新的造价数据库。例如,深圳某造价咨询企业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抓取 200+ 建材网站价格,形成动态调价模型,使材料价差调整准确率从 65% 提升至 89% 。

(二)智能应用场景创新

1. BIM+ 概预算深度融合

在设计阶段通过 BIM 模型自动生成工程量清单,某写字楼项目应用 Revit 与广联达对接,使施工图预算编制时间从20 天缩短至 5 天,且钢筋用量误差率从 2.5% 降至0.5% 。同时,利用 BIM 的5D 关联特性,实现进度- 成本- 资源的动态关联分析。

2. 大数据辅助投资估算

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投资估算模型,输入项目特征参数(如建筑面积、结构类型、地区指标),自动生成估算结果。某产业园项目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基于 1000+ 历史项目数据训练模型,使投资估算误差率从 ±10% 控制在 ±5% 以内。

(三)协同平台开发应用

搭建涵盖建设、设计、施工、咨询各方的协同造价平台,实现概预算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协同编制。如某 PPP 项目通过云计价平台,使业主、施工方、审计单位在同一平台上完成预算核对,争议处理效率提升 70% ,核对周期从 45 天压缩至15 天。

四、管理与标准保障体系

(一)组织架构优化

建筑企业需设立“数字造价中心”,整合概预算部门与信息化部门职能,明确数据管理、系统运维、技术应用等岗位职责。某上市建企通过组织架构调整,使概预算与造价信息化的协同效率提升 35% ,项目成本核算周期缩短 20% 。

(二)全流程管控机制

建立从投资估算到竣工结算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体系,设置关键节点的数据校验机制。例如,在施工图预算阶段,通过系统自动比对设计概算,当偏差超过 5% 时触发预警,某保障房项目应用该机制,避免了因设计变更导致的预算超支1200 万元。

(三)行业标准体系完善

推动《工程概预算与造价信息化融合技术标准》的编制,规范数据交换格式、系统接口要求、应用流程等。参考上海市《建筑工程造价数据标准》,建议明确:

· 数据交换采用 IFC 标准格式

· 概预算文件需包含 BIM 模型关联信息· 信息化系统需具备数据追溯功能

五、典型案例实证分析

(一)雄安新区启动区项目

该项目采用 44BIM+ 区块链”技术,将工程概预算数据上链存储,实现从设计概算(380 亿元)到施工预算的动态调整。通过建立新区统一的造价数据库,整合5000+ 建材价格数据,使预算编制效率提升 50% ,钢筋、混凝土等主材用量节约 8%- 12% 。项目应用智能预警系统,对超预算风险的识别准确率达 90% 以上,最终实际投资较概算控制在 ±2% 以内。

(二)深圳某超高层综合体

该项目创新应用“AI+ 概预算”模式,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施工图纸,自动生成工程量清单。通过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对结构构件的识别准确率达 95% ,使预算编制时间从 45 天压缩至 12 天。同时,建立建材价格预测模型,基于历史价格、期货数据、政策因素等 12 个维度,提前 3 个月预测钢材价格波动,为采购决策提供依据,节约材料成本约800 万元。

六、结论与发展建议

(一)研究结论

工程概预算与工程造价信息化的融合是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环节,通过数据标准化、智能应用创新与管理机制优化,可显著提升造价管理效率与投资控制精度。当前技术融合已在部分标杆项目中展现成效,但全行业普及仍面临数据壁垒、标准缺失等挑战。

(二)实施建议

1. 政策层面:加快出台全国统一的工程数据标准,将信息化融合程度纳入企业资质评价指标,如在特级资质评审中增设“数字化造价管理”评分项。

2. 企业层面:加大信息化投入,重点培养既懂概预算又掌握AI、BIM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议企业按造价部门人数的 15% 配置数字化专员。

3. 技术层面:推动造价软件与物联网设备的对接,实现施工现场数据(如材料消耗、机械使用)与概预算数据的实时同步,某试点项目通过该方式使成本核算准确率提升至 98%

参考文献

[1] 尹贻林 , 李梦一 . 工程造价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与对策 [J]. 建筑经济 , 2023,44(7): 1-6.

[2] 吴佐民 , 张勇 . BIM 技术在工程概预算中的应用研究 [J]. 施工技术 , 2022,51(14): 131-134.

[3] 陈立文 , 王雪青 . 大数据驱动的工程造价管理创新 [J]. 工程管理学报 , 2021,35(3): 1-6.

[4] 邓铁军 , 刘宝柱 . 工程概预算与造价信息化融合的关键技术 [J]. 建筑科学 ,2020, 36(11): 158-163.

[5] 陆惠民 , 苏振民 .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体系构建 [J]. 土木工程学报 , 2019,52(9): 1-10.

[6] 何清华 , 陈群 . 基于数据中台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创新 [J]. 建设监理 , 202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