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小学低年级性教育现状调查及其启示研究
绪欣桐 杨森通讯作者
济宁医学院 山东济宁 272067
2021 年 6 月 1 日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配套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将学校性教育纳入其中,标志着学校性教育在我国首次获得了法律层面的保障与支持[1]。2021 年 9 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 年)》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 年)》进一步明确”适龄儿童普遍接受性教育”的战略目标。同年 11 月教育部出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系统性的规划了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儿童指一般年满 6 周岁,12 周岁以下处于童年期 ( 又称学龄初期 ) 的人,即相当于我国目前的“小学生”。儿童性教育指对儿童进行有关“性”的教育,包括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健康、性的社会文化内涵、性健康维护、性疾病预防、性别意识、性别社会化、性别平等及家庭生活伦理等多元维度 [2]。本文聚焦一二低年级学生群体,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当前儿童性教育现状,为后续课程体系建构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照。
1. 研究背景
1.1 青少年性早熟但性教育滞后
研究显示,世界范围内青春期发育普遍呈现前移态势,这一态势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青少年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匹配 [3]。当前我国学校开展青春期教育普遍较晚,大多安排在初中二、三年级,这就造成开展的青春期教育基本上属于被动补漏式教育,缺乏基于发育规律的预见性干预策略[4]。
2 学校性教育体系化建设滞后
我国学校性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虽有政策支持,但各学校落实情况不一,至今尚未形成标准化实施框架。未建立独立学科体系、缺乏专业师资培养机制、教材研发体系缺失,课程实施呈现碎片化、存在过度简化成生物学知识灌输或道德说教倾向是各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5]。
1.3 家庭支持意愿转变但教育能力不足
青少年和父母之间关于性的交流较少,存在代际性话题沟通障碍。当下虽然有父母逐渐转变传统观念,逐渐开始与子女谈性相关问题,但在教育实践层面普遍面临方法论缺失与知识储备不足的双重困境 [6]。在性观念和性行为转变与传统文化规范难以调和的情况下,要发展健康的家庭性教育,让父母放下包袱、坦然面对子女谈性,依旧面临很大挑战。如何建立一种支持性的社会氛围来帮助家长提升自身的沟通技能,是性教育工作者未来的一项长远的任务。
2. 实验设计
2.1 设计思路
为系统评估学校性教育实施现状,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选取教育实践的两大核心主体——学生与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化知识评估量表测量学生性知识掌握水平,结合半结构化访谈采集教师教学认知数据。将学生作答情况与标准应知性知识进行对照,从而获得学生层面反映的当前学校性教育情况;将访谈过程中教师对不同核心分类性知识的认知进行编码和节点归类,从而获得教师层面反映的当前学校性教育情况。通过学生和教师构建双维度评估模型,共同反映学校性教育现状,并据此提出思考及启示。
2.2 调查工具
2.2.1 学生作答问卷
问卷包含两部分,分别是(1)接受性教育情况(2)接受性教育程度。问卷编制依据联合国人口基金《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2030 修订版)》、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及北京师范大学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教育读本》。性相关知识部分涵盖“性别与权利”“身体发育”“性与健康行为”三个内容模块[7]。跨年级统一测量项包括性别、学习性教育途径(多选)、学习性知识的课程(多选)和学习课程性别分班情况。
2.2.2 教师访谈内容
本研究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的八大核心概念框架(关系;价值观、权利、文化与性;理解社会性别;暴力与安 祉能力 ;人体与发育;性与性行为;性与生殖健康)构建半结构化访谈提纲。每个概念维度设置 2- 开放式问题,涵盖关系建构(如”如何处理课堂中的性别角色讨论”)、价值观传递(如”教学中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性观念”)等关键教学场景统计工具。
2.3 数据分析方法
定量数据采用SPSS 26.0 进行描述性统计与推论分析;质性资料以录音形式留存,通过Nvivo 软件进行编码和定性分析。
2.4 质量控制
考虑到受访学生年龄较小,为确保题量与学生年龄相匹 本研究在问卷设计时特地减少了模块设计,仅选取了核心模块的核心问题,并对问 行拼音 放和访谈前对相关人员进行了系统专业的培训,确保调查过程既严格按照提纲又灵活 对问题。 人录入法进行问卷数据录入,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研究开展前已获取参与者明确的知情同意,所有参与者的回答均采用匿名形式处理。
3. 调查结果
3.1 一年级情况
一年级样本量共 23 人,其中男生 12 人,占比 52.17% ,女生 11 人,占比 47.83%。
3.1.1 接受性教育途径
学校(18 人,43.90%)与父母(19 人,46.34%)是学生学习性知识的主要途径,社区无人选择,其他途径有 3 人选择(7.32%),1 人未接受过性教育(2.44%)。在括号内的个案占比中,学校和父母的分别占比78.26% 和 82.61%,是学生接受性知识教育的主要途径。
3.2.2 接受性教育主要课程
班会 / 卫生健康课和科学 / 生物课是学生接受性教育的主要课程,共有 21 人选择,占比 48.84%(个案占比 91.30%)。心理课 1 人选择(2.33%,个案占比 4.35%),德育课、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科学 / 生物课、体育课均无人选择。在课程学习时男女是否分开方面,虽然三个选项都有选择,但通过后续交流得知,该校根据教授内容对男女是否分开上课进行调整。
3.1.2 接受性教育程度
一年级学生接受性教育程度。在“性别与权力”模块中,大部分学生不同意 “在家庭中男性在一些重要决定上应该比女性更有发言权”(65.22%);一半以上的学生同意 “和男孩相比,女孩儿更需要在学校有更好的表现” (56.52%);几乎没有学生了解男女婚姻自主权问题(95.65%);全部学生同意 “男孩儿应该在家庭中比女孩儿受到更多关爱”;没有学生同意 “女孩应该在家庭中做更多家务”和 “男孩儿应该和男孩玩,女孩应该和女孩玩,男生和女生不能一起玩”。在“身体发育”模块,没有学生了解男女方面的生理知识 ,即“男性生殖器官发育成熟,产生精子;女性生殖器官发育成熟,排出卵细胞”;在情感认知方面,全部学生同意 “我是爸妈爱情的美好见证”。在性观念方面,一半以上的学生同意 “了解异性的身体很正常”( 60.87%)。
3.2 二年级情况
二年级样本量共 27 人,其中男生 17 人,占比 62.96% ;女生 10 人,占比 37.04%。
3.2.1 学习性教育途径
学校(16 人, 39.02% )和父母(19 人,46.34%)仍为学生接受性知识的主要途径,社区无人选择,其他途径有 5 人选择(12.20%),1 人未接受过性教育(2.44%)。括号内的个案占比显示,选择学校和父母途径的分别占比 59.26% 和 70.37%。
3.2.2 学习性知识主要课程
与一年级相同,科学 / 生物课(22 人,40.00%)和班会 / 卫生健康课(24 人,43.64%)是学生学习性知识的主要课程。心理课有 6 人选择(10.91%),德育课有 1 人选择(1.82%),思想政治与法治课无人选择,体育课有 2 人选择(3.64%)。在个案占比中,科学 / 生物课和班会 / 卫生健康课分别占比 81.48% 和 88.89%。在学习课程男女是否分开方面,与一年级一样,教授方式根据教授内容进行调整。
3.2.3 接受性教育程度
对于 “背心裤衩遮住的部位是隐私部位, 需要保护好” 这一表述全部学生表示赞同。在 “只有爸爸妈妈和医生在我们的身体需要清洁和检查时 的隐私部位” 这一问题上,96.30% 的儿童同意,3.70% 的儿童很同意,无人持其他意见。而对于 如果有 要触摸你的隐私部位或让你触摸他的隐私部位,不管这个人是你熟悉的人还是陌生人都要坚定地说‘不’” ,96.30% 的儿童很同意,3.70% 的儿童不同意。
3.3 教师访谈情况
运用 Nvivo 将教师对性知识认知的 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后,从覆盖百分比来看,负向认知的编码占比最高,接近 50% ,正向认知编码占比约 的认知编码占比约为 37%,非常负向的认知编码占比约为35% ,显示出教师对性知识认知的多 码类别中, “学生” 相关编码占比约 15% ,说明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因素的考量。“社会” 性别” 等编码也有一定比例,反映出教师在教授性知识时除考虑学生外,也考虑到社会影响、性教育本身的责任以及性别相关问题。此外,“生理性”“社会性别”“行为”等编码也有涉及,表明教师在进行性教育时有多方面的考量。
4. 结果讨论与启示
4.1 构建家校协同机制与新媒体教育范式
本研究数据显示,低年级学生性知识获取呈现显著的家校双主体供给模式,且家庭在儿童性教育中参与度较高,因此后续校方可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制度化协同机制。研究同时揭示,二年级学生”其他”信息源使用率较一年级提升5.46 个百分点,反映出社会多信息来源对儿童性教育的影响,这与教师访谈中教师对性教育的认知一致,即当代的网络信息会对学生获取性知识产生影响,因此建议将新媒体素养纳入儿童性教育模块,构建”学校- 家庭- 平台”三方内容过滤机制,形成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信息生态闭环 [8]。
4.2 在优化当前性教育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开设无性别分离的独立性教育课程
分析结果可知,科学、生物课和班会 要载体 ,提示可在现有课程内容基础上优化相关知识内容与教学方 通过学科课程渗透方式开展的性教育模式具有 以在优化当前性教育课程基础上逐步构建开发独立 一科目的,不被其他科目(如生物学、心理健康、德育等)纳入 课程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不当
4.3 构建教师专业培训机制与社会支持系统
分析结果可知,低年级学生性教育实践存在三阶阻滞效应,即学生接受性教育程度受教师对性知识的认知、进行性教育时的态度影响,而教师对性知识的认知、进行性教育时的态度受社会支持度的影响,因此建议建立教师专业培训机制与社会支持系统[12,13]。
从一年级接受性教育程度来看,一年级学生对“权利与性”模块持有不同程度的异议,呈现出较为复杂的认知。他们能意识到男女在交友、家庭重要决定发言权和家务分工上具有平等权利,但在子女养育等传统家庭结构观念上呈保守态度,这与教师在访谈中对教授“关系(1.2 友谊)”时成正向认知,对 “家庭”“子女养育”“人权与性”“性别平等”的核心概念成负向认知相对应,反映了教师认识对学生接受性教育程度的影响。
在 “身体发育”模块,学生显示出对基础生殖知识的完全不了解,而教师却对“核心概念六:人体与发育(6.1 生殖)”成正向认知。在后续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教师在教授这部分知识时有极大顾虑,表示其缺乏适龄教学策略且担心社会压力,即不知道该怎么向学生传递这部分知识,且担心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声音,因此虽然他们对这部分知识呈积极态度,但仍无法向学生传递,造成了学生的作答不良。
分析二年级性相关知识作答情况也能得出相同结论,二年级儿童在隐私保护相关的性知识认知上呈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势,这与访谈显示的教师在教授时对“人体与发育”“性与生殖健康”的正向认知相对应。4.4 构建全面性教育支持系统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全面性教育,让老师能讲、敢讲的建议。全面性教育是一种基于科学知识、兼具全面性与综合性的性教育模式,它不局限于单纯传授性知识,更致力于培养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人在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综合素养,助力其形成正确的性观念、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健康、负责任的性行为,构建相互尊重、平等的亲密关系,促进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健康发展 [14]。对教师进行全面性教育培训可以弥补教师知识层面的欠缺,使他们对性知识获得系统、正确的认知,从而最大化地利用教师认知对学生接受性教育的影响,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性知识[15]。而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可以极大程度地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使他们更大胆地传授知识。
5 结语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山东省低年级基础教育阶段性教育实施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调研发现,当前学校性教育存在课程体系碎片化、教师专业认知与教学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而社会多源信息的渗透性传播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基于此提出了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全面性教育课程、完善教师专业培训体系、整合新媒体教育资源等举措。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联动的性教育支持网络,当教育系统成功培养出具有科学认知的下一代时,将实质推动社会文明形态从”谈性色变”向”理性认知”的历史性跨越、减少因性教育不足产生的个人和社会危害,这既是实现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工程,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础工程[16]。
参考文献:
[1] 杜毓倩 , 赵婕 .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学校性教育立法——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J]. 法制博览 ,2022(30): 26-28.
[2] 刘文利 . 利用本土化技术指南 加强儿童青少年性教育 [J/OL]. 中国学校卫生 , 2024, 45(11): 1521-1525.DOI: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50.
[3] 陈昊 , 鲍嘉莹 , 鲍嘉鑫 . 基于网络社会化视角下性教育缺失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影响——以晋西南地区L 市为例 [J]. 法制与经济 , 2019(6): 124-125.
[4] 马骋 , 毛菊 . 基于文本分析的中国学校性教育政策结构探究 [J/OL]. 中国学校卫生 , 2023, 44(11): 1614-1617. DOI: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1.004.
[5] 刘文利 , 李佳洋 . 中国学校性教育开展现状与对策 [J]. 中国学校卫生 , 2022, 43(12): 1761-1765,1770.
[6] 谢晴 , 王晨霁 . 试论我国儿童性教育的方法创新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 2019, 2(19): 74-76.
[7] 刘文利 , 李雨朦 . 研发本土全面性教育指南 推动中国学校性教育发展 [J/OL]. 中国学校卫生 , 2020,41(10): 1441-1445. DOI:10.16835/j.cnki.1000-9817.2020.10.001.
[8]王海丽, 尹俊芳.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校性教育初探— —以山西铸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花蕾课堂”项目为例 [J/OL].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 2019, 27(3): 413-416. DOI:10.13555/j.cnki.c.m.e.2019.03.013.
[9] 郭世豪, 朱璠, 朱桂因, 等. 中国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全面性教育相关内容分析[J/OL]. 中国学校卫生 , 2024, 45(11): 1531-1535. DOI: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32.
[10] 郭凌风, 刘爽, 陈嘉玲, 等. 中国乡村女童性教育在线课程教学效果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 2024, 45(9):1285-1289.
[11] 周佳珂 . 独立设课,让性教育大方、正规地落实于学校 [J]. 教育家 , 2024(49): 28-30.
[12] 张若昕 , 薛云珍 . 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发展的演变、困境及服务对策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4,44(2): 38-41.
[13] 刘文利 , 李佳洋 . 推动学校性教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J/OL]. 中国学校卫生 , 2023, 44(11): 1601-1605. DOI: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1.001.
[14] 郭凌风 , 刘文利 . 小学全面性教育中的社会规范教育 [J]. 江苏教育 , 2017(96): 3.
[15] 刘文利. 学校开展全面性教育是实现儿童健康、福祉与尊严的必由之路 [J]. 人民教育, 2021(5)
[16] 杨梨 , 崔永鸿 . 健康中国背景下小学生性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J/OL]. 中国学校卫生 , 2020, 41(5): 645-647. DOI:10.16835/j.cnki.1000-9817.2020.05.002.
第一作者:绪欣桐(2004-),女,临床医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临床医学、医学教育学。通讯作者:杨森(1987-),男,教育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基金项目:
2023 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开展独立性教育课程对儿童获得全面性教育知识及形成对自身、性和世界理解的影响讨论(cx202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