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数字时代: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挑战与发展
孙逊
枣庄学院 山东枣庄 277160
分类号:G6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和人民需要的都是公平而又高质量的素质教育。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需要建设一支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教师教学能力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指标,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
一、核心素养指向的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
关于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或“教学胜任力”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 年 9 月)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2021 年 4 月)分别从“专业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的维度制定二级指标来定义与评价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学科课程都在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素养本位的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课堂革命”,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并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2021 年 12 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发布“卓越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旨在以清晰的框架描述教师胜任核心素养教育在学习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教学实施(构建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评价与改进(使用评价促进学与教)三个教学场景应具备的关键能力,这也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参考[1]。
二、数字时代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面临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教师与学生“信息不对等”的局面。数字时代教育空间被重构,学生与教师身份、教学形式、教育资源、学校场域等等发生变迁。在这场压迫性的教育变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学生角色的转变对教师学习设计能力提出新要求
数字时代智能技术对知识生产流程介入,使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呈指数级增长,稳定的“真理知识观”被“碎片化知识观”取代。同时数字时代人们的生存方式被重构,儿童的思维、学习方式、社会性发展等方方面面均被打上了“数字化”“智能化”的烙印。这一切都使得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者”的身份正在转变为“探究者”。数字时代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对知识的界定,更善于使用同时更依赖于信息技术工具。教师的“教育者”身份受到挑战,教师的工作由传统的教学转向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教师的学习设计在内容上降低静态知识的比例,强化学生获取、辨析、加工、创造知识的能力。教师的学习设计需要指向培养学生以创造力为核心的素养,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支持服务,进而促进学生探究。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对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提出新要求
新冠疫情的暴发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内最大范围的线上教学尝试,时至今日,小学师生已经完全熟悉这种教育方式。这加速了数字时代小学教学方式的改革,“线上”“线下”“线上 + 线下”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同时也考验着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如何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这些在传统教育中一直被研究的问题在数字化教学空间下将会更加复杂。“线上”“混合”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教师需要在学习空间构建、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指导干预以及学习评估决策等实践场景中充分体现数字思维和数字能力[2]。
(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由于竞争升学以学生分数最为主要凭据的教育制度,小学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较为薄弱,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方式单一,对于学生的学业评价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很难独立编制科学有效的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以及单元测试卷和学期综合试卷。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为教师教学评价带来了新的挑战。智能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势不可挡,通过对教育过程全过程、全方位评价数据的采集,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和反馈应用,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对教育教学过程、结果进行的评价被称为技术赋能评价。技术赋能评价的出现在辅助教师教学评价的同时对教师的评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重拾“工匠精神”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2020 年,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 16 个字高度概括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为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执着专注”,投身教育教学工作
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它强调对工作的热爱、专注和投入,追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执着专注是教师的精神状态,是时间上的坚持与付出、注意力的聚焦,无疑需要支持性的工作环境来保障。
首先,需要明确教师的工作界限和权利。教育管理方面,由于工作界限模糊,学校被迫接受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形成一些不合理的工作负担。从政策法规到学校制度都应该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学校应为每位教师制定一份明确的工作职责说明,详细列出他们的主要任务、责任和期望成果。在工作任务分配上为教师提供“执着专注”的空间。
其次,学校应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时间。教师工作时间的延展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长时间的工作可能会职业倦怠,削弱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专注度。为此,学校应明确规定教师的工作时间,包括正常的教学时间、备课时间、批改作业时间等,并确保这些时间得到合理安排和利用。对于课后延迟服务,学校应提前与教师沟通,明确服务的具体内容、时间和报酬,确保教师在自愿基础上参与。
第三,主动适应数字化变革,实现教育技术赋能。数字时代在赋能教育的同时也会给教师带来技术压力。新的教学工具和技术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技术学习和实践,可能会使部分教师产生技术焦虑和压力。但从长远看教育技术通过自动化、优化资源配置、增加互动性和参与度、定制化和个性化教学以及提供数据分析和反馈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二)“精益求精”,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
精益求精是品质追求,是质量上的完美、技术上的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求教师在学习设计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和改进。教师应关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强调对细节的关注和品质的追求。在学习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每一个环节的细节处理,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学评价的设计等 [3]。
首先,数字时代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库、在线课程平台、教育社交媒体等,都为教师提供了海量的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教学素材等。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学内容,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丰富学习设计。
其次,数字时代的技术工具为教师学习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协作工具进行团队备课,共同设计和完善教学方案;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远程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利用智能教学辅助系统,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持。这些技术工具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习设计的效率和质量,还为教师提供了更多创新的空间。
(三)“一丝不苟”,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
一丝不苟是自身要求,是细节上的坚守、态度上的严谨。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要求教师在教育实施过程对细节的追求和完善,这种精神在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尤为关键。
一丝不苟的教学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细节的处理。例如,在课堂讲解时要清晰明了、条理分明;在演示实验时要准确无误、操作规范;在布置作业时要明确具体要求、及时反馈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实际上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数字化教育中,教学资源和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对于教学细节的处理至关重要。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如在线课程、电子教材、学习软件等。
在教学实施中,一丝不苟不仅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更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反馈的敏锐洞察。学生的每一个表情、动作和言语,都是他们学习状态的直接反映,而这些细微之处往往隐藏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情况和困惑所在。
为了真正做到一丝不苟,教师需要具备“观察者”的敏锐眼光。这不仅意味着要观察到学生表面的行为,更要洞察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眉头紧锁时,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询问上,而应深入探究学生的困惑所在,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需要教师具备及时调整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支持,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追求卓越”,使用评价促进学与教
追求卓越是理想信念,是理想上的远大、信念上的高远。“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不仅要求教育者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还强调通过持续的评价与反思,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自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
首先,使用评价促进学与教是实现追求卓越的关键手段。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反馈。在数字时代,评价在促进学与教方面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数字化工具和技术为评价提供了更多元、更精准、更及时的方式。通过有效地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情况和困难所在,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评价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其次,评价与反思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和发展情况,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支持。同时,反思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教育的深层次目标。
数字时代教师更需要工匠精神,通过保持“执着专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教学设计、“一丝不苟”的教学实施以及“追求卓越”的教师自觉,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碧梅 . 教师教学能力对学生学业成就增值的影响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4):63.
[2] 牛天娇 , 马晓玲 . 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转变及必备素养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2,8(18):108-111.
[3] 魏非 , 祝智庭 . 面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方略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09):13-20.
[4] 刘邦奇, 袁婷婷, 等. 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内涵、总体框架与实践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 ,2021(08):16-24.
【作者简介】孙逊(1988.04-),女,汉族,山东省滕州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专业发展。
【项目基金】(人文社科类)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工匠精神对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价值意蕴及其启示研究(2021YB13)。