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播种到餐桌:幼儿园“食育 + 户外”劳动实践课程对幼儿健康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
韩华蕾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幼儿园 213162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当前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健康饮食认知不足与自然体验缺失的双重挑战。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与食物生产过程的联系日益割裂,部分幼儿对常见农作物的来源认知模糊,甚至出现挑食、浪费粮食等现象。与此同时,《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幼儿园应通过生活化教育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为开展食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实践提供了政策依据。
从教育实践层面看,传统健康教育多采用说教式灌输,幼儿对营养知识的掌握往往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而国内外研究表明,通过种植、烹饪等具身体验活动,能更有效地帮助幼儿建立食物与健康的关联认知。例如日本“食农教育”和欧美“农场到学校”项目均证实,让儿童参与从播种到烹饪的全过程,可显著提升其健康饮食行为的自主性。我国部分幼儿园虽已尝试开展种植活动,但普遍存在劳动体验碎片化、食育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实施路径。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食育 + 户外劳动”融合课程对幼儿健康认知发展的影响机制。具体研究目的包括:第一,构建以真实劳动场景为载体的实践课程体系,通过种植区管理、季节性烹饪等活动,观察幼儿对食物价值链的认知变化;第二,分析户外劳动中多感官体验对幼儿健康态度形成的促进作用,重点考察其珍惜粮食意识与均衡饮食习惯的养成效果;第三,验证“做中学”模式在幼儿健康教育中的适用性,为家园协同开展生活化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案。研究结果将为优化幼儿园健康教育模式提供新思路,对培养儿童终身健康生活方式具有积极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实践案例
2.1 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结合质性观察与量化评估,构建“实践 - 反思 - 改进”的循环研究框架。课程设计严格遵循实践性、长效性和综合性原则 [1],将 16 周的教学周期划分为“准备 - 实施 - 评价”三阶段,形成完整的“播种到餐桌”教育闭环。
在准备阶段,研究团队基于日本食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 [5],结合幼儿园场地条件,设计了“三区两角”实践场景:户外种植区按功能划分为蔬菜区(种植番茄、豌豆等易成活作物)、香草区(薄荷、罗勒等气味辨识植物)和观察区(设置放大镜、生长尺等工具);室内则创设烹饪角(配备安全厨具)和展示角(用于陈列幼儿观察记录)。所有材料均通过安全检测,如选用钝头园艺工具、食品级塑料器皿等,确保符合幼儿操作安全标准。
实施过程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每周开展 2 次集中活动。以“番茄成长记”典型单元为例,幼儿分组完成从播种到烹饪的全流程:首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松土播种,通过每日值日生制度轮流负责浇水、测量植株高度;收获期组织采摘活动,引导幼儿观察果实形态变化;最后在烹饪角制作简易沙拉,过程中渗透“彩虹饮食”等健康概念。研究特别强调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转化 [8],如在烹饪环节让幼儿比较新鲜番茄与加工食品的区别,通过味觉、嗅觉等多感官体验建立健康饮食认知。
数据收集采用三角验证法:通过幼儿绘画记录本追踪其认知发展轨迹,如对“食物从哪里来”的图示变化;使用结构化观察表记录劳动参与度、合作行为等指标;辅以家长访谈了解家庭饮食行为改变。所有数据由研究团队双盲编码,确保分析客观性。研究过程中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例如发现部分幼儿对种子发芽理解困难后,及时增加透明观察瓶实验环节,通过可视化手段强化认知 [17]。这种灵活的设计既保证了研究规范性,又充分尊重了幼儿的学习特点。
2.2 具体案例分析:幼儿园“食育 + 户外”劳动实践课程的实施效果
在“番茄成长记”实践单元中,幼儿通过参与播种、照料、收获及烹饪的全过程,展现出显著的认知与行为变化。观察发现,幼儿在播种环节最初对种子与果实的关系存在认知模糊,如部分幼儿认为“番茄是直接从土里长出来的”。经过持续观察记录植株生长,幼儿逐渐建立“种子-幼苗-开花 - 结果”的完整认知链条,其绘画记录中植物生长阶段的图示准确性明显提升。这一发现印证了胡金晶的研究观点,即户外劳动实践能有效促进幼儿对食物来源的系统性理解[6]。
烹饪环节的实施效果尤为突出。在制作番茄沙拉时,幼儿通过亲手清洗、切割食材,不仅掌握了基础厨具的安全使用方法,更在味觉对比实验中自发认识到新鲜食材与加工食品的营养差异。一名幼儿在分享环节表示:“自己种的番茄更甜,超市的番茄酱有很多添加剂。”这种健康意识的萌发表明,实践课程成功帮助幼儿建立起“劳动 - 食物品质 - 健康”的关联认知 [10] 。家长反馈也显示,参与课程后,幼儿家庭进餐时的挑食行为减少,主动要求食用蔬菜的比例显著增加。
课程还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在小组协作浇水、测量植株高度的任务中,幼儿需协商工具使用顺序并记录共同数据。观察记录显示,初期因争抢工具引发的冲突频率较高,但随着活动推进,幼儿逐渐形成轮流值日、共享观察记录本等自发性规则。这种变化印证了刘剑花的观点,即食育与劳动的结合能同步提升幼儿的合作能力与责任感 [19]。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收获期组织的“感恩自然”分享会中,幼儿普遍表现出对劳动成果的珍视,如主动清理洒落的番茄籽、拒绝浪费食物等行为,反映出课程对情感态度培养的积极影响。
安全防护机制的设计保障了活动顺利实施。选用钝头剪刀、防滑垫等适龄工具,配合“三步检查法”(检查工具、检查环境、检查同伴位置)的安全教育,整个课程周期未发生安全事故。这种注重实践安全的设计,既符合幼儿动作发展特点,也为深度参与提供了保障。家园协同环节通过“种植日记”亲子任务,延伸了课程效果,部分家庭反馈已开始在阳台仿设小型种植区,表明健康认知已从幼儿园向家庭场景迁移。
三、研究结论
本研究发现,融合食育与户外劳动的实践课程对幼儿健康认知发展具有多维度促进作用。通过“从播种到餐桌”的全过程体验,幼儿不仅系统掌握了食物来源知识,更在劳动实践中建立起珍惜粮食、均衡饮食的健康意识。具体表现为:参与种植活动的幼儿能准确描述常见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对“种子到果实”的认知图示完整度显著提升;在烹饪环节中,幼儿通过多感官体验自发区分新鲜食材与加工食品,健康饮食自主选择行为明显增加。研究同时证实,户外劳动中的小组协作有效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其劳动成果分享行为反映出感恩自然的情感态度已初步形成。
参考文献
[1] 晋翠翠 . 基于传统文化的幼儿园劳动食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路径[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4):113-116.
[2] 张冬冬 . 日本中小学食育发展历程与实践经验 [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4):49-56.
[3] 刘织财 . 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的高职院校食育文化建设研究 [J].《时代人物》,2025,(9):0104-0106.
[4] 林景川 . 中职教育食育融入劳动教育课程的探索 [J].《科学咨询》,2025,(1):103-106.
[5] 谭建川 . 从“以食育人”到“以食立国”: 日本《食育推进基本计划》解读 [J].《日本问题研究》,2024,(2):35-43.
[6] 胡金晶 . 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小班食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J].《中国食品》,2025,(4):15-17.
[7] 陆严燕 . 味蕾启智·生活为本 : 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创新实践与深度探索 [J].《东方娃娃 ( 保育与教育 )》,2025,(2):64-65.
[8] 徐丽萍 . 寻资源·探路径 : 幼儿园食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J].《今日教育 ( 幼教金刊 )》,2025,(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