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构建结构化课堂 落实新课标

作者

封威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朝丰分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推行后,语文教育向素养导向转变,以核心素养统领课程,冲击传统课堂模式。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存在教学内容碎片化等问题,制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在此背景下,构建结构化课堂意义重大。结构化课堂注重教学内容、活动与过程的整体性、关联性和系统性,与新课标理念高度契合。我将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为例,从设计思路与实施策略出发,详细探讨结构化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结构化课堂的理论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结构化课堂的概念界定

结构化课堂是区别于传统线性排列模式的新型教学形态,它以学科核心概念与关键能力为核心,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与逻辑重构,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其本质在于强化知识的横向关联与纵向递进,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论根基源于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布鲁纳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过程,教学应聚焦学科基本结构,揭示原理和概念的内在联系。这与新课标“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要求高度契合。

(二)结构化课堂的基本特征

1. 目标统整性: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融合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形成有机统一的体系。如《观潮》教学,既注重文本理解,更强调语言运用、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

2. 内容关联性:突破教材线性编排,将零散知识点整合为逻辑紧密的知识模块。《观潮》教学可围绕“景、人、法”构建三大关联模块。

3. 活动系统性:遵循“整体—部分—整体”认知规律,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形成完整学习链条。

4. 评价多元性: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兼顾学习结果与思维发展、能力提升。

(三)结构化课堂的教学价值

结构化课堂能促进深度学习,避免学习浅表化。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内容重组与活动优化,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二、《观潮》结构化教学的整体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目标定位

《观潮》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生动记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文章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语言,将大潮的壮观景象呈现在读者眼前。基于对新课标和教材的深入解读,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 认识“笼罩、屹立、若隐若现”等词语,理解文中描写潮水的重点语句。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 通过多层次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培养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 感受自然景观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观潮的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整合

在传统教学中,《观潮》一课常被分割为生字词教学、段落分析、写作特点讲解、课后练习等相对独立的环节,这种处理方式易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变得碎片化。而在结构化课堂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

1.“潮之形”模块:将字词学习与内容理解相结合,重点品读描写潮水形态变化的语句,如“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等,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掌握字词,在学习字词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内容。

2.“观之趣”模块:把人群反应的描写与写作方法学习相融合,引导学生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使学生明白如何通过描写周围环境和人物反应来烘托主体。

3.“写之法”模块:整合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探究时空顺序在写景文中的运用,帮助学生掌握写景文章的写作思路和技巧。三个模块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建起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流程的系统设计基于结构化理念,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1. 预学导引(课前)

布置预习任务:查阅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形成原因、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观看大潮视频,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有初步的直观感受。

2. 教学过程(2 课时)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播放潮水视频,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学生通读全文,绘制“潮水变化”思维导图,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

(3)重点研读:引导学生品析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之第二课时

(1)深入探究:分析人群反应描写的表达作用,理解侧面描写的妙处。

(2)写法提炼:总结时空顺序的运用技巧,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3)迁移运用:布置仿写任务,让学生仿写片段“校园的早晨”,将所学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

3. 拓展延伸(课后)

收集有关钱塘潮的古诗词,感受不同时代文人墨客对大潮的描绘,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撰写“我眼中的钱塘江大潮”短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结构化课堂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问题链设计促进深度思考。在《观潮》教学中,设计了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对文本的初步理解逐步走向知识的迁移应用,形成完整的思维链条。

1. 基础性问题: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文中有哪些词语生动地描写了潮水的形态变化?

2. 发展性问题:作者在描写潮水之前先写观潮的人群,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3. 拓展性问题: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会如何向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运用本文的写法,描写你见过的一处自然景观。

(二)情境任务驱动语言实践

创设 “钱塘江观潮文化节” 主题情境,设计系列语言实践活动:

1.“小小解说员”活动:学生扮演景区解说员,依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大潮特点。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并适当融入自己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2.“最美镜头”评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片段,设计相应的画面,并阐述推荐理由。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观潮诗会”:收集并朗诵描写钱塘潮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不同时代文人对大潮的描绘,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这些情境任务将语言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有效促进了知识的迁移运用。

(三)多元评价促进素养发展

1. 过程性评价

课堂参与度:包括发言质量、小组合作表现等方面;思维导图完成情况:评估思维导图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朗读表现:从流畅度、情感表达等维度进行评价。

2. 表现性评价

“小小解说员”活动中的表现;仿写片段的质量;课后拓展作业的完成情况。3. 反思性评价

学生通过学习日志记录学习收获与体会;利用自我评价表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通过多元评价,全面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四、结构化课堂的实施效果分析

1. 学生学习效果提升。结构化课堂显著优化学习成效。数据显示,超90% 的学生可准确梳理文章结构, 85% 能熟练运用时空顺序描写景物,知识掌握更系统深入。在语言运用方面,仿写练习中多数学生能灵活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表达感染力大幅提升。课堂参与度从 60% 跃升至 85% ,学生展现出更强的探究热情,学习兴趣显著增强。

2. 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在实践中实现能力进阶。教学设计上,教材整合与活动设计能力显著提升,教学节奏把控更精准。教学观念从单篇授课转向单元整体设计,完成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转型。研究意识觉醒,教师主动总结经验,积极开展行动研究,持续探索教学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