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杰里米·芒迪专著《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
徐志翔
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3
摘要: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是由Jeremy Munday在2001年创作而成的,该书汇集了古往今来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翻译理论,作者以其出色的总结概述能力和独特的观察视角为读者提供了如此丰富的翻译百科知识。本文将从其作品影响力、独特而又全面的叙述方式以及该书对翻译学者有着怎么样的指导意义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评析。
关键词:《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翻译理论;评析
该书初版是源于2001年的卢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而本文选用的版本是2007年出自于商务印书馆由李德凤教授等人翻译而成的中文译作。此书自问世以来便成为翻译教学与翻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指导性参考教材和参考材料,中西方高等院校也普遍采用此书作为翻译专业学者的入门教材。古往今来,在中西翻译研究中的专属领域中散落着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及译者们对翻译的看法,而作者芒迪正是在这一错综复杂的领域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整理,归纳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翻译学观察视角,一张全面系统的翻译学知识框架图以及一条过去人们并没意识到或者片面认识到的翻译学未来学习研究之路。
1 翻译学导论,何为导,何为论?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被译为中文相对应是《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书名中便可以让各位学者感受到此书的重要性之所在。导论并非是老少之间口耳相传的入世建议,也并非是某一领域强弱之间的警示名言,作者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了自己创作此书的目的“将至那时为止散落于不同出版社、以不同语言发表的主要翻译理论汇集到一本书中,并逐一对之清楚地加以总结和批评”,所以“论”是论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翻译方法和理论,其中包括圣哲罗姆和马丁·路德所倾向的意译、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以及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等等。在这些论述中,作者首先要做的是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通过各种渠道来认识和了解这些关于翻译学的点点滴滴,其次便是利用其出色的解读和重构能力来总结它们。而经历这样一种过程后,“论”最终演化为“导”,“导”字面意思来说是指导、导向,此书也正与其字面意思保持一致,作者在此书中所提供的系统的翻译学解读方法使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翻译学者、工作者、以及一些非翻译学领域的爱好者大受脾益,除此之外,该书第十一章(跨学科的翻译学)更是为深处翻译领域的人们明晰了一条未来发展之路。
2 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由过去到未来的陈述方式
对于翻译而言,它的历史延绵数千年,中西方也都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著名翻译学者,在翻译领域表达了他们各自的看法和观点。而对于那些与翻译有着或多或少联系的人们,真正的去了解翻译的内核,利用理论指导实践来进行翻译而后再形成自身独特的翻译习惯是首先需要去做的。翻译学和与翻译相关联的人们,这一对矛盾在作者芒迪的作用下,联通了由彼方走向此岸的桥梁,而这座朴实无华且十分坚固的桥梁正是这部来自于芒迪的专著《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全书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 翻译学的主要方面;第二章 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第三章 对等和对等效应;第四章 翻译转换模式;第五章 功能翻译理论;第六章 话语分析和语域分析方法;第七章 系统论;第八章 文化研究的多样性;第九章 翻译异质性:翻译的隐(显)性;第十章 翻译的哲学理论;第十一章 翻译的跨学科。由浅入深:事实上,对于很多入门级的译员和学生来说,由浅入深的叙述翻译既是一种优秀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必须的表达方式。翻译实践由来已久,但翻译仍然是一门具有重重阻碍的新兴学科,重重阻碍之一便是很少有人能去系统全面地去了解翻译,也更少人能够去解读翻译,这也是为什么翻译的参与者如此众多,而精通此门学科的佼佼者却屈指可数。不过作者芒迪应当算其中一人,此书的第一篇便开宗明义介绍了翻译的主要方面,解决了翻译是什么的问题。这就是翻译的表面,作者从一开始便从浅处入手,接着便是对很多在翻译领域有一席之地的翻译学者或爱好者们的理论,主张,方法进行了剖析,而到了第十章,作者将解读翻译的层次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种叙述的方式更容易让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由点及面:作者一开始便已表明,这部书是将散落在翻译领域各个角落的主要理论汇总于此,然而一本书的厚度又怎么能全盘概括了翻译呢?作者芒迪在这解决这一问题时,将繁杂众多的翻译理论、策略、方法铺陈有序,以主要带动次要,由点及面逐个击破。对于读者而言,一个接着一个的要点难点被揭开,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解书,而且是一本已然十分详尽的工具辅助用书,也许读者可以从此书中找到或多或少其所不了解的翻译方面的相关知识。作者也正是明了想要总结翻译,就必须由点入手,方能汇聚成面。由过去到未来:虽然作者在书中强调过在著书的过程中,其并没有以时间轴为基来解读翻译。事实也确是如此,但笔者从作者芒迪的讲述当中,感受到了过去的翻译——不为人所重视的一种翻译实践、现在的翻译——具有重重阻碍的新兴学科、未来的翻译——融合于其他学科还是独立自主向前发展,作者无形之中将这翻译的曾经、现在和未来描绘在了我们面前,一方面从整体上让读者更加明晰了翻译这一门学科,一方面也留给了读者无尽的思考。
3 极致细腻解读方式—以第九章 翻译异质性:翻译的隐(显)性为例
此章节所呈现的内容(也是所有章节都基本采用的结构)大致可以认作为 总结—分—再分—分散式总结 如此之结构。第一部分总结包含主要概念和引言,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贯彻了其在创作此书之时所保持的一贯风格,便是开宗明义,简洁明了。主要概念中短短的几句话凝练出了这一整章节的主旨大意以及作者想要陈述表达的总结话语。引言更是细致入微,作者在引言中不忘总结上一章节的内容,之后再次强调了本章的阅读重点,甚至为每一小节都做了概括性描述,这样细腻的总结让读者能够按图索骥,快速地理解章节内容,更为一些翻译学者和爱好者们提供了一种快速寻找参考材料内容的可能;总结过后,作者开始分别从韦努蒂、隐形、归化和异化等主要翻译人物和主要翻译理论、策略、术语来详细介绍和概述;再分是指作者通过分析和解释一些与主要翻译人物(韦努蒂)和主要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等相关联的次要人物和他们的次要看法、观点,来从次要方面入手,由次要反映并带动主要,从侧面烘托出主流翻译学者以及翻译主张,让读者能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认识和了解主要翻译人物以及他们的主张;最后一部分是发散式总结,单论“总结”而言,大部分文本总结都会采取概括性的形式来体现总结,将一定文本内容内的有关信息分析研究,总和整体情况,做出指导性的结论,或是一句话,亦或是一小段。但笔者从此章节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个案研究中体会到了作者的这一独特的总结方式—发散式总结,作者并没有在章节最后做出一个指导性的结论,而是通过个案研究来发散读者的思维,利用不同读者对翻译不同的理解来完善作者对这一章节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理论的解读,这也正是作者芒迪的优秀写作品质的强力体现,这一品质是指作者在自身的坚实的翻译基础之上总结概括各种翻译理论和主张、并且拒绝侃侃而谈,取而代之的是作者提供了大量的材料来让读者去亲自理解。除此之外,该书大量丰富的参考文献、语录摘引、术语解释、以及补充读物,促使每一位通读全书的读者都能够十分明显地体会到作者在著书的过程当中所耗费的大量精力和心血并对翻译有着一个系统、全面而又细致的理解。
4 读者悟道之始,翻译现形之时
该书在作者网罗大量丰富的翻译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其出色的总结概括能力,将繁多复杂的主流翻译人物和翻译理论以尽可能清晰的模式呈现给了读者。对于作者而言,他所提供给读者的是一本完备的关于翻译的百科全书,而对于读者而言,这本书像是翻译入门级学者在翻译学这一浩瀚的领域中的引路人。笔者与多数读者一样,属于翻译学领域的入门级学者,对于翻译的理解仍处于初级阶段,从书中大量的文献和语录案例中,这本翻译启蒙书籍使笔者如临其境地接触到了不同的翻译学者、不同的翻译理论,并促使笔者对这些相关于翻译的学者和理论有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认知。当然,对于同一种事物,不同的阶段去看会有不同的理解,而这一种事物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呈现出其不一样的姿态,所以当读完这本书之后笔者所获得的对于翻译的理解也只是基于现在的知识储备水平,同样也是会在将来发生改变的。所以,这就要求读者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翻译,正如同作者芒迪一样。作者在书中最后一章内容中强调了他眼中未来的翻译,在作者眼中,翻译的未来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它仍不会在短时期之内所没落,寻求一条正确的出路—跨学科的翻译学,将翻译与其他学科、其他技术手段、文化所融合,以合作谋突破。这是作者给翻译描绘的未来蓝图,可行与否需要每一位与翻译相关的人去验证。对于每一位与翻译所相连的人,包括笔者,我们应当从读完这本书开始,养成一种忠实的写作观,发展一种全面的研究观,树立一种良好的翻译观。在写作的过程中,自身的说法并不可靠,大量的文献、语录摘引才是一个作者话语强有力的保证。在未来翻译领域的研究探索当中,应当拒绝片面看待问题,尽可能多的网罗各路资源去印证自身的观点和看法,任何一门学科在科学的领域中都并非形单影只,要善于发现联系,以联系反映事物的发展。树立一种良好的翻译观,俗语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事物是不断前进和上升的,但无可避免翻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会遭遇挫折与否定,对于众多翻译学者和爱好者而言,树立良好的翻译观需要保持科学认真的态度对待翻译的发展来促使其能更快更好地实现螺旋式上升发展!道阻且长,以跬步且至千里;山高而险,纵淡然方达远方。
参考文献:
[1] 邹莉.《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述评[J].青春岁月,2016(07):43.
[2] 赵志敏.与日俱新,臻于至善:评芒迪第三版《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J].外文研究,2015,3(02):99-103+108.
[3] 刘芳,邢杰.新版《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评述[J].当代外语研究,2010(04):54-57.
作者简介:徐志翔(1998),男,汉,籍贯:河南省信阳市,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