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游戏到课程再回归游戏:沙水活动中儿童经验生长循环链建构

作者

许千红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幼儿园 213161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游戏作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教育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沙水活动因其开放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成为儿童游戏与课程融合的典型载体。在自然情境中,儿童通过具身实践不断建构经验,这种经验生长过程具有显著的螺旋式特征。然而,当前幼儿园实践中仍存在游戏与课程割裂的现象,教师往往难以把握游戏情境中的教育契机,导致儿童经验生长的连续性受阻。

本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市淹城遗址“三城三河”的沙水搭建项目为观察案例,聚焦儿童在解决“引水入渠”“管道防漏”等实际问题时的行为表现。通过分析儿童从游戏情境发现问题、通过课程介入重构经验、最终回归游戏深化学习的完整循环过程,旨在揭示沙水活动中儿童经验生长的动态机制。研究目的包括:第一,探索游戏与课程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构建“游戏—课程—游戏”的循环链模型;第二,分析教师在支持儿童经验生长过程中的适切干预策略;第三,为幼儿园游戏化课程设计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该研究对促进儿童在游戏中的深度学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儿童经验生长循环链的建构过程

2.1 从游戏探索到课程引导的转化机制

在沙水活动中,儿童经验的生长呈现出从自发游戏到有目的学习、再回归深化游戏的循环过程。这一转化机制的核心在于教师能够敏锐捕捉游戏中的教育契机,通过适切引导将儿童的无意识探索转化为系统性的经验建构。

游戏情境中的问题萌发是循环链的起点。在“三城三河”案例中,儿童最初以自由玩耍方式接触沙水材料,如随意堆砌沙堡、倾倒水流等。当项目组1 尝试将外城河水引入内城时,自然遇到“管道连接不密封”“水流方向失控”等实际问题。这些由游戏本身产生的真实困境,比教师预设的问题更能激发儿童的探究动机。此时儿童表现出的反复试误行为(如李梓嫣调整管道角度十余次),实质上是经验生长的前奏阶段,其价值在于暴露认知冲突,为后续课程介入提供切入点。

教师的观察识别构成转化关键。有经验的教师会重点关注三类行为:持续重复的操作模式(如反复测试同一连接方式)、同伴间的争议性对话(如关于“水往哪边流”的争论)、以及突发性的创新尝试(如用积木垫高管道)。在案例中,当发现儿童因管道漏水产生挫败感时,教师及时介入,但并非直接告知解决方案,而是通过“为什么这里总是漏水”“比较不同连接方式的效果”等提问,引导儿童将零散的游戏行为转化为有目的的观察实验。这种干预使儿童从单纯追求结果(让水流过去),转向关注过程规律(管道倾斜度与水流速度的关系)。

课程化引导体现阶梯性支持。教师根据游戏情境中的问题复杂度,采取分层指导策略:对于操作类问题(如管道固定),通过材料调整提供隐性支持(增加可调节支架);对于原理类问题(如水位控制),组织小组讨论形成假设;对于综合性挑战(如分水装置设计),则引入图示、实物模型等课程工具。在“引水入渠”任务中,教师分阶段投放软尺、水平仪等测量工具,帮助儿童从定性描述(“这边太高了”)过渡到定量比较(“5 厘米的落差最合适”)。这种循序渐进的课程渗透,既保留了游戏自主性,又提升了经验建构的系统性。

经验重构的标志是儿童能自主迁移应用。当项目组1 发现“管道平整度决定密封性”后,在后续搭建中会主动使用水平仪检测;理解“水往低处流”原理的儿童,在新建“子城”时能预判水流方向并提前设计缓坡。这种将课程中获得的概念性知识重新应用于游戏情境的能力,表明经验已完成内化。此时教师通过增设变式挑战(如“在弯曲河道中引水”),推动经验向更高水平发展,形成“游戏—课程—游戏”的良性循环。

该转化机制的有效性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教师对游戏价值的认同,避免过早干预剥夺儿童探索机会;二是课程介入的时机把握,需在儿童“愤悱”状态时提供支架;三是环境材料的动态适配,确保工具与认知需求同步发展。在案例实践中,这种机制使儿童的经验生长呈现出“量变(游戏积累)—质变(课程提升)—新量变(游戏深化)”的螺旋上升特征。

2.2 三城三河项目中经验循环的实证分析

在“三城三河”沙水项目中,儿童经验循环的实证观察揭示了“游戏—课程—游戏”动态衔接的具体路径。以项目组 1 的“引水入渠”任务为例,儿童最初通过自由探索发现外城河水无法自然流入内城,这一现象引发自主性问题:“怎样让水听话地流过去?”此时经验循环进入游戏探索阶段,李梓嫣等儿童尝试用直管连接两城,但频繁出现管道接口漏水问题。教师捕捉到这一共性困境后,并未直接示范正确方法,而是投放软管、卡扣等新材料,并提问:“为什么同样的管道,有的地方漏有的不漏?”引导儿童从单纯操作转向有目的的观察比较。

课程介入阶段呈现阶梯式特征。教师首先组织儿童记录漏水位置(标记法),发现倾斜角度与漏水程度相关;随后引入“水位差”概念,通过透明水管实验可视化水流动态;最后引导小组绘制“最佳引水路线图”,将零散经验系统化。这一过程中,儿童的经验重构表现为认知语言的转变——从“管子歪了”到“需要 15 度倾斜”,再到“外城水位比内城高 3 厘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儿童提出“用积木垫高外城端”的创意方案时,教师及时提供微型水平仪,帮助其验证假设,这种材料与认知需求的精准匹配,有效促进了经验从具象到符号的跃迁。

回归游戏深化的典型案例是“管道防漏”任务的迭代。初期儿童仅关注单一连接点的密封性,经历课程学习后,项目组 1 能综合考虑管道材质、支架稳定性与水流压力的关系。他们自发采用“分段测试法”:先确保单节管道平整,再逐段连接整体系统。这种策略迁移表明,儿童已将从课程中获得的概念性知识(如压力分布原理)转化为可操作的游戏智慧。教师此时通过增设“弯曲河道”挑战,进一步激发儿童应用经验解决新问题,形成“发现问题—课程学习—应用创新”的完整循环。

小组协作是经验循环的重要催化剂。观察发现,当儿童面临“水位控制”难题时,个体经验通过争议性对话得到整合。例如,关于“是否该封闭子城水闸”的争论,促使儿童比较不同方案的水流效果,最终形成“分段调控”策略。教师通过录制游戏过程并回放关键片段,帮助儿童将即时操作转化为反思性经验,这种“现场—回顾—再实践”的循环模式,显著提升了经验生长的深度。

该案例实证表明,有效的经验循环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游戏情境必须包含真实问题,如“三城”地理落差自然生成探究需求;二是课程介入需保持“最小限度”,教师仅提供必要的概念支架(如水位测量方法),保留试错空间;三是环境材料应支持经验迭代,如提供可拆卸管道系统便于反复调整。这种循环模式使儿童的经验呈现螺旋上升特征——每次游戏回归都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融入新认知的深化探索。

三、研究结论与教育启示

本研究发现,沙水活动中儿童经验生长遵循“游戏情境—问题发现—课程介入—经验重构—游戏深化”的循环链模式。在“三城三河”项目中,儿童通过自主探索自然产生真实问题(如管道漏水、水位控制),这些问题成为经验生长的关键节点。教师通过阶梯式支持策略,将游戏中的零散操作转化为系统性学习,最终促使儿童将课程获得的概念重新应用于游戏情境,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建构过程。这一循环链的有效运行依赖于三个核心要素:游戏情境的真实性、课程介入的适切性以及环境材料的动态适配性。

教育实践层面,研究得出三点重要启示。首先,教师应转变角色定位,从游戏主导者转变为观察支持者。在沙水活动中,教师需保持“最小干预”原则,通过开放性提问(如“怎样让水流更平稳”)和适时材料投放(如水平仪、变径软管)支持儿童自主探究。其次,课程设计需与游戏情境深度嵌合。案例表明,当课程内容直接回应游戏产生的问题时(如管道密封性与倾斜角度的关系),儿童的经验迁移效果最为显著。教师可建立“问题—探究—验证”的微型课程模块,将游戏中的即时发现转化为结构化学习。最后,环境创设应体现文化性与探究性的统一。“三城三河”案例的成功经验在于将地域文化元素(如古代水利智慧)融入沙水游戏,使儿童在解决工程问题的同时获得文化认知。建议幼儿园在沙水区增设本土化场景(如微型水坝、梯田模型),为经验生长提供文化语境。

该循环链模型对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实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一方面,它打破了游戏与课程的二元对立,证明两者可通过问题纽带实现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它明确了教师支持的“度”与“时机”,为游戏中的教育干预提供了具体参照。未来实践中,可进一步探索不同游戏类型(如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经验循环的特异性表现,以丰富游戏化课程的理论框架。研究同时提示,教师的观察解读能力是循环链运行的关键保障,需在师资培训中加强游戏观察与分析的专业训练。

参考文献

[1] 曹圆圆. 幼儿园沙水区规划与实施中的“破”与“立”[J]. 早期教育,2023,(52):6-8.

[2] 陈淑敏. 幼儿园户外游戏空间儿童友好现状的个案研究[D]. 扬州大学,2023.

[3] 滕佳琳. 幼儿园户外沙水区环境创设的现状调查研究[D]. 江苏大学,2023.

[4] 朱冉. 幼儿园户外建构游戏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22.

[5] 唐春秋.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沙水区环境优化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22.

[6] 杜新艳. 幼儿园的戏水活动现状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