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风电和光伏工程中的储能技术应用

作者

辛霞

北京京能清洁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00

随着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的日益严峻,全球范围内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愈发重视。风电和光伏作为两大主要的清洁能源形式,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然而,由于风能和太阳能的不连续性和不可预测性,其发电量的波动性对电网的稳定供电构成了挑战。储能技术的引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储能技术能够平衡供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增强电网的调节能力,对于推动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深入分析储能技术在新能源风电和光伏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其对于提升能源系统效率和可靠性的作用。

一、储能技术概述

1.1 储能技术的分类

储能技术按能量存储形式可分为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三大类。物理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等,其中抽水蓄能通过上下水库的水位差存储能量,是目前装机容量最大的储能方式;压缩空气储能利用高压空气存储能量,适用于大型调峰场景;飞轮储能则依靠高速旋转的飞轮储存动能,具有响应速度快的特点。化学储能以电池储能为主,包括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液流电池等,锂离子电池因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在新能源配套储能中应用广泛;液流电池则以安全性和长寿命著称,适合大规模储能。电磁储能主要有超级电容器和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器功率密度高,可快速充放电;超导储能能量损耗小,但成本较高,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

1.2 储能技术的工作原理

物理储能中,抽水蓄能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利用多余电力将水从下水库抽至上水库,存储势能;负荷高峰时,放水发电,将势能转化为电能。压缩空气储能是在用电低谷时,用电能压缩空气并存储于地下洞穴,高峰时释放空气推动涡轮发电。飞轮储能通过电动机带动飞轮高速旋转存储动能,需要时通过发电机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化学储能的电池储能,依靠正负极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电能与化学能的转化,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出嵌入负极,放电时反向移动产生电流。电磁储能的超级电容器基于双电层原理存储电荷,充电时电荷在电极和电解液界面聚集,放电时释放电荷;超导储能利用超导线圈在超导状态下无电阻特性存储电流,实现电能直接存储。

1.3 储能技术在全球的应用现状

全球储能市场近年来增长迅速,据统计,2024 年全球储能累计装机容量达 120GW,其中抽水蓄能占比约 85% ,仍是主力,但电池储能发展迅猛,占比提升至 12% 。美国、中国、欧洲是主要市场,美国在电网级储能领域领先,加州部署了多个百兆瓦级锂离子电池储能项目;中国储能技术应用涵盖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2024 年新增储能装机中电池储能占比达 35% ,抽水蓄能在河北丰宁等地有千万千瓦级项目投产。欧洲则注重用户侧储能与可再生能源结合,德国户用储能系统普及率较高。此外,日本在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方面有较多示范项目,韩国也在积极推进储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全球储能技术正朝着高安全性、长寿命、低成本方向发展,不同储能方式在不同场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储能技术在风电中的应用

2.1 提高风电场发电稳定性

风能具有随机性和间歇性,导致风电场输出功率波动大,接入电网时易造成电压和频率不稳定。储能技术可平滑风电输出,提高发电稳定性。当风速突然增大时,储能系统吸收多余电能;风速减小时,释放电能补充,使风电场出力保持在目标值附近。例如,某 500MW 风电场配置 100MW/200MWh 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后,其出力波动率从 ±25% 降至 ±5% 以内,满足电网接入要求。储能系统还可参与一次调频和二次调频,快速响应电网频率变化,提升电网稳定性。在内蒙古某风储联合调频项目中,储能系统响应时间小于 50ms ,调频精度达 90% 以上,显著改善了风电场的调频能力。

2.2 储能系统与风电场的集成方案

储能系统与风电场的集成方案主要有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集中式方案是在风电场升压站附近建设大型储能电站,如某 1GW 风电场配套建设 200MW/400MWh 储能电站,通过统一调控实现风储联合发电,这种方案便于管理和维护,但需要较大的土地和投资。分布式方案则是在每个风电机组附近或机舱内安装小型储能装置,如某海上风电场在每个风机塔筒内配置 50kWh 锂电池,实时平抑单个风机的功率波动,该方案对风电波动的抑制更精准,但系统复杂度和成本较高。此外,还有基于智能控制的风储协同优化方案,通过预测风速和负荷,优化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策略,如某风电场利用深度学习算法预测次日风速,结合储能系统优化调度,使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效率提升 15% 。

2.3 风电储能项目的经济性分析

风电储能项目的经济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储能技术类型、容量配置、充放电策略、电价机制等。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例,某 100MW 风电场配置 20MW/40MWh 储能系统,总投资约 1.2 亿元,通过参与电网调峰和辅助服务市场,年收益约 1500 万元,投资回收期约 8 年。若考虑政府补贴和碳交易收益,经济性会进一步改善,如某风储项目获得可再生能源补贴和碳排放权交易收入后,投资回收期缩短至 6 年。

三、储能技术在光伏中的应用

3.1 平衡光伏发电的间歇性

光伏发电受昼夜、天气影响显著,具有明显的间歇性和周期性,储能技术可有效平衡这种波动,实现光伏电力的平稳输出。在白天光照充足时,储能系统充电存储多余电能;夜晚或阴雨天,储能系统放电,弥补光伏出力不足。例如,某 100MW 光伏电站配置 30MW/60MWh 储能系统后,其 24 小时出力波动率从 ±40% 降至 ±8% ,大幅提高了光伏电力的稳定性和可调度性。储能系统还可优化光伏电站的“弃光”问题,在光照强烈但电网消纳能力不足时,储能系统充电存储电能,减少弃光率,某西北地区光伏电站安装储能系统后,弃光率从 15% 降至 5% 以下。

3.2 储能系统与光伏系统的集成设计

储能系统与光伏系统的集成设计需考虑系统容量匹配、拓扑结构、控制策略等因素。容量匹配方面,需根据光伏电站的装机容量、当地光照条件、负荷特性等确定储能系统的容量和功率,一般储能系统的功率为光伏装机容量的 10%-30% ,容量为功率的 2-4 倍。拓扑结构有交流耦合和直流耦合两种,交流耦合是光伏系统和储能系统分别通过逆变器接入交流电网,灵活性高;直流耦合是光伏系统和储能系统直接在直流侧连接,效率更高,如某光伏储能项目采用直流耦合方式,系统效率提升 5% 以上。控制策略上,可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与储能充放电协调控制,如在光照变化时,优先保证光伏系统工作在最大功率点,多余电能由储能系统存储,确保系统能量利用最大化。

4 结语

储能技术在风电和光伏工程中的应用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有效的集成与应用,储能技术不仅能够解决风电和光伏发电的间歇性问题,还能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储能技术将在全球新能源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张力,王晓峰.(2021).风电储能技术的应用与挑战.可再生能源,39(2),112-119.

[2]李强,张鹏.(2020).光伏发电与储能技术集成的发展趋势.太阳能学报,41(8),231-237.

[3]陈宇,刘晓波.(2022).储能系统在新能源并网中的关键作用.电力系统自动化,46(10),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