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框架下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能力发展路径
李咏梅
石家庄市藁城区廉州镇东城小学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2160
引言
《中小学德育指南》《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需要开展家校协同教育,解决小学生素质、五育培养问题,构建小学生积极参与的家校活动。针对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能力开展锻炼与培育,在日常生活劳动中体验与感受劳动的成就感、荣誉感,激发小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及家庭劳动的意识。达成素质教育目的,落实五育教育目标。
一、践行学校主导地位
在家校协同框架下的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能力发展,需要发挥学校的主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肩负小学生劳动教育引导责任,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开展高效的家校协同育人措施,培养、反馈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现状及能力发展过程 。为此,小学需要发挥教育主体作用,牵头开展驾校协同育人模式,并利用信息技术等建立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能力实践活动,在反馈给家长的同时启发家长配合学校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如,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家校协同育人平台,引导家长在平台反馈学生家庭生活劳动过程,同时加大力度宣传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优势,促使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小学生家庭劳动。另外,学校将小学生的劳动动态、过程、精彩瞬间拍摄、整理成“劳动小模范”资料,通过平台、微信等工具展示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能力。还可以借助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编辑成有趣动态视频,发送到班级群或者平台,反馈小学生的学校日常生活劳动成果,提高学生的劳动荣誉感、参与感及成就感,强化劳动自信。进而提醒家长可以引导小学生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责任,形成校内外的劳动过程。在家校协同框架下,针对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能力形成连续性的教育;教师重点指导家长在小学生劳动后给予表扬与肯定,鼓励小学生持续参与到日常生活劳动中,建立劳动习惯及认知。
[3] 周静 . 家校协同视域下基于传统节日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J]. 科幻画报 ,2023,(03):189-190.
二、突出家庭教育责任
家校协同教育框架下,家庭的教育责任意义重大,家庭是小学生启蒙教育的温床,更是小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家长需要配合教师指引学生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才能指引学生建立劳动责任 [2]。为此,学校根据家校协同教育的需求利用微信工具建设家委会,于其中发布小学生家庭劳动任务;如何培养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能力等资料信息,帮助家长承担教育责任,提高家庭教育的正确性、科学性。另外,家长可以在家委会中提出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能力培养建议,共同研究对策、设计劳动实践活动,针对学生不热爱劳动的思想意识进行指导与引导。进而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突出于家长的引导责任,建立家庭日常生活劳动条件,给予学生锻炼与成长的空间,断绝溺爱的负面影响,突出科学育儿的价值。家长委员会作为一个和学校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教育组织,有利于形成家庭、学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如,教师在家委会中颁布每日学生劳动任务,如整理房间、洗袜子、碗筷等。家长配合教师监督学生完成,并发送学生自主劳动视频、图片等资源,展示学生家庭日常生活劳动环节,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家长还可以提出优化建议,若学生不愿意自己整理是否可以由家长协助完成呢?这一举动引发家委会成员的讨论,由于小学生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成长,难以接受自己整理房间的劳动任务,家长从旁协助,一方面指导学生掌握整理方法;另一方面简化劳动难度,提高学生劳动参与主动性。进而逐渐配合学校指引学生建立劳动责任意识,形成日常生活劳动能力培养效果。因此,家庭的劳动教育责任重大,需要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共同解决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中的问题,建立良好的育人环境。
大学 ,2023.
三、借助生活、节日等搭建协同教育体系
家校协同教育框架需要发挥学校及家庭的教育引导作用,构建全方位、连续性的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促使小学生在眼之所及的环境内获得视觉、行为能力的指引 [3]。对此,学校需要根据节日等充满劳动氛围的特殊时期开展强度劳动锻炼。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智慧与劳动能力的象征,每个传统节日都代表了不同的劳动形式,春节需要准备年夜饭、打造卫生等劳动活动;正月十五需要滚元宵、包汤圆,在美食制作与享受中感受节日含义。为此,教师可以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期间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联合家长带领学生参与到节日准备、庆祝活动中。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学校布置小学生学习包粽子的劳动任务,家长则配合学校准备糯米、红枣、粽子叶等材料。将包粽子的方式方法、步骤教给学生,学生自己尝试。家长将学生包粽子的过程记录下来发送到班级群,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传统节日准备活动的积极性,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劳动意义。教师则将家长传递的劳动视频进行编辑整理,形成记录学生劳动的资料,让学生观看,强化劳动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3 年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家校协同理念下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能力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304163)阶段性成果之一。
总结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学校和家庭都影响着学生教育,学生的成长依靠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在协同教育引导下,针对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能力开启培养模式,共建优化的小学家校协同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 段高莉, 张蓉. 新时代劳动育人的家校协同:实践现状与问题反思[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04):80-85.
作者简介:李咏梅 1975.11.20 女 汉族 藁城区九门黄庄村,本科 , 教育管理, 。
[2] 左琼 . 小学家校协同育人的责任分担现状、问题及其措施研究 [D].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